任何生活和生命,都值得尊敬
2013-04-29
如果你读过《边城》,你会因沱江的一脉清流和苗家儿女的善良多情而流连忘返;如果你读过《呼兰河传》,你亦会为这个小城所上演的一切喜怒哀乐而动容伤感;如果你读过《九篇雪》、《我的阿勒泰》等作品,你定会蓦然慨叹——原来在北疆,还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
是的,北疆给人们的感觉从来都是戈壁、荒凉、寂寥,尤其是在零下40几度的的冬季,更让人望而却步。但在李娟的笔下,这片遍地风沙和严寒的土地却充满了温情和明快的色彩。李娟以清新而灵动的文字,原生态地再现了北疆的风情,带着活泼的生机,充盈着对希望的渴求。在《冬牧场》里,你看到的是游牧人祖祖辈辈的坚守与乐观,人和动物、自然之间那种天然的和谐,以及哈萨克民众之间的热情与坦然。有读者称李娟为“阿勒泰的精灵”。的确,瘦小的她似乎拥有一颗比天地更辽阔的胸怀,她总能让读者在现实的苦难面前看到活生生的希望和力量,她的散文亦为灾难病痛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她笔下的人物尽管贫穷,却怀抱善心与向上的快乐,“这个普通牧民女子让人们发现,被各种欲望与苦恼充斥的人心,有多渴望一种脉脉温情、抚慰内心的文学”。
如果你的内心也需要力量,那就请静静地坐下,好好地读一读《冬牧场》吧!因为,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生命、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美丽,都值得我们尊敬。
【人物素材】
李娟,浑然天成的作家
与其他年轻作家不同的是,从十七岁高中辍学尝试写作到现在,李娟没有受过一天的专业教育。她至今仍在遥远的阿勒泰山区,跟着母亲做裁缝、卖小百货,母女俩常年随着游牧的哈萨克牧民做小买卖谋生。李娟在博客里说:“呆在荒野深处的家中,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廖廖几本书,三袋大米,三袋面粉,八吨煤,一直陪着我。好在被我妈封我为鸭司令,天天放鸭子,总算没有吃闲饭。”可就是这些看似平淡无聊的生活,都成了李娟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曾这样评价她:“李娟重新界定了写作者的身份,那是一个在大地上和风雨中跋涉的人。”而作家孙甘露说:“李娟告诉我们何谓浑然天成。”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山野草原中的女孩,面对着乡邻与牛羊,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将所思所想付诸清泉一般的文字,写出不一样的天才般的鲜活文章。
编辑提点:美好的东西往往都不是人工所为,而是自然天成。就像荷花之所以美是因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样,好的作品也是“文章本天成”,“岂复须人为”。如同萧红,没有任何文学基础的她却写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佳作。李娟亦如此。其实,真正的好文字是教不出来的,也是学不会的。因为“教学”本身就容易留下模仿的痕迹,而失去了自己。要想写好文章,这全部取决于个人对于生活的熟悉与感知。就像巴金先生的两个坚持:“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在李娟的文字世界里,她自己就是大自然一分子,她看待周遭的视线很低,早已把自己融入了自然,融入了生活,这样,写出来的话才是真实的,写出来的感情才是丰厚的,写出来的文章才是精彩的。
适用话题:文章本天成;自然的才是最好的;走出模仿的影子……
【文化素材】
不同于李娟之前的《春牧场》与《夏牧场》,《冬牧场》是她在2010-2011年的冬天里,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牧场、沙漠,度过的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的写实。作为少有的描写哈萨克民族冬牧生活的汉族作家,李娟以饱含深情又不失节制的文字,呈现出阿勒泰最后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这远远不同于春夏季节“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浪漫场景。冬季对于牧民来说是一年的终结,更是一段新的开始。因为冬季转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来年的命运与生存。越是在最艰苦的条件下,越能看清楚一个民族、地区的民风民俗,越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真实民族文化。
关键词:坚守;忍耐;担当
精彩书摘
传说中最好的牧场是这样的:那里“奶水像河一样流淌,云雀在绵羊身上筑巢孵卵”——充分的和平与丰饶。而现实中更多的却是荒凉和贫瘠、寂寞和无助。现实中,大家还是得年复一年地服从自然的意志,南北折返不已。春天,牧人们追逐着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渐次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编辑提点:你永远都不能以好和坏的标准来评价一个地方的文化,就像哈萨克牧民这种顺天应地、自律而慎微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可是在这种传统的方式下所折射出来的牧民的坚守与忍耐,却让我们不得不敬佩。这漫无边际的荒野,牛羊可以依靠人,那人又能依靠谁?只能依靠自己,依靠一颗“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的坚强的心。这不是懦弱不知反抗,更不是守旧不懂改变,而是一种伟大的担当,一种对生活方式的维护与坚守。
适用话题:生活的担当;坚守的力量;最可爱的人……
关键词:淳朴;信任;善良
精彩书摘
有一天加玛在一件旧衣服的口袋深处摸到了一枚假金戒指。当时已经被挤得皱皱巴巴,拧成一团了。加玛居然把它掰直了,再套在一根细铁棍上敲敲砸砸一番,使之恢复了原状。为表示友谊,加玛把它送给了我。我非常喜欢。若是以前,我是说什么也不会把这样的假东西戴在手上的。可如今,在荒野深处这个俭朴甚至寒碜的家庭里,在仅有最基本日常用具的生活里,在空无一物的天地间,它是我唯一的修饰,是我莫大的安慰。
来注射疫苗的兽医离开时,嫂子托他将一大包我们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捎到春秋定居点的家中……有趣的是,兽医来时,那边托他捎来的东西是一大包油饼。兽医走时,这边托他送过去的东西,仍是一大包刚炸好的油饼。
编辑提点:如此淳朴的民风在当下的城市中应该已经很少见了吧!作为家里的独子宝贝,我们何尝会把自己的心爱之物大方地送给别人?我们何尝会信任一个非亲非故的人,把一包珍贵的东西让他捎来捎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单纯信任、善良热情,在现实生活中,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适用话题:呼唤诚信;人间情分;远去的美好……
【哲思素材】
关键词:生与死
精彩书摘
这是一个被宰杀者看着长大的生命。宰杀它的人,曾亲手把它从春牧场上的胎盘旁拾起,小心装进准备已久的毡袋,再小心系在马鞍后带回家。宰杀它的人,曾漫山遍野带着它四处寻找最茂盛多汁的青草,当它迷路时,冒着雨把它找回。曾一次又一次给它抹灭虱的药水,处理发炎的伤口。在寒冷季节,领它去往开阔暖和的南方旷野。这些羊都记得吗?宰杀它的人,又有什么仇恨和恶意呢?大约生命的事情就是这样的吧:终究各归其途,只要安心就好。
我喜欢的哈萨克作家叶尔克西姐姐说:你不因有罪而死,我们不为挨饿而生。
编辑提点:什么是万物平等,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我想,最好的答案不是没有杀生,而是把一切生灵都当成人一样敬重。就像哈萨克的游民,对待他们的牛羊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细细照料。而当它们年迈时,也会选择在某个节日将它们变成自己口中的美食。人和动物,本来就没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也都要面临生存与死亡的问题。只要我们的所作所为不违反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与一切生物各司其职,各归其途,生得其所,死亦无憾,这就是最好、最和谐的结局。
适用话题: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敬;人与自然;人生的真谛……
关键词:苦难与希望
精彩书摘
加玛心灵手巧,欢乐热情,竭尽所能地美化我们的家。哪怕一只废弃的塑料酱油瓶她也舍不得扔弃。她将瓶顶截去,做成一个筷子筒。哪怕是如此简陋的筷桶,她也费尽心思修饰,把筷子桶边缘剪成了锯齿状。
哪怕生活在如此局促的地坑中,生活也绝不能马虎。新什别克的老婆萨依娜出发时还特意把九岁的女儿获得的“新学年进步奖”的小奖状带在身边,收拾好房子后,将其端正地贴在一进门右手边挂钟下的醒目位置。这样一来,前来做客的人们就会知道这家还有个优秀的女儿。虽然在荒野中,客人实在少得可怜。
编辑提点:人生最不缺的就是苦难与坎坷,而最缺少的则是勇气与希望。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人生会一帆风顺,但我们可以保证让自己拥有一颗充满希望、热爱生活的心。“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哈萨克牧民之所以在那么恶劣的自然坏境下,还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适用话题:让阳光永驻心灵;学会苦中作乐;在希望的田野上……
撰稿/编辑/高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