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奥州小路》中芭蕉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引用

2013-04-29田欣

青年文学家 2013年8期
关键词:苏东坡杜甫李白

田欣

摘 要: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俳谐师,《奥州小路》是其游记中的巅峰之作。通过此次旅行,芭蕉领悟到了指导其俳谐创作的最高理念“风雅之诚”和“风雅之寂”。《奥州小路》中多处引用了李白、杜甫、苏轼的诗词,此外芭蕉在词语以及意境营造方面也吸收了中国古典元素。笔者将芭蕉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引用方式概括为“词语的引用”、“诗句的引用”、“意境的借鉴”三个层面。

本文中笔者主要探讨了《奥州小路》中芭蕉对中国古典诗文的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对芭蕉的思想、生活态度以及美意识的影响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松尾芭蕉;李白;杜甫;苏东坡;引用方式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02

一、作家作品简介

松尾芭蕉(1644-1694)是江户时代著名的俳谐师,后世尊称他为“俳圣”。最初师从北村季吟学习贞门俳谐,而后转为创作谈林俳谐。经过不断摸索,芭蕉最终开创了高雅庶民诗风格的蕉风俳谐。芭蕉酷爱旅行,创作了《旷野纪行》、《鹿岛纪行》、《负笈纪行》、《更科日记》、《奥州小路》等游记作品。《奥州小路》可谓是芭蕉游记中的集大成之作,记录了芭蕉携弟子曾良于元禄二年(1689年)从江户(东京)出发,途径东北、北陆至大垣(岐阜县)的五个多月的见闻。本文主要围绕《奥州小路》这部作品展开。

芭蕉有着很深的汉文学修养,《奥州小路》中多处引用了中国古典诗词。《古文真宝》、《联珠诗格》中李白和杜甫的作品对芭蕉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在芭蕉的俳句和俳文中均有所体现。

二、《奥州小路》中芭蕉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引用

1.对李白诗的引用

芭蕉早年取俳号“桃青”(“桃”对应“李”、“青”对应“白”),用以表示尊崇唐代诗仙李白,俳句俳文中也数次引用李白的诗作。据笔者的统计,《奥州小路》中共有6处引用了李白的诗。以下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做详细分析。

日月乃百代之过客,周而复始之岁月亦为旅人也[1](月日は百代の過客にして、行きかふ年もまた旅人なり)

开篇这一句引用的是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的首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乍看之下,《奥州小路》与《春夜宴桃李园序》的开篇很相近,仔细分析其实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是表达方面,芭蕉把不停流逝的时间比作“旅人”。而《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李白并没有把时间比作“旅人”,“逆旅”的“旅”与旅行无关,是“客舍”的意思,“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表示天地是自然万物的居所。另外,李白的诗涉及了空间(“天地”)和时间(“光阴”)两个层面,而芭蕉在《奥州小路》中仅涉及了时间层面(“日月”)。

此外两个作品开篇所蕴含的主题也是不同的。李白的诗中虽然有时光如梭,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是李白没有沉溺在感伤的情绪当中,紧接着写到“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人生如梦,转瞬即逝,应当在有生之年尽情享乐,这便是李白的人生态度。而芭蕉的人生态度并非如此,正如山下一海在《芭蕉的世界》[2]中所说“芭蕉在旅行中思考现实,通过旅行把握现实的本质。旅行使芭蕉的人生和文学相合。通过旅行,便可探知芭蕉的一切。”对于把人生的全部寄托在“旅行”上的芭蕉來说,旅行才是探寻风雅真谛的正道,才是体味人生的方式。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是岁月如梭,当及时行乐的主题。而芭蕉是将岁月比作“旅人”,每年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旅行的向往之情。

2.对杜甫诗的引用

可以说杜甫是芭蕉最尊敬的中国诗人。芭蕉为怀念杜甫,曾写过一首俳句《忆老杜》“暮秋长喈吁,伤时叹世者谁子?西风掠髭须(髭風ヲ吹テ 暮秋嘆ズルハ 誰ガ子ゾ)”。芭蕉的很多创作都引用了杜甫的诗句,据笔者统计《奥州小路》中与杜甫诗文相关的部分超过了25处。

夏天草凄迷,功名昨日古战场,一枕梦黄粱(夏草や 兵どもが 夢の跡)

这是芭蕉游览平泉时创作的一首在日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俳句。这首俳句以及游记(《奥州小路》中每一篇游记以地名命名,某些游记的最后附有俳句)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青”两处表现,引用了杜甫《春望》的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作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当时长安城已被攻陷,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的路上,被安禄山的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山河依旧,可国之不存,杜甫目睹长安城的萧条零落,不禁感慨万千,《春望》表达了作者心系国家人民的爱国之情。关于芭蕉“夏天草凄迷,功名昨日古战场,一枕梦黄粱”这首俳句的理解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久富哲雄是这样解读的:“茂盛的‘夏草象征着‘三代荣耀,遥想‘三代荣耀的盛景,感慨繁华的稍纵即逝,正是这首俳句的主题”。芭蕉目睹眼前的遗迹,感慨藤原家族三代的荣耀不过是黄粱一梦。登上高馆,源义经和他的良将们守城奋战的场面在芭蕉眼前浮现,将士们的功名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与大自然相比人的一生过于短暂。芭蕉在平泉创作的这首俳句体现了“无常观”的思想,虽然借鉴了《春望》的诗句,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杜诗中所承载的爱国之心。

此外,芭蕉在引用时把杜诗的“城春草木深”改为“城春草木青”。有人推测这是因为芭蕉记错了,但是笔者认为事实并不是这样。司马光如下解读《春望》的首联,“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长安城沦陷,城内的居民纷纷避难逃走,城内只有草木郁郁葱葱。“深”字强调已无人,饱含着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一生尊敬杜甫的芭蕉,不可能不理解杜诗的深意。关于芭蕉对杜诗的引用方式,尾形仂归结如下:“芭蕉引用杜甫诗句的时候,舍弃了其中的政治性元素,而是借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来烘托作品的‘わび,这是芭蕉引用上的一个特色。[3]”芭蕉俳句中表达的是一种“无常感”,与自然相比人的一生过于短暂,这与杜诗中“深”所包含的意义有所不同。而且,“草木青”的“青”字更能给人以葱茏茂盛、生机盎然之感,凸显大自然的长久不衰。因此笔者认为将“草木深”变为“草木青”,不是芭蕉记错,而是他在理解了杜诗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有意识进行的改变。

3.对苏轼诗的引用

芭蕉通过《古文真宝》等接触到了苏轼的诗作及散文。贞享四年(1687年),芭蕉在《蓑虫之说》跋里写到“细品之,有《离骚》之妙,苏新黄奇”。“苏新”的“苏”即指苏轼,“新”指其文风新颖。芭蕉在创作上借鉴了苏轼新颖的表现手法。据笔者统计,《奥州小路》中共有4处引用了苏轼的诗,下面选取其中2处做简要分析。

若美人浓妆淡抹之玉容(その気色えん然として美人のかんばせを粧ふ)

象潟绰约姿,雨里合欢花带愁,婀娜似西施(象潟や雨に西施がねぶの花)

以上两处表现,芭蕉引用了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把西湖比喻成春秋时代的绝世美女西施,西施无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都那么光彩照人。同样地西湖不论是晴姿还是雨态,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以美人喻美景的表现方法可谓是“苏新”的具体体现。

芭蕉来到被誉为“日本三景”之一的松岛后,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不禁赞叹“此景窈深幽眇,若美人浓妆淡抹之玉容”。游览过松岛后,芭蕉沿日本海继续前行,途径出羽三山和酒田后,来到了象潟。在这里芭蕉做了俳句一首“象潟绰约姿,雨里合欢花带愁,婀娜似西施”。看到雨中象潟的美景和被雨水润湿的合欢花,芭蕉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蹙眉闭目的忧郁西施形象。饭野哲二在《奥州小路名句鉴赏》[4]中曾这样评价这首俳句“此句中,雨中象潟的美景、被送往敌国忧郁西施的风姿、柔艳的合欢花,三者融为一体,真是一首无懈可击的俳句”。以上两处,芭蕉借鉴的正是苏轼以美人喻美景的表现方法。

三、对芭蕉引用方式的分析

笔者认为《奥州小路》中芭蕉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引用可以归结为三个层面,即“词语的引用”、“诗句的引用”、“意境的借鉴”。以下结合例子具体分析。

1.词语的引用

《奥州小路》在词语方面的引用主要是指对杜甫诗句中词语的引用,比如“长途(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江汉》)”、“片云(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江汉》)”、“漂泊(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五首》)”、“瘦骨(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房兵曹胡马》)”等杜诗词汇。杜甫一生郁不得志,西南漂泊的11年更让他体味到生活的辛酸,这些人生经历使杜甫的诗总给人厚重悲凉之感。

芭蕉在《奥州小路》的开篇写到“古人多死于旅次(古人も多く旅に死せるあり)”,启程一节中也写到“此去前途三千里,思之抑郁凄楚,且向虚幻之世一洒离别之泪(前途三千里の思ひ胸にふさがりて、幻のちまたに離別の泪をそそく)”。可见芭蕉在开始奥州小路的旅行之前已经预料到了旅程中的艰难辛苦。途中,痔疮和疝气等宿疾几度发作,更让芭蕉体会到了漂泊在外的辛酸。一生尊敬杜甫,喜爱杜诗的芭蕉肯定理解上述那些杜甫诗语蕴含的深意,因此笔者认为在《奥州小路》中芭蕉是有意识地引用杜诗中的一些词语,以此来寻求和杜甫在精神上的共鸣。

2.诗句的引用

上节中列举了几个代表性的例子,分析了芭蕉对李白、杜甫以及苏轼诗作的引用情况。此外,《奥州小路》中芭蕉还借鉴了陶渊明、韩愈、寒山以及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

芭蕉在诗句的引用方面有以下两个特征。其一,不是原封不动地引用原作,而是依据场景和思想感情的需要对原作的字句进行改动。比如引用杜甫的《春望》时,把“城春草木深”改为了“城春草木青”。其二,芭蕉在引用中国古典诗词时,虽然引用了诗中的表现,但是并没有再现原诗的主题。尤其是原诗中和政治相关的因素一概没有借鉴。脱政治性是芭蕉引用方式的另一个特征。再次以《春望》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深”字表达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而《奥州小路》的“城木草木青”中完全没有这层感情寓意。脱政治性不仅是芭蕉一个人的特色,日本的和歌和俳句很少把政治问题作为主题。比起政治,日本人更倾向于以一种简单的心境来描写大自然的情趣。

3.意境的借鉴

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有所感悟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是外部世界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优美的意境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意境的创作上,有很多方法,比如寓情于景和动静结合。下面结合具体例子分析芭蕉的俳句和中国的古诗在意境营造方面的共同点。

“悼君我悲痛,化作秋风萧瑟声,坟冢也惊动(塚も動けわが泣く声は秋の風)”是《奥州小路》中經典的俳句之一。芭蕉通过“秋风”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友人去世的悲恸之情。关于这首俳句的理解,尾形仂作出了如下的解释“中国的诗文中,常以‘秋风来表现万物凋零的萧索之感,我国的诗歌借鉴了汉诗中‘秋风这一意象。(中略)芭蕉也不例外,像‘弃儿哭声似猿啼,惨惨秋风里(猿を聞く人捨子に秋の風いかに)和‘悼君我悲痛,化作秋风萧瑟声,坟冢也惊动等,创作了不少以‘秋风表现悲愁心绪的俳句[5]”。通过以上先行研究可知,芭蕉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借鉴了‘秋风这一意象。

“山色幽静透禅院,细听蝉声沁岑岩(閑かさや岩にしみ入る蝉の声)”是《奥州小路》中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典型例子。通过蝉声的喧闹来渲染周围的安静。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常见于中国的景物诗。例如王籍《入若耶溪》中脍炙人口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通过蝉声与鸟鸣来衬托山林的静谧。关于芭蕉的这首俳句,尾形仂认为“因为有蝉声,所以更能感觉到周围的寂静。这种对景物的把握方式来源于汉诗[6]”。芭蕉在创作这首俳句时借鉴了中国古诗中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注释:

[1]、本文中涉及的所有《奥州小路》中俳句和俳文的翻译均来自《东瀛美文之旅·奥州小路》,松尾芭蕉著,郑民钦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山下一海《芭蕉的世界》角川书店1985

[3]、尾形仂《芭蕉ハンドブック》三省堂2002

[4]、选自论文集《日本文艺史的世界》弘文堂1989

[5]、同注释③

[6]、同注释③

参考文献:

1、广田次郎《芭蕉和杜甫—影响的展开与体系》有精堂1990

2、宋再新《千年唐诗缘:唐诗在日本》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3、陈岩《<奥州小路>中的汉诗》日语知识2002(5)

猜你喜欢

苏东坡杜甫李白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杜甫改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杜甫与五柳鱼
《苏东坡·定风波》
苏东坡学无止境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