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高校青年教师眼中的大学教育
2013-04-29赵力民赵红
赵力民 赵红
[摘 要]文章从高校盲目扩招,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标准,过分专业化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问题四个方面深刻剖析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认为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学教育 问题分析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39-02
一直以来,有关中国大学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的讨论不绝于耳。最近,《纽约时报》刊登了题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跃进”的报道,文章介绍了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可能带来的好处,但更多的是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由于中国大学的扩招政策,当代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很多大学管理人员追求最快的招生速度以实现规模和学院收入最大化,但这样可能会超负荷透支原本就有限的教授人才。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关于中国大学教育的忧虑和批评的谈话中指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为何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创新力不足?我们的大学该怎么办?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实力不取决于它的人口之众,而是取决于科学技术和制度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又取决于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与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许多方面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提升。造成大学创新力不足的原因以及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到底有哪些?
一、高校盲目扩招
高校合并和扩招是我国高校最近经历的两次重大改革。在国家政策的许可下,很多原来不入流的高职、大中专乃至技校纷纷进行合并,更名为综合类大学,堂而皇之地进行大规模扩招。此外,为了获得国家或政府的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以及提升学校在大学排名榜上的排名,很多大学采取联合多所大学进行合并、组建更大规模的综合性大学的做法,但却忽视了组合后相对削弱了部分专业和学科优势的问题。据统计,1998年高校招生规模仅为108万人,2010年却达到了657万。一些高校贪大求全、好高骛远,纷纷投入到改名字、加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建设潮中,但硬件设施、资金投入、教师队伍、制度建设等这些基本办学条件却跟不上。这就出现了让人汗颜的现象,很多大学的学生上自习要抢座位、食堂要排队、洗澡要排队、上厕所要排队,校内的运动场所拥挤不堪,学生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1999年盲目扩招以来,高校向银行贷款,盲目扩大基建与贪大攀比,贷款数额节节攀高,很多高校无力偿还。据可靠调查,目前我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为2000~2500亿元。面对危机,只能压缩甚至取消正常教学和科研经费,缩减学术交流的经费开支,甚至降低教职工工资,严重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造成人才流失和教学质量的下降。实验、科研设备无力添置,理应由学生直接动手操作的实验无法进行,只能改为示教,学生只能看、不能做,小班实验改成大班甚至是被取消,学生独立操作、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无从培养。
二、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标准发生错位
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纪宝成呼吁,在高校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人才培养应该是第一位的。而现在的高教界人士,盲目重视科研成果。高校评估更多的是着眼于科研项目申请的数量、科研成果的数量以及博士点、硕士点的数量,而对人才建设、教学质量的关注却不够,导致高校的建设和发展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衡量高校教师水平的重要指标也转向了科研能力,如承担课题的级别、发表论文的级别、争取科研经费的多少等,而上课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程度已经变得越来越低。评职称时,论文、科研项目是硬指标,教学是软指标。教学再差,论文够数就行;教学再好,论文不够,职称、待遇都成问题。为晋升职称,许多大学教师将精力花在论文和课题上,课堂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其实,教学和科研从本质上来说并不矛盾,科研和教学相互结合这种人才培养理念很早就在西方大学得到了倡导和实践。没有科研,教学走不到前沿;没有科研,老师就没有可讲授的内容;没有教学,科研的成果无处展示。教学是显性的,科研是支撑教学的,二者并不矛盾。“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害者。美国、英国高校的师生经常在一起交流,而在国内的大学,学生常常一学期也见不到老师几面,大学老师都在拼命谋求晋升,因为职称高工资高。缺乏与老师的交流,学生的思想得不到指导,眼界得不到扩展。
三、过分专业化的教育
中国的雇主普遍愿意招聘专业化的毕业生,因为他们可以立刻入职从事专业工作。对于其他类型的毕业生,如需要长期培养的某些人文学科类学生,他们的兴趣不大。因此,很多高校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尽快找到工作,在教学计划中,增大了技术类课程以及具有短期效益的实践教学的比重,而对一些效果难以量化的理想拓展类或人文类的课程进行缩短甚至取消。
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中国大学教育体制要求学生很早便进行专业分科,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前便选好了专业,入学后就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专业课程上,选修课很少。过度专业化的教育,使得学生一进入学校,就限定在某个专业领域学习,降低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考前非理性的选择导致有的学生并不喜欢本专业,或者不适合在本专业求学,而在高校中转专业的机会并不多。专业教育也容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越来越多,他们被完全局限在本专业领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制约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固化的专业的培养模式,应重点培养学生成为有足够知识宽度、卓越学习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钱学森先生当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时,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但导师鼓励他去听物理系、化学系以及工程数学等方面的课程,因为科学上的创新不能光靠逻辑思维,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所以加州理工学院为中国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伟长、谈家桢、郭永怀、卢嘉锡等。
四、大学教育的主体——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以前,人们常说大学生是国之栋梁、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今,这种声音越来越少,倒是“大学生的总体素质越来越低”、“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等诸如此类的言论越来越多。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发生变化,诸多问题也在大学生群体中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功利化、庸俗化。从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变化,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由重理想转向重功利,价值目标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在注重自我的同时,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在他们的理念中,世俗、功利、物质性的倾向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当前大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考研率、出国率、就业率是自己最重要的参考项目,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和潜力。在参加课外活动时,只参加校方认定、有“加分”的社团组织,只选择易于通过的人文选修课,唯效果论。甚至部分大学生把入党看成是找好工作的筹码。
其次,大学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上网、聊天、打游戏占据了他们除上课以外的其他时间,除非查阅必要资料,图书馆也早已成了他们不再涉足的“禁区”。甚至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着“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这样一句话,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精神在当今大学生身上已经显现得不多了。
此外,大学生普遍以个人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观念淡漠。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合作精神,盲目攀比、享乐主义的现象却越来越普遍。学生和老师本是平等的关系,但现在的学生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常因迟到、早退等和老师发生抵触,这说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自身修养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国的大学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提出的观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大学的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推进和完善我国大学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纽约时报.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跃进”[EB/OL].[2013-01-25].http://www.ltaaa.com/bbs/thread-134766-1-1.html.
[2] 钱学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与身边工作人员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J].理论参考,2010,(5):43-45.
[3] 马小卫.大学教育改革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群文天地,2012,(2):175.
[4] 修胜涛.大学教育功利化问题分析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4):121-122.
[5] 褚宝增,等.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与素质[J].大学教育,2012,(11):32-33.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