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莫言获诺奖

2013-04-29伏逑逑

青年文学家 2013年8期
关键词:诺贝尔奖莫言文学

伏逑逑

摘 要:而今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圆了几代中国作家近百年来的一个梦。在国人一片片唏嘘声以及欢呼雀跃的背后,文学界的声音却纷繁杂呈、迥然相异,显示了更为冷静与理智的风范。本文对莫言获奖所引发的“莫言热”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思考与反思。

关键词:莫言;诺贝尔奖;文学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01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几乎成为中国当代最知名的文艺作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那些不懂文学为何物的人,也“左一句莫言,右一句莫言”的谈论不止。在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网络微博的批量转载中,人们大多对莫言本人赞赏有加、大加追捧。书店以及各大网站上莫言的书被抢购一空,语文出版社声明将把莫言早期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编入高中语文教材,莫言家乡计划投资千万元建“红高粱”旅游景区……国内“刮起了一阵猛烈的莫言风”,各种声音唏嘘不止。身为中国人,对于这一切自然可以理解。莫言获得这项殊荣,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事了,而是整个国家的荣耀,它实现了几代中国人近百年来对于这个世界性最高文学奖项的渴望,“莫言热”恰恰体现了民族自尊心与民族精神的高度凝聚,自然无可厚非。相反,如果这次莫言获诺奖没有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这才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可问题是我们在关注的同时是否一定要盲目的追捧与称赞?

所幸文学界对此表现得更冷静些,其中的观点纷繁杂呈、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莫言获得诺奖,标志着中国文学成功的走向了世界,获得了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为几代中国文人“扬了眉、吐了气”;也有人认为,莫言并不能代表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平,他个人的得奖,也并不代表整个中国文学的水平,以及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认同;更有甚者认为,莫言的作品中体现了西方人的“意识形态”,认为这恰恰是西方人借以否定中国的一个“工具”。韩少功在得知莫言获奖之后,说“高兴一个小时之后,继续写作。”莫言本人对此也十分理智,认为由他引发的“阅读热”最多会持续一个月,然后一切都会归于平静。无论是怎样的观点,都启发我们应该冷静的思考:是否因为莫言获奖就肯定他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水平?是否就可以不加褒贬的肯定莫言的一切作品与思想?是否就可以以此来对中国当代作家“评高低、论高下”?

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教授,一直以来都对中国文学抱有浓厚兴趣,但是他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小说有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焦虑,并曾以“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的论调使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备受震撼。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德国之声就通过电话连线采访了顾彬,他认为莫言得奖对中国文学以及作家产生的影响仅仅是消极的。他说:“莫言的主要问题是,他根本没有思想。他自己就公开说过,一个作家不需要思想。他只需要描写。他描写了他自己痛苦经历过的50年代的生活以及其他,并采用宏伟壮丽的画面。但我本人觉得这无聊之至。”[1]他在电视节目中还说:“语言就是思想,思想就是语言;语言就是内容,内容就是语言。”他对莫言的批评也主要在于莫言小说中的语言“太闹腾”,不够节制,而这就妨碍了作品的深刻思想的呈现。尽管在之后的多次演讲跟采访中,顾斌教授多次提到自己可能“过时了”,他说,一直以来自己肯定的是现代主义,但是现代主义的文学时代已经结束了,当下的文学更多的是后现代主义的,而莫言也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他说:“对于以前的观点我需要重新的思考,我以前的观点对不对我不知道”。但这位“固执”的老外,似乎仍旧坚定自己的立场——更看好中国的当代诗歌,而不是小说。作为一名外国的汉学家,顾彬先生实际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上来看待莫言获奖的问题,或许更有某种意义上的正确性。

事实也正是如此,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或许真的不能说明什么,尽管它是世界性的最高奖项,但是谁又能担保所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成为永恒的经典?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经典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在当时的比赛中就仅仅是第二名,但是历史向我们证实了当时评选结果的“不正确性”。所以,面对这个奖项,我们所需要的更多的是理智与思考,而不是一度的沉湎于骄傲、追捧之中。反倒是面对国内外这些不同的声音,我们更应该反思一下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以及它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文人学者们大都慨叹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极尽追求物质的满足,变得功利与现实,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出现极度不平衡的现象,于是有些学者对经典文学的阅读现状开始担忧、疑虑。实际上,对于“文学遭受冷落”的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否认。但是对这一问题应该有更为多元的思考,人们对于当代文学不够重视,除了受时代发展背景的影响,是否也应该思考当代文学自身的状况?当代主流文学作家,诸如贾平凹、莫言、王安忆、刘震云等等,他们的作品在当代是否都可以算得上是经典?当代文学作家是否思考了当下人们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是否对于当下人们的种种焦虑予以关注?

中国当代文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呈现出传统纯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类型文学四足鼎立对峙的局面。传统的主流文学由此受到挑战,读者群大量萎缩。或许可以说并不是“文学遭受冷落”,更多的只是主流文学遭受冷落,主流文学的读者群在丧失,其实不是人们不再看书,而更多的是人们转向阅读青春文学、网络文学。因为当代主流文学作家们,大多都在回忆中写作,写一些记忆中的伤痛,而这些又大多与当今时代读者的生活相背离。其实,文学的读者群体大都是以青年一代为主导,在当今作为新一代的“80后”人,他们的思想倾向、品味状况发生了诸多的改变,更倾向于自我的内心感受,更多的喜欢内心细致的描写,展现他们这一代的忧虑与孤独感,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传统主流文学中的思想。人们(读者)的时代精神、时代生活的体验、时代生活伤痛以及困境没有被主流文化所表现,所纳入与涉足,这就与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某些思想倾向发生错位,进而使他们背离主流文学,而更愿意贴近一些与自己的生活更加密切的文化领域中,比如网络文学、影视文学等等。从这一点说,当代的一些非主流文学作家的创作更为“先进”一点,更能反映当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与生存体验,比如作家兼编剧家六六,她的一些著作被改编成电视剧,获得社会上的广泛认可,以犀利的言词准确的描绘了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感受与生活中的敏感话题,极具智慧与见地。

因此,以莫言为代表的主流文学作家也是存有不足的。笔者认为中国的当代文学不能成为所谓的“精英文学”的“卫道士”,更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态度接纳新的文学种类,像是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等等都有其可取之处。这也才是中国“文学热”再次出现的可取之策,而不要天真地以为“莫言热”可以引发中国的“文学热”。

注释:

[1]、德国之声中文网﹒http://book.sina.com.cn.2012.10,12.

参考文献:

1、《大众文化导论》,王一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三联书店,1984年。

猜你喜欢

诺贝尔奖莫言文学
过去的年
诺贝尔奖知多少
我们需要文学
爱如莫言
莫言不言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