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不死的神话

2013-04-29吴琼许小婵

青年文学家 2013年8期
关键词:哈利原型

吴琼 许小婵

摘 要:英国著名作家J·K·罗琳女士的《哈利·波特》系列丛书自出版以来就一直风靡全球,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儿童的喜爱。自第一部《魔法石》到第七部《死亡圣器》,每一部都扣人心弦,正与邪的交锋,生与死的考验,小主人公在亲情、友情、爱情的洗礼中逐渐长大成人。本文将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来分析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分别从纵向分析影响和横向文学作品平行比较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小说中显现出的人类自古就存在的一种思维模式——追求长生不死。文章将结合小说中出现的相关意象进行论述。

关键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原型;长生不死

作者简介:吴琼,许小婵,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02

一、引言

1997年,一个留着一头乌黑乱发的瘦小男孩,带着黑色圆框眼镜,身穿黑色斗篷,骑着扫帚飞进了我们的视野。如今,哈利·波特与黑魔头顽强抗争并最终取胜的故事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哈利·波特之母、英国著名作家J·K·罗琳女士在创作该小说时充分利用了她基督教的文化背景,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圣经》以及两希神话元素,使小说更富有浪漫而神秘的魔幻色彩,送信的猫头鹰、会飞的摩托车、魔杖、飞天扫帚、93/4站台以及众多魔咒、魔药、神奇生物等意象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小说最吸引人的还是其环环相扣的情节,主人公哈利·波特与赫敏、罗恩间的真挚友情,与校长邓布利多间亦师亦友的浓浓亲情,更有贯穿始终的哈利同伏地魔间的善恶对决,都叫人拍手称赞。本文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对象,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的原型,寻找其中体现出的人类共有的思维模式。

神话原型批评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弗雷泽在其《金枝》一书中通过对以巫术为特征的原始宗教仪式、民间神话及习俗的研究,成功揭示出不同文化的神话传说和宗教典仪里经常出现相似甚至相同的意象或主题1P189-190。而按照荣格的解释,原型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神话体现原型”2。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弗莱指出寻找文学作品中的原型也可以采用“向前站”的方法,对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典型意象进行细读、分析。他认为原型是“一个典型的或反复出现的意象” 3P99,我们可以从作品中这样的意象入手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原型。这种原型分析方法告诉我们原型不一定是取自于古典神话故事中某一特定的原型,有时候只是由于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经过代代的口耳相传而成为一种共有的思维模式,也即集体无意识。人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往往会不自觉地通过各种意象来表现这种无意识。正如司各特所说:“原型批评并不一定要追溯到某些特定的神话。它可以只发现基本的文化形态,这些形态在某种特定的文化中显出神话的特点。”4P34由此可见,神话原型都各有其显现的特点,因此我们分析原型的方法也变得不再单一。

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重要原型之一——追求长生不死

人一生必定要经历生老病死,这是大自然定下的法则,人人都必须遵从,不得违抗。然而,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人定胜天”的傲气,总是认为自己才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他们不愿意屈从于这一法则,渐渐开始寻求一种能够使自己长生不死的方法,而这种对不死之身的渴求慢慢在世界各地扩散开来,渗透到人们思想的最深层,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也就随着文学作品的创作而显现出来,成为原型。

2.1 纵向分析《圣经》的影响

小说作者J·K·罗琳女士出生在基督教家庭,和其他基督教家庭的孩子一样,她从小就受到《圣经》的熏陶。《圣经》中善恶对决、生死考验、宽容与救赎的原型情节比比皆是,它是西方文明的“伟大代码”,是文学寓意的主要来源,是其他人写作的一个模板,更是英国文学的基础。“各个时代的作家创作都离不开《圣经》的启迪”5。作为一位英国作家,罗琳将自己对《圣经》的深刻理解写进了小说。《圣经》中,生命之树的果实可以使生命永恒,在《魔法石》中,罗琳也向读者描述了一颗同样能使人获得永生的魔法石;《圣经》中还讲述了耶稣诞生,成长洗礼,后来被犹大出卖,受尽酷刑,但最终死而复活的经过,罗琳在她的系列小说中也把主人公塑造成了这样一个英雄角色,大难不死的男孩在经受了种种考验之后选择自我牺牲救赎他人,最终获得重生。小说中还有很多此类关于《圣经》原型的描述和展现,比如英雄成长原型,追寻原型等,它们不仅是对《圣经》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人类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点滴积淀。人们通过分析理解原型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共同的思想文化传统,进而将其升华为能为现代人群所接受的新原型。

2.2 横向分析《魔法石》中的原型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出现了很多意象与追求长生不死这一原型密不可分。从故事开始到结束,作者巧妙地将这些意象串连起来,成为了小说中的重要线索。

2.2.1 伤疤

《魔法石》第一章,十恶不赦的伏地魔闯入哈利家中,波特夫妇为了保护年幼的儿子,与伏地魔展开了殊死搏斗并最终在邪恶的死亡魔咒下丧生。随后伏地魔将魔杖指向小哈利念出了同样的魔咒,然而电光火石过后小哈利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只是额头上留下了一道闪电形伤疤,这是哈利大难不死的标记,使他日后在魔法界声名鹊起。“…Theyre saying he tried to kill the Potters son, Harry. But-he couldnt. … Hell be famous-a legend-…”[5]P19-20,麦格教授这位霍格沃茨资深的老教授这样说道。之后的情节中人们只要见到这道伤疤就表现出崇拜尊敬的神情,这说明人们从内心深处极其渴望能够长生不死,并且羡慕拥有不死之身的人。这道伤疤不仅象征着哈利的大难不死,也预示着哈利将最终选择牺牲自己来换取所有人的生命,换取世界的和平。罗琳将伤疤作为《魔法石》乃至整个系列小说的一个重要意象,为追求长生不死这一原型埋下了伏笔。

2.2.2 游魂

哈利来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第一天晚上,生平第一次见到了鬼魂。“Pearly white and slightly transparent, they glided across the room talking to each other and hardly glancing at the first-years.”[5]P127这些生前颇有影响的前辈虽然成了鬼魂,但他们仍有人的形态、人的思维以及人的语言,这实际上是死者生命、思想的重生和永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不死之身的追求,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影响后人。在以后的几部作品中这些游魂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写到这里,笔者想到了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也曾多次出现鬼魂意象。莎翁悲剧《哈姆雷特》中出现老国王的魂魄,诉说了自己被害的经过,给了年轻王子哈姆雷特重要的启示;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出现杜丽娘的游魂,与自己梦中的如意郎君幽会并诉说相思之苦,后来起死回生,两人终成眷属。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家笔下诞生出了很多栩栩如生的鬼魂形象,这正说明了长生不死、起死回生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人们将其美化、升华成文学作品中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物形象。

2.2.3 独角兽的血

小说第十五章中,哈利受罚跟随海格到禁林寻找被害的独角兽。在一处林中空地上,哈利发现了死去的独角兽及其身旁银白色的鲜血。“Harry had never seen anything so beautiful and sad.”[5]P277吸食鲜血的伏地魔发现了哈利并朝他扑来,一头马人救下哈利并赶走了虚弱的伏地魔,还让哈利了解了伏地魔残害独角兽的缘由,“The blood of a unicorn will keep you alive, even if you are an inch from death, …” 6P279伏地魔在企图杀死小哈利时反被那道咒语重创,只剩一点灵魂苟延残喘于世,于是他想到用独角兽的血续命。疯狂杀害独角兽的行为虽然残暴,但也从反面揭示了人类对不死之身的狂热,这是一种几近疯狂和扭曲的欲求,尽管延续下来的生命被诅咒,也宁愿选择活着。我国的古典文学中也不乏类似独角兽鲜血这样的意象,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几乎每次遇到的妖怪都会想方设法将唐僧劫持,吃掉他来使自己长生不老。两个情节不谋而合,同样都是美好的东西,却都因具有了邪恶势力梦寐以求的长生不死的功效而被疯狂地追逐。

2.2.4 魔法石

《魔法石》一书的封面是一颗鲜红欲滴的椭圆形不规则结晶体,看到它我们不难联想到人体内流动不息的热血及万物蓬勃不竭的生命力,这就是小说的中心意象——魔法石。聪明的赫敏在书中查到了有关魔法石的记载:“…the Philosophers Stone, a legendary substance with astonishing powers. … It also produces the Elixir of Life, which will make the drinker immortal.” 5P238哈利在看到伏地魔吸食独角兽鲜血时猛然惊觉,如此渴望延续生命的黑魔头一定也在对魔法石虎视眈眈。事实上,伏地魔在小说开始就潜入精灵银行“古灵阁”企图盗取魔法石,但由于海格已提前将其取走,伏地魔扑了个空;在故事尾声,寄身于奇洛教授体内的伏地魔穿过层层机关企图再次窃取魔法石,结果还是输给了哈利。这一连串的追寻反映出人类为求长生不死,不管遇到多少阻碍都一往无前。

小说中与原型相关的意象远不止这些,比如锻造魔法石的尼可·勒梅已有666岁,却仍活得逍遥自在,他让我想到了我国古典神话中那位仙风鹤骨的太上老君形象,他炼制的仙丹也同样具有长生不老的功效;另外,伏地魔也可以算是一个反面意象,他的名字Voldemort(伏地魔)在法文中Vol de mort意思是“逃过死亡”,就如他深深陷于对永生的追求,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相传秦始皇也曾寻求过长生不老的秘诀,到处求仙问道,也还是难逃死亡的命运。

由此看来,中外文学典籍中会有这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绝非巧合,我们虽然人种不同,语言不通,社会文化背景也不同,但社会形态的发展却都会经历由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的演变,都会有剥削压迫,个人的成长历程也逃不过生老病死。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出现同样的需求和欲望——对长生不死的向往。显然,这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普遍思维模式,文学家把这一思维模式作为原型,在小说中通过各种意象进行叙述,强化了该原型在文中的重要意义。

三、结语

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以神奇的魔法石为线索,绘声绘色地讲述了黑魔头疯狂追求长生不死以及哈利·波特代表的正义力量不断阻止并最终取胜的惊心动魄的历程。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人类对长生不死的美好追求,但作者并没有一味强调永生这一主题,她借助校长邓布利多之口道出了简单却深奥的道理:“After all, to the well-organized mind, death is but the next great adventure. You know, the Stone was really not such a wonderful thing.”5P320世上不存在不死之躯,人难免一死,只是每个人对待死亡都有自己的态度。有人害怕死亡,不择手段想要延续生命;也有人把死亡看成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认为这只是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作为一部优秀的儿童读物,罗琳用轻松易懂的笔调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她对生与死的解读为小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朱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段炼. 论原型批评.

3、《现代外国文艺批评方法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4、刘波,宁云中. 论《哈利·波特》的《圣经》原型. 长城,第142页.

5、J·K·Rowling.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Bloomsbury, 2004.

6、N. Frye. Anatamy of Criticism: Four Essay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猜你喜欢

哈利原型
读《哈利•波特》有感
成为哈利·波特
包裹的一切
好脏的哈利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像哈利那样隐身
掌握英语缩略语,看美剧不用愁
《沙家滨》中的阿庆嫂原型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