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3-04-29温利君
摘 要: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而且特殊的地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地位还有不断加强的趋势。随着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不断的受到质疑,在新课标的背景之下,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中 文言文 教学
文言文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系统,与白话文不到百年的历史相比,文言文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文言文与白话文具有非常明显的传承关系,现代白话文中的表达方式、词汇、语法等都深受文言文的影响。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想要写出文采斐然的白话文作品也是不可能的。文言文还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纽带。我国有着数量庞大的历史典籍,而这些承载着丰富文化信息的典籍绝大部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如果不了解文言文,就不能很好的学习古代典籍,更谈不上传承我们祖先的优秀文化了。除此之外,文言文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典雅厚重的词汇典故,丰富博大的文化内涵,对高中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培养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在新课标的背景之下,面对教师和学生对文言文教学“难教”、“难学”的困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水平。
1、教与学并重
相对于白话文作品,文言文作品距离现代较远,也更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造成了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绝对主导地位的现状,学生的参与最多仅限于课文朗读。而大部分高中课堂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一般是:先导入,后字词,再作者介绍,然后朗读逐句翻译。文言文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导致教师不堪重负、学生心不在焉,而且往往使得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这种情况在高中文言文课堂中较为普遍,究其根源还是由于没有充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而缺乏兴趣的学习往往事倍功半。
要想改善文言文教学的这种现状,一扫课堂沉闷的空气,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努力激发起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不再视文言文学习为“洪水猛兽”。而要达到这种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如在课文《鸿门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充分讲解楚汉之争爆发的背景,结合《史记》中司马迁对刘邦和项羽的描述,使学生对刘邦和项羽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形成这种特点的环境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电影《鸿门宴》,利用影视作品使学生对人物有一定的直观感受。这样再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讲解,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波,教学效率大幅提升。
2、文意和言意并重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里包含了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读懂文章内容;而是掌握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却往往难以被兼顾。
由于不同教师的对文言文教学和新课标解读的差异,导致了在文言文教学形成了不同的侧重点。有的教师认为应该学习优秀文言文的写作结构和写作方法,就大谈文章的写作技巧,把文言文教学过程混同于作文讲解课;有的教师认为文言文中的文学成分应该被充分发掘,就大谈文学分析,把文言文教学活动和古典文学教学过程混为一谈;还有的认为实词和虚词在课文理解和考试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就着重讲解虚实词,把文言文教学课上成了古代汉语课。当然这些侧重点本身并没有错,但是高中文言文教学毕竟有其自身的目标,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应当偏离这种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每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要使学生读懂文章的意思,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简单文言文的能力,文和言两方面不能偏废其一。
3、文章教学和文化引导并重
文言文不仅是一种文章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纽带,每一篇文言文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密码,如何向高中生解读这些隐藏在文言文背后的中国文化密码,成了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的突破口之一。
《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解惑只是退而其次的目标,而最高级的目标则是传达做人做事的“大道”。语文教学活动本身也应该包含美育教学,而文言文在其中应当承担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课标中对文言文教学评价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可以说,加强文化引导也是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一个要求。
在文言文教学中增强对学生的文化引导,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一是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度。例如对苏轼《赤壁赋》的讲解,如果仅就文章本身来讲的话,无非是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与宇宙同在的阔达的精神境界。学生可能仅限于对这些空洞结论的了解,而并不理解文章的深层精神内涵。如果教师能够向学生介绍儒、释、道三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三家思想主张的不同,以及儒释道合流后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就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苏轼这个人,进而进一步理解《赤壁赋》这篇文章;二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三是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素养。
文言文教学改革是语文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应当非常谨慎的实践和探索,同时也应该坚定不移的向前推进。因为只有不断的总结教学活动中各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焦爱琴.文言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年02期
[2]周安民.文言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J].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11期
[3]左永生.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种方法[J].学生之友.2010年01期
[4]郑女荣.例谈文言文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06期
作者简介:温利君(1987.3-),女, 四川巴中人, 四川省南江中学高三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