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及实践能力的培养①
2013-04-29张书杰刘萍华王睿鹏
张书杰 刘萍华 王睿鹏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实践的意义,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依据,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法、实现内容和途径,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实践 实践能力 培养途径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b)-020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中的一个专业方向,模具是一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的升级换代,模具在加工制造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模具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根据社会发展,对模具专业的学生的素质与各种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修养,更重要的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正所谓“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1 实践和实践的意义
实践由“实”和“践”二字组成,“实”即为充足、充满、实足、真诚、真实、果实等。“践”即为实行、履行、实际去做。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是人类改造社会和自然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高能力和培养素质的重要源泉。实践,是人们探索事实真相,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实践,是人们历尽艰辛万苦、取得成就的必由之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陆游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说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本中的深刻道理,还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这里的“躬行”就是亲自去做、亲自实践。毛泽东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陶行知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实践是认识之源,创新的根本在于实践。离开了实践,人们就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就不能探索自然的奥秘、寻求社会发展的规律、体悟人生的真谛。古今中外许多的发现、发明与创造的实例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比如,没有毕升长期从事印刷劳动,反复试验摸索,就不会发明活字印刷术。没有居里夫人观察到矿石的特异射线,就没有镭的发现,就没有放射元素的发现,就没有原子能的应用。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和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费尔巴哈认为:“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比如,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在医学界反响很大,它对中医药理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成就不是李时珍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长期坚持实践,反复细致的观察和验证药物的特性,才取得了这样的伟大成就。在平时的学习中也是这样,比如,学习工程制图,有些学生说书都看明白了,一动手画就不知道从何下手,还有学习软件操作也会有同样的情况,这就是缺乏练习实践的表现。
2 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指的是在现实的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实践活动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源泉。在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不断会有新的问题出现,需要我们回答和解决。在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人们又会积累大量的经验,促使人们去抽象、概括和总结,不断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中,通过实践活动又会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直接由书本传授得来的,而是在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将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相融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相融合获得的。
2.1 确定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以成型技术为手段、以材料为加工对象、以过程控制为质量保证措施、以实现产品制造为目的的工科专业。能够在材料加工原理、材料成型过程自动控制、成型工艺过程及装备设计及先进材料工程领域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的工作,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学科交叉性很强的专业。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工厂、设计院所、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探讨培养的途径、方法和措施,修定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
2.2 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方式
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有很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各种方式综合体现的结果,是在获得一定知识水平和一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在学中干,干中学,去做事,去活动,去实践,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实现的。
(1)上好新生入学教育这堂课。新入学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是怎么回事,一概不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这堂课向他们展示并解说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图片、视频、生产、生活实例、模型、产品等,带他们到专业实验室、生产现场,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对本专业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2)改革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改变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将部分实验课的内容和理论教学内容相融合,将部分实验课的内容与课程设计相融合,开展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广泛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密切校企关系,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有好的领路人,通过领路人的言传身教来获得这样的结果,其核心要素是要有一支有多年生产实践经验且由较强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通过定期选派教师去企业锻炼,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论证、构建针对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针对大一到大四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编排好课程的组合、课程的顺序、课程的内容、理论与实践融合和交叉,细化实习、实训的具体任务、具体目标和具体方法。
(5)加强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和社会实践锻炼。支持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设计、制作、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学生亲自参加诸如这样的活动,启迪创新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接受实践的熏陶,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融合。
(6)重视因材施教,由刚性约束向柔性激励转变。入校的大学生来自全国的不同地区,致使他们受教育程度不同,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存在差异,因此要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一张试卷定输赢的状况。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张福润.创新之根在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增刊.
[2] 徐业滨.对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
[3] 周爱国.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周文国.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5] 夏宏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