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优化外贸产业结构的理性分析与对策探讨
2013-04-29马长礼
【摘要】京津冀地区地缘、人缘和业缘一脉相连,形成了比较紧密的经济统一体,但是由于产业政策各成一派,缺乏统筹安排,以致于区域内部产业结构雷同,资源浪费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经济发展。而京津冀地区外贸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该地区外贸进出口占全国比重较低,且发展严重失衡。充分理解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辩证关系,积极解决产品结构性过剩和短缺问题,推进地区外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才能确保京津冀地区对外贸易质量提升,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优化;外贸产业结构;理性分析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群和工业密集区,是我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北京经济实力雄厚,天津工业基础完备,人才、科技竞争力较强;河北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且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较低。京津冀三地比较优势明显,具备较好的合作基础。但由于存在种种历史遗留问题,京津冀地区当前还无法与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体相提并论。具体到外贸进出口而言,由于产业結构不合理,使得京津冀地区对外进出口贸易在全国并不占重要地位,且该地区对外进出口贸易发展很不平衡,亟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一、京津冀地区外贸产业结构现状
京津冀都市圈位于环渤海地区的核心位置,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沧州、保定、廊坊、唐山、张家口、秦皇岛、承德等八个城市,以我国2%的土地、6%的人口,贡献了1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4%的外贸进出口额,京津冀都市圈是首都所在地,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发展潜力巨大,但是也存在很多亟待提高的地方。
(一)京津冀地区对外进出口贸易规模较小,增长速度较慢
多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的进出口情况大体表现是:北京一枝独秀,天津的对外贸易规模居次,而河北的进出口总额规模最小。如果采用核心——边缘体系的观点,一个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最终依赖于所在的核心——边缘体系之外其他地区的经济要素的流入。从这个意义上讲,京津冀地区目前对外进出口贸易规模相对较小,增长速度不快,有发展的巨大空间。
(二)对外贸易结构与流向特色明显
京津冀地区城市人口密集,商业金融发达,国内贸易活跃,资本货物和消费品市场规模日益扩大,特别是这一地区还拥有非常广阔的腹地,可以辐射到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中的内陆地区。如此广阔而市场潜力巨大的腹地,为区域间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市场条件。
(三)京津冀地区与日、韩之间这一区域的经济合作将呈加速趋势
京津冀地区与日本、韩国近邻,而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使三地相近城市在经济上存在着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的依存关系。因此,可以预见,京津冀地区与日、韩之间这一区域的经济合作将呈加速趋势。日本、韩国的经济调整正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近水楼台先得月”,京津冀地区正借明显地缘优势成为其热点地区。
二、京津冀地区优化外贸产业结构的理性分析
(一)长期受计划经济和行政区划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意识淡薄,产业结构极端不合理
从京津冀产业结构变化的整体趋势来看,三省市的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逐渐缩小的趋势,京津第二产业比重也渐趋收缩,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太明显,三省市第三产业比重均呈稳步提高趋势。按三大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大小排序,目前,北京呈“三二一”型结构。
(二)当前的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合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区域一体化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河北省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总的来看是稳中趋升的态势。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第二产业比重仍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将可能有所增加,但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还需要一个质的飞跃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占其GDP比重高于京津,在农业方面河北与京津相比就具有明显优势,可以为京津提供农副产品方面的商品和服务。但是其功效大小,还要依赖于区域一体化机制、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仍然限制在行政区范围内,缺乏区域层面的审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争资源等矛盾突出
如在机场、港口建设方面相互竞争,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导致区域整体发展相对缓慢。京津冀经济圈在第一、三产业上区域合作的潜力很大、障碍较小,取得“双赢”的几率很大。在这两大产业方面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整体水平,对进一步开展在第二产业方面的合作也是一种战略式的促进。
(四)产业合作十分有限,区域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产业价值链残缺
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从空间上形成了一条高新技术产业带,但园区之间上下游产业联系很少,尚未构成有效的产业价值链。根据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回程效应。京津冀三地都还处在以极化效应为主的阶段,扩散效应同时发挥作用。
三、优化京津冀地区外贸产业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一)制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和规划
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中央政府必须提供政策支持,改善制度环境。中央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制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并用这些战略和规划来引导社会或民间力量参与区域发展,发挥他们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地方政府在制订本地发展规划时应具有区域视角,符合区域总体规划的要求。
(二)积极加强市场建设,促进商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说,商品流动只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初级阶段,而高级阶段的经济合作不仅包括商品流动,还包括生产要素的流动。因此,京津冀经济圈不仅应加强商品市场的建设,取消地方保护,促进商品自由流动,更应重点加强生产要素市场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推动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自由流动,提高生产要素在行政间、产业间的配置效率,实现经济圈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改革现行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提高推进区域合作的效率
一方面,在现有的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高层论坛基础上,尽快成立由国务院领导、国家发改委牵头、各行政区行政长官参加的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联席会,专门负责研究、编制经济圈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区域合作和一体化的战略决策。另一方面,根据影响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或突破点,就跨行政区的重大项目和具体问题的协调与合作举行三方会谈,寻找三方都能够互利互惠的合作切入点。
(四)金融业协调合作,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京津冀都市圈的金融市场发育水平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有较大差距,中国北方金融中心尚未形成,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京津冀都市圈应加强金融业合作,共谋发展。建议在京津冀都市圈内集中资源,打造一个金融中心,作为龙头带动其他地区金融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永.京津冀都市圈与长三角区域增长路径的比较分析[J].商业研究,2007(12).
[2]刘玉利,孙秀玲.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廊坊发展,2007(11).
[3]李灏,冯百侠,王宏剑.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障碍因素[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作者简介:马长礼(1968—),男,河北乐亭人,讲师,现供职于中共河北省乐亭县委党校,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