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角度看 “中国梦”
2013-04-29魏铭邓加荣
魏铭 邓加荣
“中国梦”已成为人们深入讨论的热点话题。“中国梦”的内容很丰富,因为一个大的民族、大的国家,它的社会理想包括的方向非常多。
道德作为核心价值
中华文明的社会理想要追溯到西周时期。西周时期中国人的社会理想许多都表达在《尚书》这本历史文献当中,也体现在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当中。在北京保利博物馆收藏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面的铭文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那个红圈的道德的“德”字。在这篇铭文里面有六处讲到德,强调要以德统治天下,以德治理社会。在此基础上,慢慢诞生了中国人的社会理想。
春秋战国时期以后,中国人将人最高的道德作为核心价值的理想的具体表述就在《礼记》里面。比如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提倡守信,人人和睦,博爱精神,老有所终,夜不闭户等等。这些社会理想可以说非常具体,也非常有特色。
“大同”这个概念自从诞生之后,就成为中国人思想、精神当中非常核心的价值观。从孔子到康有为再到孙中山,大同理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终极追求的核心性的梦想,是我们炎黄子孙孜孜以求的美好境界。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的生活平静、怡然自乐的场景,也是一种社会理想。我们都念过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这句诗喊出了我们的梦想,人人皆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是中国人所熟悉和推崇的一种高尚品格。我们就是要提倡这种东西,用这样的思想来建设我们的社会。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骨子里永恒不变的就是大同世界。
保护疆域的完整性
中国的疆域不容瓜分,这件事情在中国价值观、社会观当中非常牢固。在史书上最早见到有“中国梦”3个字是南宋时期爱国诗人郑思肖(1241~1318)的《德佑二年岁旦》二首五言律诗之一:“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郑思肖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他眼见南宋朝廷已经是岌岌可危,他一心做着复兴中国的梦,他不仅是个诗人,还是位丹青高手,尤其是画的墨兰更为奇绝,向为天下人所喜爱。但是他画的兰花,总是花多叶少,不画根,不见土。有人问他何以如此,他说,土地已为番人夺去,你还不知道吗?郑思肖看到中国统一的局面丧失之后非常痛心,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观——祖国疆域的统一完整。
我们眼下提出的“中国梦”,应该是从19世纪我们进入近代被帝国主义侵略开始诞生的。那个时候也有很多思想流派都在寻找中国的出路,康有为提出“大同”,孙中山喊出“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找到把空想变成科学的道路,就是我们现在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具体的路。所以,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把19世纪以来的中国梦想,沿着科学道路一步一步地实现。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