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教学生活化
2013-04-29季昊然
季昊然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的教学内容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目的是通过生活教育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作为思品授课的教师,要关注儿童的生活点滴,联系教材内容,以最直观的教学给学生以感受和教育,并在活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感悟。在教学中,我尝试从找、说、做几方面入手,效果较好。
一、找一找,认识生活
品德教学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学习“品德”,提升品德。回归生活的真实,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使课堂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认识广告”时,首先是“七嘴八舌议广告”,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交流自己在课前搜集的广告,并讨论得出广告的种类。接着是“各抒己见辩广告”,老师给了学生们一些角色,让学生每人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说说关于广告的自己的观点。然后是“奇闻轶事聊广告”,老师先是以“茅台酒”的轶事引入,让学生聊聊有关广告还有哪些趣闻。在引导学生认识广告之后,还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贴在楼道里的,电线杆上的,墙上的,桥上的,甚至路面上的广告,让学生明白广告还应担当责任这一重要的道德内涵。整个课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活了,课堂活了,学生活了,课堂的实效性愈发显著。课堂教学自然顺畅,一气呵成。这样,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了充分的铺垫,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拓宽了学习的渠道,教学活动也变得更加生动。
二、说一说,领悟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品德学习是人本与文本的对话,实现这一过程的根本方式是心灵的对话。让学生贴近生活,带着个性去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伸出我的手”是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我能为你做什么”的一个话题,是一个爱心主题非常集中的教学材料。为了激发学生在课堂中对弱者产生同情与关爱的情感,在教学中我选用了来自四年级学生的一个真实的生活资源。我校刘原成同学因骨髓炎病情入院,面临着无钱医治而断医断药的窘境。课前,我用DV录下了病床上刘原成同学勤奋苦读的身影,为了给他治病负债累累,还拍了他家里的境况,在课堂上呈现给同学们。当刘原成的日记出现在大家面前时(课件呈现,还请一位同学录音日记的内容,讲得情真意切),大家聆听着日记中充满痛苦的语言,心中的怜悯之心油然产生,眼泪在孩子的眼里打转。当教师问起我们该不该向这样的困难家庭伸出关爱之手?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我们要向学校发出捐款的倡议,有的说要班级集体到医院去看望他,还有的说要利用星期日到街头进行募捐……学生不但列举了不少办法,还阐述了具体应该怎样做,孩子们在活动中养成一种习惯,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反思,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真实生活,使课堂教学体现实效性。只要联系生活,他们就能在感悟的过程中放飞自己的心灵。学生在个性的张扬中,自然会感到品德教育的乐趣。
三、做一做,体验生活
新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强调选择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作为活动设计的内容,它可以超越教材,超越课堂,向学生真实的生活延伸。在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去动手实践,可以给学生撑起一片想象的空间。如,教学“聪明的消费者”“逛商场”主题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前从家里带来各种物品,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购物超市”的模式,由学生扮演超市的售货员和若干购物的顾客。情境一:“我是妈妈的小助手”,让学生为妈妈买一桶食用油、一袋鸡精、一箱牛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评选出最聪明的购物者。情境二:我是文明小顾客。通过采访,让学生了解营业员喜欢什么样的顾客。活动中你看到了哪些不文明的现象。在一次次的“实战”演练中,学生们情趣盎然,一些购物的小技巧令学生记忆深刻。这样的学习,学生所体验到的绝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所领悟到的也绝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是充满活力、充满情趣的生活世界。
品德源自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品德。实践表明,通过找、说、做的方法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既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又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响水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