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和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绽放生命力
2013-04-29张红利
张红利
一、营造民主化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平等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和教师具有同等的地位。课堂是一个让学生自由发展数学能力的生活空间。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学习,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倾注爱意,融洽教学氛围,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之间才会互相理解和尊重,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老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必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老师相信你!”课堂上教师言语亲切,神态和蔼,举止大方得体,拉近师生距离,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二、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要关注课堂的情感氛围
1.“生”与“师”之和谐
(1)教师要有一颗与学生交朋友的心。教师要学会从各方面了解学生心理、生活、学习和家庭,真正亲近和走近学生,与学生谈心,让学生了解教师的生活、学习和经历,使学生感到教师是最可亲的,是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学生心理距离的缩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师要有一颗欣赏学生的心。每个人天生喜欢别人的赞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他们身上的优点去克服他们的缺点,用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会给学生开辟另一片天地。教师对学生适度的赞扬,及时的肯定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学好数学的积极信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信心理。自信心是学生学习进步,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注意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经常鼓励,赞美学生。
(3)教师要有一颗角色换位的心。首先,老师要学会当学生。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学。老师要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当学生。要学会“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意见”,走到学生中间,走到学生的心中,以指导学生为主,以真实虚心的态度来换位,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其次,学生要学会当老师。教师以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为学生构建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给学生以主动权、选择权,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心。
2.“学”与“教”之和谐
(1)创设生动和谐的教学情境。学生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组织课堂教学,把它创设成为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了他们参与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使学生既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方向的指引者。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试想,铃声响后,学生看见摆着脸的老师走进教室,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次,教师要减少学生学习的压力。通过轻松的形式呈现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不仅易懂,而且乐学。
(3)让兴趣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兴趣实际上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学习内驱力,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所在。
三、“主动”与“互动”之和谐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中不断展现生命的活力,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与乐趣。
1.主动是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相信学生有发展的潜力,要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新问题新知识应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自己探索知识、发现规律,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主动”,和谐的目的是“主动”。教师要注重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以主动建构为核心,来达到使每个儿童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的目的。教学中要重视研究学生的情感,努力创造生动活泼的乐于学、善于思的气氛,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起积极主动的乐于学的态度,使他们在兴奋、热情的状态下投入到对知识的探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互动是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互动——利用合作小组进行学习,给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理地调整、丰富自己的认识,获取数学知识。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当学生感到独立思考出现障碍时,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展时,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很好地完成任务时,最能激发起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就是最佳合作契机。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从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必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体验是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活动,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和感悟。在教学中提倡“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实际教学时,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多种感官活动,通过看看、听听、想想、讲讲、做做等产生复合刺激,增强参与效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用讨论交流、竞赛抢答、游戏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焕发课堂生命力。
4.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要关注学生的数学体验
数学是丰富多彩、生气勃勃、光彩照人的。它绝对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计算、公式、法则的问题。数学家或数学史的故事,会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数学问题生活化,会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问题的解决会教会学生很多思维方式……在和谐的数学课堂里,我们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让学生不仅爱老师,爱同学,爱数学活动,更爱数学本身。
数学课堂不仅仅是转“知”成“识”的课堂,更是转“识”成“智”的课堂,还应该是充盈生命活力、洋溢生活气息、促进和谐发展的课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正是这种强烈的需要才使课堂更有生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我们的数学教学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让我们每一位老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赏识的心去观察学生,让自然界和社会成为孩子们“活”的书,让精彩的世界和谐起来,让孩子们得到真正的、全面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高新区中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