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小结丰满起来

2013-04-29苏红平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3年8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堂人文

苏红平

在日常听课和上课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临近下课却因为时间的关系草草收场或是来不及进行课堂小结或是由教师的几句话一带而过或是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等套话形式的场面。千篇一律地问“学会了什么”恰恰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语文课堂中的“一课一得”,“得”基本上都是知识点。将“一课一得”的“得”局限于知识点,未免有点单薄,总让我感觉到这样的语文课堂小结不够丰满。而精神是否得到洗礼或者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否比以前更浓厚了等,这些或许比语文知识点更重要的“得”却很少出现在语文课堂小结之中。这个“得”究竟是什么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知,“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本质属性。其中语文的工具性是基础,语文的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语文教学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传统语文课堂小结,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的人文性,使语文成为没有灵魂的和枯燥无味的文字游戏。注入人文性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语文课堂小结以及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渗透人文性,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和相得益彰。

很多教师不重视语文课堂小结的人文性,主要原因是他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的本质属性以及语文课堂小结对提高语文课堂人文的重要性。

实行语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语文的人文性。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语文人文教育的前提。语文课文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乃至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它既反映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包含现代文化的精华,是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的素材。其中,作为“人学”的文学作品,更是具有鲜明的人文性。

语文课堂小结是贯彻语文人文性的最好时机,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和画龙点睛的效果。

与精彩的导语设计相比,教师在课堂小结上花费的心思要少得多,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的课堂小结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大多只是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再简单地重复一遍。那么,怎样走出语文课堂小结“泛工具”的窠臼而走进语文的人文性,让语文课堂小结丰满起来呢?

1.紧扣纲本,深挖人文。避免陷入“泛工具”的窠臼,首先就要弄清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课堂小结中,所有的人文性都应是基于大纲和语文文本的,都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语文教育首先是人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课堂小结要紧扣纲本,引导学生小结获得工具性知识的同时深挖课堂的人文性知识,做到意文兼得。

2.关注文本,拓展人文。众所周知,对教材文本的过度开掘,必然会挤占学生语文文本学习的时间。就《陋室铭》的课堂小结来讲,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得出: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要知道“衣不在好,整洁就行;家不在富,温馨就好。”虚荣心是要不得的。有时我们面对自己所拥有的,不知道珍惜,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意识到它的可贵。这样让学生一课一得,有所斩获。

3.联系实际,感悟人文。当前的语文课堂小结有一个误区,即过分强调文本,把语文文本奉为圣经,使语文课堂小结出现了一种“唯文本”的倾向,这样的课堂小结看似前呼后应而天衣无缝,实际上缺失了对语文课堂小结人文性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例如:在学完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后,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他们回想自己母亲是怎样“一把屎一把尿”把他们含辛茹苦地养大,然后怎样辛苦操劳为家和不厌其烦地教育他们的经历。通过比较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的伟大和不易。我再不失时机地插入优美动情的《妈妈你辛苦了》的歌曲,让学生感同身受,几乎落泪。

4.运用音乐优化人文。我经常引导学生在课堂小结处使用音乐升华主题。在学完一篇文章后播放一首歌曲或一段音乐来加深课文主题的理解,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优化人文的效果。学完朱自清的《背影》后,我给学生播放崔浩演唱的歌曲《父亲》,那感人肺腑的歌词和催人泪下的画面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父爱的深沉与博大。

5.陶冶情操励志人文。借用文中名人的生平事迹、格言、作品等资料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高贵精神可以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巧妙地寓人文思想教育于本课的“收尾”教学之中。在学完《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后,可以借用茨威格的《世上最美的坟墓》一文引导学生学习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及其卓越贡献。

6.少点工具多点人文。我们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面对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学生没有听懂老师讲的那些没有人情味的工具性知识,害怕多点人文,就会影响语文成绩。其实,现在的学生不太在乎自己的成绩,反而是老师过于在乎学生的成绩,因为那涉及老师的绩效工资的多少。由于过于在乎学生成绩的是老师,所以老师就会舍本逐末地在课堂小结更多地关注语文的工具性知识。因此,要想让语文课堂小结丰满,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减少语文课堂的功利性,去关注语文在学生的成长中的人文性。

7.相信学生蕴含人文。语文课堂小结一般有教师小结和学生小结两种。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更多地相信学生和尊重学生,因为这本身就是人文。让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小结,不必担心侵犯教师主导地位。不管由谁来小结,一要考虑具体文本,因需而用;二要注意发挥师生互补的优势。学生小结前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把握小结的方向。学生小结后教师可以适度提升,确保小结到位。当然在一定的培养基础上,学生可以自己总结的,还是要鼓励学生自己总结。

语文课堂小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切忌流于形式和“泛工具化”。

(作者单位:湖北仙桃市杨林尾二中)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堂人文
人文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