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2013-04-29孙建友
孙建友
导入环节是教师准备教学新内容的序幕和前奏,是师生之间建立情感联系的第一步。教师导入的生动活泼,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对课堂学习就会感到兴趣盎然,学习时就会注意力很集中,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就会很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的老师对课堂导入阶段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导入环节可有可无,有的教师缺乏正确的导入技巧和方法,导致导入环节的设计质量不高。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1.开门见山法。这种方法可以使用在一些简单浅显的知识学习之前,直接出示课题,让学生看到课题就能清楚地知道本节课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但是开门见山法具有一些弊端,因为出示的新课题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茫然,导致思维和注意力难以集中,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出学习兴趣。
2.创设悬念法。这是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个方法。教师可以针对即将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造成悬念,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问题的解决导入新课。创设悬念法能用积极的形式,出示将要教学内容的一些问题,使新教学内容的重点得到凸出,使学习目标得到明确,促使学生思维指向相对集中,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解决。创设悬念法适用于新旧知识衔接密切的新授内容,或者与学生身边事物、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知识。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初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得到集中,使他们的求知欲望不断受到刺激。比如,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是否一定要三对边和三对角全部对应相等?能否缺少一点条件使判断更加简单?这样的问题将会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深入探索新的判断方法。
3.温故知新法。以复习旧知识的形式引入新内容的学习,便于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到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提高和深入,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第二课时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带领学生将上一节课的理论进行复习,然后引入到新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对规律的运用过程中没有生疏感,顺利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4.实验操作法。实验操作法形象直观、活泼生动,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趣味性,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操作进入到新知识学习的过程,能够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得到提高,自然引进新知识,使抽象问题变得直观形象。
5.故事讲述法。数学教学中,有着许多有趣的数学故事,如,发明史、数学家轶事、数学故事等,这些故事真实可靠、生动有趣,可以使学生通过故事对即将学习知识的来源、发展、现状等有着清晰的认识,在他们的心理上降低知识难度。我们可以通过巧妙的编排,将它们有选择地引入到新课之中,通过故事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切实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思维在教师的带动下顺利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为学生介绍毕达哥拉斯定理、驴桥定理、百牛定理、商高定理、埃及三角形等,让学生明白中国、希腊、巴比伦、埃及、印度等大部分文明古国都有所研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勾股定理”的兴趣和欲望。
6.激情引趣法。学生对游戏、猜谜、对联活动永远有着不竭的兴趣,我们可以适当借用这些形式导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教学“相似”时,我们可以出“大同小异”的谜语;教学“一元二次”内容时,可以出“五角一趟”的谜语等等。
7.归纳应用法。归纳应用法能够充分揭示数学规律,让学生通过学习或观察,发现隐藏在新知识中的规律,然后通过规律的应用,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比如,在“不等式性质”导入时,我们可以出示,用不等号和数字填空:
因为5□4,5×(-2)= ,4×(-2)= ;所以,5×(-2)□4×(-2),-7□-5,(-7)×(-2)□(-5)×(-2)……
有效地导入能够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抑制周围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干扰,促使学生更加有效地获取课堂信息,细致观察,深刻理解,牢固记忆;有效地导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导入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课堂学习开始阶段,在学生情绪没有完全稳定、注意力没有完全集中之前,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导入环节的作用,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之中。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