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辅助放化疗治疗淋巴结转移性肿瘤临床观察
2013-04-29陆风雁朱勤
陆风雁 朱勤
[摘要] 目的 研究中药外敷辅助放化疗治疗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 方法 选择淋巴结转移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给予中药外敷辅助放化疗治疗的观察组和单纯放化疗的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以及负面情绪。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8.89%,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KPS评分、MUNSH评分、ESCA评分、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NRS 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中药外敷辅助放化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关键词] 中药外敷;放化疗;淋巴结转移;恶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 R7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8-0058-02
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标志,也意味着患者失去了手术切除治疗的指征。近年来,随着新辅助放化疗技术的发展,能够为患者争取手术切除原发病灶的机会,但是也会对机体正常的器官和组织造成损害,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中药因其慢性调理作用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此为了进一步探讨中药外敷辅助放化疗治疗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笔者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1月30日~2011年1月30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淋巴结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03例、女性77例,年龄分布(34~58)岁、平均年龄(43.56±6.48)岁。其中原发病灶为肺癌44例、乳腺癌28例、胃癌35例、食管癌18例、纵膈肿瘤25例、鼻咽癌13例、结肠癌17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51例、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34例、颈部淋巴结转移32例、腋窝淋巴结转移33例。所有患者给予放化疗前均无心血管系统疾病,行常规心电图检查亦未发现异常。
1.2 分组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0例患者给予中药外敷辅助放化疗治疗,其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分布(34~57)岁、平均年龄(43.15±6.23)岁;对照组90例患者给予单纯放化疗治疗,其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龄分布(34~58)岁、平均年龄(43.83±6.8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全身情况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3 治疗方法
1.3.1 放化疗治疗 TEC化疗方案: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1次/d;表阿霉素75 mg/m2、静脉滴注1次/d;环磷酰胺600 mg/m2、静脉滴注1次/d。放疗方案:采用10 mV X线前后垂直对穿照射,照射界限依肿瘤而定,照射剂量为3 Gy每天,连续放疗3周。
1.3.2 中药外敷治疗 甘石10 g、黄丹10 g、大壳灰8 g、水粉6 g、芒硝10 g、红花5 g、冬青叶5 g,研至粉末状后加开水调至膏状,局部外敷。
1.4 观察指标
1.4.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按照1979年WHO制定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完全缓解(PR):肿块完全消失、症状完全缓解,持续4周以上;部分缓解(CR):肿块体积减小超过50%、症状基本缓解,持续4周以上;稳定(SD):肿块体积减小超过50%、症状无明显改变;无效(PD):肿块体积未减小、症状加重。
1.4.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照周淑丽等的[2]文献资料,治疗后,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3]评估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平均患者的主观幸福感,采用卡氏行为状态评分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估患者的活动状态,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进行评估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得分越高、活动状态越好。
1.4.3 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情况 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4]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剧痛,分值越高、疼痛越剧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自评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5]评价患者的抑郁情绪、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6]评价患者的焦虑情绪。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完全缓解56例、部分缓解24例、稳定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8.89%,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 < 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85.12±8.91)、MUNSH评分(25.28±3.22)、ESCA评分(97.28±10.47)、总体生活质量评分(86.84±9.3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如表2所示。
2.3 两组患者负面情绪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无明显差异(P > 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明顯低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HAMA评分(15.21±3.32)、HAMD评分(16.45±2.23)、NRS评分(2.96±0.58)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如表3所示。
3讨论
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标志,转移的过程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当癌细胞沿着淋巴管和淋巴管壁播散并侵入淋巴结,就会导致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的发生[8]。恶性肿瘤所引起的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生物学规律,其中胃肠道系统的恶性肿瘤多引起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肺癌、胸腔癌多引起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鼻咽癌、甲状腺癌多引起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乳腺癌多引起腋窝淋巴结转移癌[9]。
当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性肿瘤时,原发肿瘤病灶多已发生远处转移,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指征[10]。对于发生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的患者,多采用新輔助放化疗,以起到降低肿瘤分期、缩小瘤体体积、减少肿瘤血供的作用,能够为患者争取手术切除原发肿瘤病灶的机会,也能降低肿瘤细胞活力、减少术中肿瘤细胞扩散入血的机会[2]。但是放化疗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同时,也会对机体正常的器官和组织造成损害,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11]。本文研究发现,淋巴结转移性肿瘤患者身体大多有疼痛症状,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治疗前HAMA评分中位数均在23以上,HAMD评分中位数均在28分以上,NRS评分中位数均在7.2分以上。
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慢性调理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12]。甘石、黄丹、大壳灰、水粉、芒硝、红花、冬青研至粉末状后加开水调至膏状,局部外敷,能够止痛、止吐、消肿块,解除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免疫力,增加食欲,增加体重。本文研究表明,中药外敷辅助放化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8.89%,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同时进一步对患者生活质量与负面情绪进行评估可以发现,观察组KPS评分、MUNSH评分、ESCA评分、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NRS 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放化疗的基础上辅助以中药外敷,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缓解负面情绪,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燕,石远凯. 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6-359.
[2] 周淑丽,董重阳. 护理干预对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06):60-61.
[3] Mineko Yamashita. T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J].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1998,20(3):370-381.
[4] 王宁华. 疼痛宣评分的进展[J].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8):2738-2739.
[5] 汤毓华.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20-223.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增刊):253-256.
[7] 罗群,蒲小燕,何静. 恶性肿瘤化疗与联合放化疗动态心电图对比分析[J].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09,18(2):111-114.
[8] 池宇明,钟国英,李俊.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5-36.
[9] 沈雄虎,金永民,等. 术前放疗、化疗联合热疗治疗直肠癌局部复发的临床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4023-4024.
[10] 张亚军,盛成,岳利华,等. 喉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和微血管密度的定量测定及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30-32.
[11] Selvasekar CR,Obeidat S,Simcock P. Complet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response to preoperative short course radio therapy in T2 rectal cancer. Indian J Cancer,2009,46(4):350-351.
[12] 李斯文,石朝玉,李德琼. 中药消瘤膏配合微波热疗治疗浅表性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研究[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10(1):117-120.
(收稿日期:201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