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问政”助推绿色转型
2013-04-29阿亮
阿亮
在刚刚结束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上,环保部有关负责人指出:“环保部将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考核结果上报给中组部,并向社会公布,治污不力将影响官员仕途。”
长期以来,GDP增长率是政绩考核和官员晋升的重要指标,“地方GDP增长越快,干部升迁越容易”几乎成为一条官场的通用法则。这导致一些企业虽然污染风险重重,却因能撑起政绩“颜面”而被地方政府“大开绿灯”。
然而,中国经济经过30年平均每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长之后,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然十分沉重。环境承载能力是发展的红线,只有油门没有刹车无异于自杀,因此,加快绿色转型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提及,环保问政也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
贵阳市近日就出台试行办法,将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全市政府部门、官员考核中,其中环保是否达标成为对干部工作评价、任免、奖惩及问责的重要依据;浙江将湖库水环境保护纳入市县政府考核内容;安徽近年来在政府考核中,越来越强调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内容……
而在今年六月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改进干部考核方法手段,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考核机制逐渐转变的背后,是中国民众对环境质量的空前关注。今年初,山西长治一化工厂苯胺泄漏导致下游数百万民众饮用水受到污染,长治市市长张保随后被山西省委提名不再担任市长职务。河北沧县环保局局长邓连军用“水煮红小豆”类比解释“红色井水”引来炮轰,被曝光一天后即被免职。
民众的“环保问政”正在倒逼政绩考核向“绿色政绩”转轨。专家认为,环保这一“考核”指标有望真正进入考核体系。今后考评官员有没有政绩,不仅看GDP,还将看生态环境的投入产出比;另外,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建立终身追究制,也将极大约束官员对资源环境的随意挥霍。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曾指出,环境保护工作就是一种发展模式、经济结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单纯是一个就污染论污染的问题。离开环境保护而一味追求经济增长,是竭泽而渔;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那什么鱼都没有了。环保问政,将有望唤起人们只满足于GDP增长的迷局,让经济发展实现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