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虐童成因及其分析
2013-04-29陈兴芬
陈兴芬
[摘 要]幼师虐童事件屡屡发生,背后隐藏着很多需要人们思考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师德问题,更是人文关怀的缺失、应试教育的失败和对学前教育缺乏热爱。这需要社会多角度去关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深层次分析原因,从源头上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幼师虐童; 成因;分析
幼师虐童是前段时间各大报刊、网络讨论得最多的有关教育的话题。从山西太原幼师十分钟内狂扇女童数十个耳光,只因为孩子不会算“10+1”,到浙江温岭幼师揪幼童双耳使其离地近20厘米,只因为“好玩”,再到济南一家幼儿园15名孩子被老师罚金鸡独立、下跪 、双手抱头蹲下等动作,一系列虐童行为一度刺痛了国人的心,频频发问,幼儿教育怎么啦?有人将其归罪于政府欠学前教育的债太多,有人“归功”于无证幼儿园,有人认为是因为幼儿教师队伍的无序化管理……
一、幼师虐童折射出人文关怀的缺失
按照目前比较通行的解释,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是师生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在这种人文关怀下的幼儿教育应依据儿童生命的特征,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在尊重和呵护儿童生命、保护儿童天性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命走向更加完善、和谐与无限的境界,使儿童的生命绽放出绚丽的光芒,然而有些幼儿教师们却在虐待儿童,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
二、幼师虐童昭示应试教育的失败
在人们对虐童进行声色俱厉的声讨之时,这背后至少折射出学校教育的不合理、家庭教育的片面性或者说生命教育的缺失。放眼当前的学校教育,口头上叫的是素质教育,而实际上采用的是应试教育。这其中学校也有它们的苦衷,那就是家长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对孩子的评价单一——仅以分数论“英雄”。很多家长直白地说,只要主科上去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甚至还反对孩子学习所谓的副科。实践告诉人们,语数外等“主科”固然重要,但真正要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升华,离不开史地等人文学科,也离不开音体美等“豆芽科”,而且这些“副业”还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强文化素养。然而很多学校为了迎合家长,不得不把一些富有人文关怀的课程束之高阁,仅开设受家长欢迎的所谓“主科”,甚至有的学校还增设了高中考可以加分的奥数之类的课程。这些极端的做法,无疑是在向学生宣告,什么人文情怀、什么生命本位都是空谈,只要考高分、听话的都是乖学生,就会成为老师、家长的掌中宝。甚至灵魂被磨灭、道德沦丧都可忽略不计。在这样环境下培育出来的学生,能要求他们有多少爱心?能让他们理解“贪玩是孩子的天性”?
除了教师本身在接受教育时遇到了不公正“待遇”之外,幼儿教师素质的下降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很多地方都撤销了原来的师范学校,但没有设立相应的中等师范学校,而幼教却又是市场上急需的人才,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开设幼师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成绩优秀的学生,家长不愿意将其送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加上很多学习成绩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有的还带有不良习气的学生选择幼师专业,加上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紧缺,各类专业教师少,课程开设倾向于文化课,这给幼教事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发生虐童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三、幼师虐童表现出对学前教育缺乏热爱
《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其前提是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学生。热爱学生不仅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是做好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条件。当教师仅把教书作为一种职业或谋生的手段时,其心态和工作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方式。《人民教育》2013年3-4期合刊登载的《幼儿教育,必须把专业作为一种信仰》一文,其中有个观点:教师要用专业精神赢得尊严。要有专业精神就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自己职业的人会去深入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儿童成长的经历来看,儿童的天性是玩乐,绝对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听话”,因此幼儿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用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去吸引学生。教师作为负有社会重托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能不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但是这种要求如果失去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关心和热爱,就会被学生拒绝。
因此,只有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才会容忍学生的“调皮”,包容学生的“无知”并且想方设法去把学生的“调皮”和“无知”转换成学习的动力。
责任编辑 沁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