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困生的学习困难归因及转化措施
2013-04-29张子民陈小玲
张子民 陈小玲
[摘 要]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家庭问题的频频出现使影响学生学习的原因趋于复杂化,然而最让老师棘手的就是那些在品行或学习方面受复杂原因影响暂时落后的弱势群体——学困生。学困生转化一直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要真正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教师必须解决学困生转化这个难题。
[关键词]教师; 学困生; 归因; 措施
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学科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差、不守纪律、不求上进、品德差。这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再加以巧妙的引导、鼓励和激发。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学习态度消极,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有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有的不求甚解,马虎从事。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败感,心理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3.依赖心理强。现在的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家庭教育薄弱,长辈溺爱使得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他们怕苦、怕累、怕难、贪玩、依赖性强,从而养成不愿动脑,稍微做不来的题目或抄或空着或等老师讲,自然而然的就造成了学困生。
4.家庭因素。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社会的人,都离不开家庭,都是在家庭中生活的一分子,家庭是教育孩子的一所最直接的学校。然而,现在单亲家庭增多,独生子女备受父母溺爱或祖辈的隔代溺爱,孤儿或留守儿童接受不到家庭教育,或者说部分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某些家长对孩子进行的不正确教育和引导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状态。
5.社会原因。当今社会,不少连小学都没读完的孩子,也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工作,有的甚至发展得不错。相比之下,有的大学生未必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或发展空间。这就给农村的家长一种错觉:读书与不读书相差无几。而且上学要花不少的费用,得不偿失。“读书无用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教师原因。教师职业的辛苦、清贫以及“经商热”的高涨等,致使许多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不进行必要的思想和业务学习,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其次,有的教师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二、转化措施
1.鼓励学困生做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首先,从思想上不嫌弃他们,做到了既满腔热情,耐心启发诱导,又严格要求,作业因人布置,合理适当。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引起他们主观思想的转变,使每个学困生都明确学习目的,克服自卑感,增强上进心,从行动上表现出是学习的主人。
2.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困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此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兴趣,引领他们走向成功。在帮助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鼓励他们成功的同时,还应提出更大、更高的期望,激发他们获取更大成功的信心和决心。通过这些方式,力争使学困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3.转变教师思想观念。用爱心去感化学困生。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教师所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而不像工人师傅面对的是机器。教师要用爱心去热爱、尊重、信任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之后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心理学家称之为“动情效应”。这种交流会使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教师,希望与教师合作,并把教师看成是父母般的亲人,愿意向老师倾吐心声,袒露自己的思想,真诚倾诉心里的秘密。这样,通过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责任编辑 沁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