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梳理探究”“名著导读”
2013-04-29杜俊杰刘文文
杜俊杰 刘文文
一、基础知识(30分,前5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 逻辑(jí) 囊括(náng)酗酒(xù)辍学(chuò)悄然问世(qiāo)
B. 精髓(suǐ)铸造(zhù) 酝酿(niàng) 专横(hèng)栩栩如生(xǔ)
C.祆教(xiān) 糟粕(bò)篡位(cuàn)浑然(hún) 风靡全球(mí)
D. 屋脊(jí) 灵柩(jiù) 刚愎(bì) 悲怆(chuàng) 目瞪口呆(dè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意蕴 篇幅 尊崇 词不达意 难窥全豹
B. 题材 焕发 气慨 街谈巷议 源远流长
C. 惦量 决裂 赋与 走投无路 焚琴煮鹤
D. 精辟 飓风 楷模 步履维艰 声名雀起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艺术生涯也真像西天取经,需要信徒一样的___________,能经受无穷无尽的磨难而百折不回。有的长年___________ ,一贫如洗,高洁的精神不被理解,___________的艺术不受重视,兀兀穷年,其志不伸,其名不彰。有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死成名天下知,梵高___________的遭遇就是显著的例子。
A. 真诚 捉襟见肘 精辟 奇诡
B. 真诚 穷困潦倒 精辟 奇伟
C. 虔诚 饥寒交迫 精妙 奇诡
D. 虔诚 家徒四壁 精妙 奇伟
4. 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美双方应该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从人类发展进步着眼,创新思维,积极行动,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B. 他知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与他从小就阅读大量的历史书、故事书、报刊杂志、文艺书有很大关系。
C. 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出现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政府要加强对公共产品领域的执法监督。
D. 夏天的洪湖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候,铺满湖面的荷叶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送来阵阵清香。
5. 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他的作品往往既有现实的刻画,又有浪漫主义的诗味。
B.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C. 《哈姆莱特》的主人公哈姆莱特被作者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
D. 《哈姆莱特》中,美丽、年轻、纯洁的奥菲利娅深爱着哈姆莱特,却因为父亲和哥哥的劝说,对他避而远之。而哈姆莱特的出走与父亲被杀死的双重打击使得脆弱的奥菲利娅精神失常,抑郁成疾而死。
6. 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①家庭的宿怨世仇葬送了一对年轻人美丽的爱情,连同他们的生命,但是两个家族面对死亡而和解,莎士比亚根据这个意大利民间故事写成的悲喜剧《___________》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②《___________》中的夏洛克这个形象既体现了高利贷商人的贪婪和残忍,但他又是个受到排挤和压迫的犹太人,还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中下层人士企图凭借经济力量求得平等的愿望。
③被称为“四大悲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着莎士比亚艺术的顶峰,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复杂丰满、发人深思的艺术形象。
④鲁迅的《___________》,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⑤《___________》选自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对愚弱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⑥鲁迅作品《___________》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成的,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⑦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他的《___________》将西方各种美学、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人熟悉的文学现象结合起来,深入浅出。
⑧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 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___________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建立一个概念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
⑨逻辑规律主要有“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___________是指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命题必须始终保持统一,不能中途偷换概念。___________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个对象,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是真的。___________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是假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 仿照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在其后面的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4分)
书香飘逸生活,大师启迪智慧,引领人生,我们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声疾呼中,感受到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让我们走进文学大师,因为他们将温暖我们的心灵,砥砺我们的意志,提升我们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所选文段概括什么是“移情作用”,并仿照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在其后面的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8分)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选自《谈美》第三章
移情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8分,每小题6分)
1. 阅读下面朱光潜先生《谈美》中的选段,请概括节选文段的主要观点,请结合平时的诗文或具体现象对这一观点做简要分析。
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走成了习惯,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适得其反,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较这边的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我平时又欢喜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习见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虽然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在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是戏剧情节设置上常用的技巧。请简述《哈姆雷特》中的两次巧合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鲁迅小说中,狂人、阿Q、孔乙己等形象各有什么典型的语言?试各写出一句来。并任选取其中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中最后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要求:任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