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高三一轮复习综合检测(一)

2013-04-29杜春香黄剑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教师

杜春香 黄剑

一、语言基础知识(共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跌(dàng)子(pī)怩(ní) 撒手人(huán)

B.发(jī)巡(qūn)熟(ān)马十驾(nǔ)

C. 教(fāng) 敛(jù)觊(yù)鹢首徐回(yì)

D.应(dá)米(jīng ) 震(shè) 义愤填(yīng)

2. 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 症结 诡密 褊小 耳根清净 羽扇纶巾

B. 整饬 销魂 喋血 膏粱子弟 留芳百世

C. 寒喧 祗候 坐阵 舔犊情深 再劫难逃

D. 便嬖 罹难 箕踞 锱铢必较 首屈一指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没来寒山寺前,我以为这___________的夜半钟声,会穿过广袤的田畴,掠过萧瑟的村庄,遥遥地、悠悠地,传到停泊在河埠的客船上。___________ ,寒山寺就在___________的运河边上,撞钟处与泊船处仅咫尺之遥。寺门不远处,就是横架在运河上的枫桥。___________,船上的客人只要探头窗外,就可看到小和尚扯动钟杵的身影。

A. 孤寂 其实 波光粼粼 甚至

B. 孤独 不过 波澜壮阔 而且

C. 凄惨 但是 九曲回环 况且

D. 悲凉 然而 汹涌澎湃 何况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电影娱乐化倾向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一九四二》严肃的主题,对历史的追问,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使它成为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B. 通过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对“反腐”的决心,看到他们“实干兴邦”的工作态度,这也让我们倍感欣慰。

C.“到此一游”其实是国民文明的试纸。在令人叹为观止的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那几个蹩脚的手刻汉字,正嗤笑着某些人的丑陋不堪。

D. 是坚守艺术良心,保证艺术水准,还是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获得高额票房收入,艺术工作者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B. 杜甫的《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背景下写成的。

C. 《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多用比喻、对比、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D.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洁、通俗生动。说明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对一些尚未定论、有待研究的事物,不轻易下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结论。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阅读,无限接近真正的教育

张文质

阅读是一个人的事,是对心灵的唤醒和对信念的勉励,是自身人格内化和完善的需要。在阅读之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既有纯粹的欢乐、纯粹的美,又有我们所渴望的改变已经在心底发生,这种力量的汇聚,会使我们相信即使不是对未来充满欢欣,也绝不会轻易陷于绝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大多数真正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阅读就是他们教学工作的一种继续和深化,只不过这样的工作是转向自我、转向内心的。一个教师即使不知道他到底需要多少精神的滋养,才能成为既有勇气又有智慧的人;一个教师即使难以预料他所教的学科、某一日和学生所说的话,到底有多么重要,但阅读却可以使其认定自己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总有某种不在我们生活中,但又真实地注入我们生命的“甘甜”能够帮助我们“活下来”。

阅读其实也是一种经历,只有对美好思想和良善生活的经历,才可能使一个人免于庸俗、粗鄙,就像王尔德说的那样,世界上的事情也许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美妙与乏味之别。教师“不同于其他人,因为他的童年没有结束,他终生在自己身上保存了某种儿童的东西”。这种“儿童”状态,意味着不竭的天真与好奇,也意味着心灵的开放,它“终身未成年”——阅读、书写、思考、想象、推绎……以无限密度、无限缠绵的方式,包裹着自己、推动着自己——也许我们因此可以说,所有伟大的教师都是始终葆有童心的人,他总是能从最广泛的阅读中,不止息地形塑自己。

所有教育的失败,都与对生命的无知而产生的盲目与焦虑有关:人是被规定需要终身学习的动物,人又是极容易像其他动物一样“顺服”于环境和习惯的,教师工作的麻烦恰恰在于,我们常常意识不到“我们是在用一种太肤浅的方式与一个其诸多复杂性不为我们所知的生命打交道”。我们的身体缺乏一个“内置”的自我提醒器,这样的教学必然是脆弱、支离破碎,甚至武断的。因此,即使单从教师的职业本分而言,在书籍与阅读匮乏的地方,一定缺乏真正的教育。教育工作从来都是需要不断自我翻转,通过提升教师对生命的领悟力,才能够赋予其真实“教育”意义的。

对立志于高远的未来的人而言,对书籍的信赖与渴求,常常可以看作信仰的一部分。也许我们无法预想因为自己的改变,而有一个更为良好的生活在等着我们。即使对所谓的“希望”,我们也已不抱单向度的期许,但是,我们仍然会相信自己的世界,以书籍为纽结点,由各种阅读的仪式、思想的仪式和创造的仪式所组成的梦想的乌托邦,是属于我们的。因此就在现在,此刻,“某种新事物已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诞生”——这是一种信念,因为人类是靠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而活的。

也许每个时代都需要“重估一切价值”,“重估”并不是背弃与决裂,更不是仅仅为了确立一个新的偶像。在各种价值普遍遭到削弱与反省之际,思想的危机同样是所有教师所必须面对的,一个人也可能因为各种冲突与矛盾而获益,前提就在于他必须把自己重新变成一个为了更好理解与遵从教育自身规律而再一次“起步”的学习者。这样的学习是以生命为长度的,它是“为己之学”,看起来也难有奖赏,如果真的有奖赏的话,这也是一种自我哺育与砥砺。一个人所能凭依的,难道不正是这样的力量吗?

(选自2013年1月14日《中国教育报》,有改动)

6. 下列对于“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阅读具有个人化的特点,它可以唤醒心灵、勉励信念,可以内化和完善自身的人格。

B. 阅读的时候,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纯粹的欢乐和美,觉得所渴望的改变已经在心底发生。

C. 阅读所产生的力量会使我们相信即使不是对未来充满欢欣,也绝不会轻易陷于绝望。

D. 因为阅读可以让人经历美好的思想和良善的生活,所以它可以使一个人免于庸俗、粗鄙。

7. 关于阅读对于教师的重要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阅读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继续和深化,只是这种继续和深化是转向自我、转向内心的。

B. 阅读可以使教师感受到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总有某种“甘甜”真实地注入生命之中。

C. 教师都是始终葆有童心的人,最广泛的阅读可以让教师始终处于“儿童”的状态。

D. 教育工作需要不断“自我翻转”,在书籍与阅读匮乏的地方,必定缺乏真正的教育。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价值重估”的时代,如果教师把自己变成一个“以生命为长度”的学习者,就可以因为各种冲突与矛盾而获益。

B. 教师的职业身份决定其必须终生在自己身上保存某种儿童的东西,这也决定了教师需要终身学习,需要不止息地形塑自己。

C. 教师工作出现种种麻烦,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肤浅的教育方式与诸多复杂性不为所知的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矛盾。

D. 即便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但书籍和阅读仍可以激活人们的思维和创造,从而坚定人们面对未来的想象和信念。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黄子厚诗》序

朱 熹

余年十五六时,与子厚相遇于屏山刘氏斋馆,俱事病翁先生。子厚少余一岁,读书为文,略相上下,犹或从余切磋,以进其所不及。后三四年,余犹故也,而子厚一旦忽踊跃骤进,若不可以寻尺计,出语落笔,辄惊坐人。余固叹其超然不可追逐,而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自尔二十余年,子厚之诗文日益工,琴书日益妙,而余日益惰,乃不能及常人。亦自念其所旷阙,又有急于此者,因遂绝意,以顽鄙自安,固不暇复与子厚度长絜大于文字间矣。既而子厚一再徙家崇安、浦城,会聚稍希阔。然每得其诗文笔札,必为之把玩赏叹,移日不能去手

盖子厚之文学太史公,其诗学屈、宋、曹、刘而下及于韦应物,视柳子厚犹以为杂用今体,不好也。其隶古尤得魏、晋以前笔意,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无一点世俗气。中年不得志于场屋,遂发愤谢去,杜门读书,清坐竞日,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望山临水以自适。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抑扬高下俯仰疾徐之间,凌厉顿挫,幽眇回郁,闻者为之感激慨叹,或至泣下。由是其诗日以高古,遂与世亢,至不复可以示人;或者得之,亦不省其为何等语也。独余犹以旧习未忘之故,颇能识其用意深处,盖未尝不三复而深悲之,以为子厚岂真坐此以穷,然亦不意其遂穷以死也。

衰暮疾痛,余日几何?而交旧零落,无复可与语此者。方将访其遗稿,椟而藏之,以为后世必有能好之者。而一日三山许闳生来访,袖出子厚手书所为诗若干篇、别抄又若干篇以示众。其间盖知子厚晚岁之诗,其变化开阖,恍惚微妙,又不止余昔日之所知也。为之执卷流涕,而识其后如此。

子厚名铢,母孙氏读书能文,昆弟皆有异材,而子厚所立卓然,尤足以自表见。顾乃不遇而厄穷以死,是可悲也!许生尝学诗于子厚,得其户牗,收拾遗文,其多乃至于此,拳拳缀缉,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又可嘉也已。

(选自《朱熹诗文选译》,有删节)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琴书日益妙,而余日益惰:懒惰

B. 视柳子厚犹以为杂用今体,不也 好:好处

C. 遂发愤谢去,门读书 杜:关闭

D. 师死而不忍之 倍:背弃

10.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与子厚相遇屏山刘氏斋馆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不可以寻尺计

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 因遂绝意,顽鄙自安

作《师说》贻之

D. 大抵气韵豪爽趣味幽洁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子厚作诗著文非常努力,经常与作者讨论。在他功力日益深厚的时候,作者却想到自己的荒废欠缺,认为还有比这更为急迫的事,就断绝了学文念头。

B. 黄子厚能淡泊名利。在壮年时参加科举考试一直都没有成功,于是心里愤然,就放弃了科举考试,闭门读书,终日闲坐,或看看山,或漫步水边,以寻求乐趣。

C. 黄子厚的诗文高超古朴,和世俗完全不能相合。其文即使有人看到,也不明白说些什么;但是作者认为自己因为还未忘掉原先的爱好,能理解其深意。

D. 黄子厚做过年轻人的老师,在作者年老时,他的学生许生抄写了黄子厚的许多诗给众人看。许生曾跟子厚学诗,虽然收集的遗文很多,但未得到子厚真传。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犹或从余切磋,以进其所不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每得其诗文笔札,必为之把玩赏叹,移日不能去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将访其遗稿,椟而藏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

木樨,南种也,最少;菊,北种也,最繁。种 菊 之 法 自 春 徂 夏 辛 苦 过 农 事 菊 善 病 菊 虎 类 多 于 螟 螣 贼 蟊 圃 人 废 晨 昏 者 半 岁 而 终 岁 衣 食 焉。凡花无根茎花叶俱香者,夏荷秋菊也。凡花历三时者,长春也,紫薇也,夹竹桃也。

(节选自刘侗《帝京景物略》之《草桥》)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 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 初弹渌水②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 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④从此始。

【注】①广陵客:指善弹琴的人。②渌水:琴曲名。③清淮:地近淮水。④云山: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

(1)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一句表现手法独到,请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下面八句之中任选五句,补写出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多选多做者按其所答前5句评分)(5分)

(1)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4)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7)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新青年》宣言

陈独秀

本志具体的主张,从来未曾完全发表。社员各人持论,也往往不能尽同。读者诸君或不免怀疑,社会上颇因此发生误会。现当第七卷开始,敢将全体社员的共同意见,明白宣布。就是后来加入的社员,也共同担负此次宣言的责任。但“读者言论”一栏,乃为容纳社外异议而设,不在此例。

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指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了。

我们相信世界各国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因袭的旧观念中,有许多阻碍进化而且不合情理的部分。我们想求社会进化,不得不打破“天经地义”、“自古如斯”的成见;决计一面抛弃此等旧观念,一面综合前代贤哲当代贤哲和我们自己所想的,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

我们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希望那虚伪的、保守的、消极的、束缚的、阶级的、因袭的、丑的、恶的、战争的、轧轹不安的、懒惰而烦闷的、少数幸福的现象,渐渐减少,至于消灭。

我们新社会的新青年,当然尊重劳动;但应该随个人的才能兴趣,把劳动放在自由愉快艺术美化的地位,不应该把一件神圣的东西当作维持衣食的条件。

我们相信人类道德的进步,应该扩张到本能(即侵略性及占有心)以上的生活;所以对于世界上各种民族,都应该表示友爱互助的情谊。但是对于侵略主义、占有主义的军阀、财阀,不得不以敌意招待。

我们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社会改造,和过去及现在各摄政党,绝对断绝关系。

我们虽不迷信政治万能,但承认政治是一种重要的公共生活;而且相信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到人民全体,就是有限制,也是拿有无职业做标准,不拿有无财产做标准;这种政治,确是造成新时代一种必经的过程,发展新社会一种有用的工具。至于政党,我们也承认他是运用政治应有的方法;但对于一切拥护少数人私利或一阶级利益,眼中没有全社会幸福的政党,永远不忍加入。

我们相信政治、道德、科学、艺术、宗教、教育,都应该以现在及将来社会生活进步的实际需要为中心。

我们因为要创造新时代新社会生活进步所需要的文学道德,便不得不抛弃因袭的文学道德中不适用的部分。

我们相信并尊重自然科学、实验哲学,破除迷信妄想,是我们现在社会进化的必要条件。

我们相信尊重女子的人格和权利,已经是现在社会生活进步的实际需要;并且希望他们个人自己对于社会责任有彻底的觉悟。

我们因为要实验我们的主张,森严我们的壁垒,宁欢迎有意识有信仰的反对,不欢迎无意识无信仰的随声附和。但反对的方面没有充分理由说服我们以前,我们理当大胆宣传我们的主张,出于决断的态度;不取乡愿的、紊乱是非的、助长惰性的、阻碍进化的、没有自己立脚地的调和论调;不取虚无的、不着边际的、没有信仰的、没有主张的、超实际的、无结果的绝对怀疑主义。

(1919年12月1日《新青年》)

【注】《新青年》是“五四”运动的旗帜,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本篇原题为《本志宣言》,发表时未署名,收入《独秀文存》时改为现标题。

16.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作者在这篇宣言中明确了这个刊物的创办宗旨,那就是抛弃旧有的、阻碍进化的东西;追求社会的进化,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

B. 作者认为,当时的社会要进化,人们就必须相信并尊重自然科学、实验哲学,破除封建迷信。

C. 这篇宣言在论述作者的观点时,多处运用“多角度阐述”和“继承与扬弃”的写法,具有鲜明的思辩色彩。

D. 作者在文中极力反对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因袭的旧观念,以及侵略主义、占有主义、无意识无信仰的随声附和、绝对怀疑主义等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E. 文章将抒情、议论巧妙结合起来,将办刊宗旨、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给读者以奋进的力量。

17. 文章极具辩证色彩,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加以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全文,分析本文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你赞成作者“把劳动放在自由愉快艺术美化的地位,不应该把一件神圣的东西当作维持衣食的条件”的观点吗?请就此作一探究。(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 把下面这段话改成一个长单句,不改变原意,可以改动个别词语。(4分)

在那静静的时刻,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常常给自己提出一些只有小孩儿才问的傻乎乎的问题。比如水池中的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答题。(4分)

在一次电视台策划会上,主任对一名实习生说,麻烦你开完会给大家订盒饭,按人头,我请客。结果该实习生认真地说,对不起,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我不会做的。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实习生的做法,请从赞成者或质疑者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凑够一群人就可以过马路,和红绿灯无关”,这就是“中国式过马路”。其实,过马路时,绿灯行,红灯停,黄灯亮了等一等,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但是有些人过马路完全不顾交规。请用一组排比句,描述出这些人在不同的信号灯前过马路的情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重庆晨报》日前对1870名重庆居民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97%的受访者会“叹老”。其中,46%的人承认自己是“经常”叹老的“叹老族”。受访者中,80后和90后占56%,70后占29%,60后占12%。早些年,感慨自己“老了”、“落伍了”,尚属大爷太婆们的专利。大好年纪的80后、90后,怎么提前开始“祭奠”青春,兴起了“叹老之风”?有人认为,这是年轻人“为增阅历强说老”,像“为赋新词强说愁”一般矫情。有人认为年轻人普遍爱“叹老”,其实是现实中压力太大的无奈折射。还有人认为年轻人普遍爱“叹老”,也与他们切实感受到理想与现实反差巨大有关。

阅读这则材料,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猜你喜欢

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尽责教师
教师备课“十要”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如何破解“教师的烦恼”
教师赞
不能容忍这样的教师
谈教师的有效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