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幸福教育”
2013-04-29徐素芝
编者按:
5月,艳阳高照,本刊编辑部走进了北京市平谷区的学校和幼儿园,感受平谷区的“幸福教育”。平谷区教委主任徐素芝给我们介绍了“幸福教育”的模样儿,即“建设幸福学校、做幸福教师、培育幸福学生”,这是平谷教育人的教育价值观,也是平谷教育人的教育情怀!请随着我们一起走进平谷区的学校和幼儿园,切身感受扑面而来的“幸福教育”。
从本期开始,《北京教育》将开设“区域教育”栏目,交流、分享区域教育的战略构想和教育特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与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与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这种将幸福视为最核心和最终极价值理念的教育就是“幸福教育”。
我们提倡以“幸福教育”为理念引领,就是以“幸福”为指向、为核心、为目标,建设幸福学校,做幸福的教师,培育幸福的学生。让教师享受到职业幸福,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的学生时代,并为拥有一个幸福的未来积极做准备——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价值观,也是我们教育人应有的教育情怀。
建构“幸福”模样
关于“幸福教育”的样子,课改专家杨九俊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幸福教育的样子》。他认为幸福的学校是“到处流淌着奶和蜜”,幸福的教师是“人间四月天”,幸福的学生是“活泼泼的生命”。他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幸福状态赋予了浪漫色彩,虽然没有设置具体的标准,但是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幸福教育”的模样,文章给我们建构“幸福教育”留下很大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可见,“幸福教育”不是一件具体的事情,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标准,如果说是一件事情,那就是幸福地做教育,在教育中感受到幸福;如果说有标准,那就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的学生和教师把对幸福状态的理解和感受用相对稳定的文字或指标予以表述。
“幸福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理念,更是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幸福教育”追求的是知识学习和精神成长的有机统一,现实幸福和一生幸福的有机统一,学生幸福和教师幸福的有机统一。它需要我们把人的一生幸福放在灵魂的最深处,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每天、每时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考虑心灵的感受,促进生命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每天都能享受到知识的润泽、精神的滋养、收获的喜悦、成长的快乐。
建设幸福学校
让“幸福教育”从理想走向现实,把“幸福教育”理念变为扎扎实实的教育实践,首要的就是建设幸福学校。幸福学校包括幸福环境、幸福班级、幸福课堂、幸福活动、幸福课程等方方面面。
(一)建设幸福校园
“幸福教育”的倡导者高峰说:“如果孩子厌烦了校园,那么,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如果教师不迷恋校园呢?学校也就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教育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校园必须成为师生精神的寄居之地、灵魂的充盈之所、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家园,这是教育成功的基本保障。
建设幸福校园一要明确办学理念,培育校园精神,用先进理念和校园精神引领校园道德风尚,深入挖掘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提炼全体师生认可、符合学校特点、能代表师生共同精神追求的校园精神,引领师生道德追求;二要综合考虑设计校园内的各类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师生对校园生活的渴望;三要深入进行新课程背景下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与构建,在人与人之间构建相互欣赏、相互理解、共同学习、同步提高的合作共赢式关系。
(二)建设幸福课堂
学生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造成学习负担重的主要原因是课堂质量低。因此,建设幸福学校的突破口应该是课堂教学改革。
1.切实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幸福教育”不是神话,必须落实到每一节课堂上,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落实到每一个教师和学生身上,让学生成为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主宰幸福的感觉,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提质减负。
2.切实变革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四个字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每一天的课堂上,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课堂上充分地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教师必须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研讨交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技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造。
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很多课堂上体现不出来,或者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课堂上还是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讲代学现象比较严重,教师不放手或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压抑。要改变这种状态,唯有进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表达中学会表达,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探究中学会探究,让思考、表达、合作、探究成为习惯,成为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
在教学方式变革中要注重“三个结合”,即教学方式变革与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相结合,把学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重点放在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上;教学方式变革与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相结合,用教师教的方式变革引领学生学的方式变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教学方式变革与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成绩相结合,通过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维护学生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提高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学习成绩。
3.树立课堂均衡发展意识,把教育均衡落实在课堂上
均衡发展的落脚点必须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发展机会公平要体现在常态课的课堂上。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的存在,关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努力去“倾听学生甚至未发出的声音”,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提供机会。
培养幸福教师
1.幸福教师是“幸福教育”的关键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幸福观。教师的幸福主要体现在职业上。要理直气壮地对教师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境界,真正使我们的教师认识到教师生涯不是轮回往复,而是在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自身同步成长,即“教学相长”。
2.积极探索有益于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校园生活方式,让创新成为常态
有人说,把工作做好就是创新。这句话听似普通,实际上意义深刻。把工作做好的状态是什么样?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和“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磨练。要引导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中工作,如通过小课题研究引导教师进入研究的工作状态。只有在研究的状态中工作才能让每天都是新的,教师创造性的劳动也只有在这种研究的状态中才能实现。否则,教育教学都只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轮回往复,教师的幸福感也无从谈起。
3.培养教师积极的心态
美国成功学院的研究表明:积极心态决定了成功的85%。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心态消极,比如说面对一项新的工作总是把困难摆在前面,还没有做就设想了一大堆做不了的理由。如果总是围绕“做不了”这个论点找论据,就会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会造成50%以上成功的机会被放弃,这就是任务之前的心态决定了最后的结果。“幸福教育”需要积极、平和、乐观的教师,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更多地体会到职业和生活的快乐,才能给孩子们一片蓝天。
4.教师更要注重自身的塑造
幸福教师不能仅靠他培更要自培。一方面,教师要理直气壮地追求幸福,包括生活幸福和职业幸福。托尔斯泰在《幸福论》中曾说过:“人生是为了让自己幸福而存在。”老师也好,学生也罢,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教师一生基本上只从事一个职业,职业幸福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生命状态,教师不幸福不仅是个人的不幸也是教育的不幸。教师要理直气壮地去追求和创造自己的职业幸福和生活幸福。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每一个孩子的命运负责。有人把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分为多种类型,如生存型、享受型、奉献型、发展型等,无论哪个类型都没有错,这是由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的需求所决定的,无论是为了谋生还是养家糊口而从事教师职业,是为了奉献自我还是完善自我而从事教师职业,都不妨碍我们做一个好教师。但我们必须正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体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他的幸福人生才刚刚开始。所以教师的幸福不能仅限于个人的幸福,还包括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没有这样的责任心和价值观,就不可能有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状态,更不可能站在人的发展的高度理解“幸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