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的计算机教改及课程设计
2013-04-29林延庆
林延庆
摘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设计是计算机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课程设计的质量关系到计算机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况。旨在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计算机教改策略及课程设计。
关键词:课程设计; 教学质量;计算机教改
在当今的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们是以现代媒体技术作为传播手段与学生进行交互学习的,而在现代媒体中,更多的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作为主要的传输手段,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与传统媒体下的课堂学习环境有很大的不同,相应的多媒体学习课件的教学设计模式也与传统媒体课堂教学条件下的教学模式穿在着明显差别。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计算机教学需要改革,课程设计需要新的内容。
一、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缺点
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当代高校学生除了要具备计算机基本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外,更要具有能适应所学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实践应用创新能力。而当前依然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我国高校计算机课程的顺利实施。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教材的编写,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和学术性,一味追求面面俱到,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即注重讲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不能及时删减过时、落后的教材,有时甚至会出现同一本计算机教材连续使用的情况,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突出知识应用和能力训练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不注意授课方法,以自我为中心,以课程为主,上课只介绍专业内容,不训练学习能力,固执地坚守某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不会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导致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实践环节不足
教师过于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将实验课环节当作教学的辅助环节,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虽然有的对实践教学环节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但各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机制,学生很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职业能力。
二、信息背景下的计算机教改
鉴于传统多媒体教学情况,高校在今后的教改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提高学生计算机课程的综合素质。
(一)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一般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及相关领域的应用技术工作。因此,院校要以学用结合为着眼点,以社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构建符合高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合理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師要全面、深入的掌握课程内容,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讲授课程的重点和基础知识,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采取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讲授课程内容,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大力提倡启发式、交流式、讨论式、案例式、自学指导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三)强化实践环节
计算机课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实践性,通过教师自身自主探究能力向学生的迁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让他们能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并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这样逐渐帮助学生树立了创新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三、信息背景下的计算机课程设计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Access 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中,注重对该程序设计的基本的理论、方法、以及技能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来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启发与提示下,理解这种程序的基本理论、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软件的开发制作能力,增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及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要以工作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根据市场的调研情况,根据岗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重点,改革课程的内容。通过工作岗位对程序设计员的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以工作的内容作为一种导向,根据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设计。
(三)确立一个指导思想,即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作为主线
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法来开展项目的教学。以工作任务作为基础,设计教学的环节,建立起工作任务与专业技能以及知识的联系,增加他们的体验,激励他们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徐爱萍,许先斌,蔡朝晖,黄源.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 10).
[2]何蕴峥,李忠学.计算机类教材特色研究[J]. 北方经贸,2009,(12).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