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孝道人格的理论探讨
2013-04-29唐春燕
唐春燕
摘要: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中职生教育问题成为教育者们日益关注的课题,中职生的特点决定了对其的教育应该以引导型为主。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让教育者越来越关注中职生的“成人”引导问题,而从人格概念出发,孝道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内隐为人格因素之一。引导中职生具备优良的孝道人格既是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人类发展所须具备的。
关键词:中职生特点;人格;孝道人格
文化是文明锤炼出来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的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也是民族历史上的各种思想状态、文明、观念形态等汇集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太多的精华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去传承。其中的《孝经》是中国一部论述孝道的经典力作,在唐代就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社会纲常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孝”的理念对中国的传统人格也浸润很深。“百善孝为先”是我们整个民族一直传承的孝文化 ,也浸润到了中国的传统人格系统中。从年少就开始培养尊老爱幼的品德,入学后,教学中、生活中均不断的给予引导“孝道”的品质。 逐渐“孝”品质开始内化为国人的人格部分,并作为一个重要的处事标准。
当代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很强标识性的性格特点。
一、孝道人格概述
70年代, [1]大陆学者张文新采用问卷和访谈法对青少年的传统孝道态度进行了研究;台湾学者HO等研究发现孝道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大五人格结构中的有关因素存在显著相关;[1]大陆学者张文新、张坤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孝道态度与亲子关系有正相关,与亲子冲突有负相关,而且孝道态度中的敬爱祭念、抑己顺亲、随侍奉养对亲子亲和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抑己顺亲对亲子冲突的强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敬爱祭念对亲子冲突的次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Ho曾强调:“作为儒家倫理道德之首的孝道,它不仅仅是指服从和尊敬父母,而是由文化界定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样本与准则”。[2] 也就是说孝道不仅仅是个体对父母的一种行为方式,该种行为方式也通过社会化辐射到了个体的人际关系互动当中。而孝道人格正是在中国的孝道文化下所形成的人们之间基本相似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3]苏小七(2009)提出了孝道人格的理论探讨,并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发现,孝道人格清晰地由七个因素构成,分别是放纵任性维度、严谨自制维度、外向活跃维度、温和宽厚维度、好斗能干维度、善良志远维度、孝顺体贴-粗心维度。这表明孝道人格的结构是多维的,而不是单维的。
目前,孝道的心理学研究还未成体系。特别是把孝道与心理学中的人格结合起来研究,目前所见文献更是少。且国内对于孝道的研究仍多停留在理论探讨的阶段,很少数据调查研究。而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般都采取客位研究的态度其结果经常与国内实际情况有差距。
二、中职院校学生的孝道人格
中职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处在15-20岁期间,还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易冲动、但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由于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中职教育已经几乎零门槛,生源素质不能保证,由此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且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由于长期课业不顺,大多数中职学生都会出现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生活目标等情况。少数学生甚至会出现心理扭曲,并伴有逆反心理、报复心理和个人主义倾向。
而对于家长、社会看重的是中职学校管理严格,更有甚者认为“办好中职教育就是减少社会犯罪”,可见中职院校的社会责任重大。中职院校有其独特且严格的管理体制,所以家长将学生送入中职院校是希望孩子能在学好一门技术的同时,能更好的完善其健康人格。
因此针对中职学生进行的德育、心理教育工作任务就极为艰巨。“百善孝为先”,于是,如何树立中职学生的孝道人格,将感恩情结融入且培养为他们人格素质的核心内容,对于中职教育者来说既是一种责任更是教育者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坤,张文新.孝道的心理学研究现状[J].心理学探新,2005,11(1):35-37.
[2]苏小七.孝道人格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
[3]曹如合浅谈当代中职学生的时代特点与对策[J],科教导刊,2010(4).
(作者单位: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