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校内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实现

2013-04-29董薇

群文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导师制育人

董薇

摘要:随着新资助政策的实施,国家的财力人力投入不断加大,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不断向纵深发展,由传统的经济资助向多元化资助转变,资助的目的也由单纯缓解经济压力,转变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功能。校內勤工助学与校外相比,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更好的实现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校内勤工助学;育人;导师制;社团化管理

一、校内勤工助学育人的优势

近几年来,关于勤工助学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和培养,也成为各高校学生资助部门思考的问题。笔者经对比发现,与校外勤工助学相比,校内勤工助学在育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学校可以科学规划校内勤工助学的规模

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一般要受市场需求的影响。以校外家教为例,一般在开学初期需求较大,学期的中段和期末需求大量减少。另外,有些节日促销类的兼职在五一或国庆会临时需要大量的学生。时间和规模的不固定,使校外兼职只作为学生赚钱的渠道,很难从中受到更多的教育。而校内的岗位在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事先就有规划,资助中心通过审批和管理控制学生的规模,以达到最适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目的。

(二)其次,参加校内勤工助学的学生较稳定

由于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都是由校内各单位提供,一方面用工单位希望学生尽量的熟悉业务,另一方面由于时间和工作内容相对固定,学生也希望能够长期工作,因此,工作岗位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以四川大学为例,2012年一年,85个校内岗位中,64个选用的学生基本稳定,不更换学生的岗位占75%左右。通过勤工助学来培养学生,需要潜移默化的积累,人员的相对稳定,为我们在工作中教育和培养学生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

二、校内勤工助学的创新管理模式

(一)日常管理的规范——完善制度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有力保障。同样以四川大学为例,在制度层面,先后制定了《四川大学校内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四川大学勤工助学兼职管理办法》、《勤工助学中心信息管理制度》、内部守则等。另外,校内各单位需要设置和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也要先向学工部提出申请,这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构建出了严格的岗位管理流程,对用工情况、工作考核、报酬发放以及对学生岗位申请、纪律要求、报酬确定和报酬领取等事项做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

(二)岗前培训的加强——建立系统化培训

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业务内容,主要涉及校内老师和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平时学生很难接触到这方面的工作,加上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大都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读书期间很难有机会接触这样的涉及各类管理的工作和环境。笔者在工作中经常发现,有些同学在刚做学生助理时,甚至不敢接办公室的电话,这种情况一方面跟学生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对工作内容和业务不熟悉。因此在上岗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详细耐心的岗前培训,在提高勤工助学学生的业务水平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达到育人的目的。四川大学在各用工单位申请勤工助学岗位时,便明确要求各单位必须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了解工作的情况。培训的内容涉及多媒体设备管理、文明监督检查、 办公室值班等。四川大学及其勤工助学中心秉承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勤工助学学生群体素质的提高。

(三) 管理模式的创新——引入社团化管理

勤工助学工作育人功能的实现,需要学校和老师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需要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为增强勤工助学学生之间的感情和凝聚力,四川大学在勤工助学学生中间,创造性的推行社团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和交流,不断的提升自己。以每个用工部门为单位,组成小的团队,不仅定期组织召开例会,交流、分享经验并总结不足,在交流和互动中,同学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指导老师也会参与例会,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另外,老师还组织本部门的学生的联谊活动。使校内勤工助学工作不仅是一个为家庭经济情况困难学生缓解经济压力的渠道,更是一个让学生积累宝贵工作经验、相互学习、建立自信的平台。社团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意识,同时也为家庭经济情况困难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自我、快乐工作、快乐成长的环境。

(四) 指导方式的创新——建立导师制

高校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人数众多,如何化整为零,让老师有机会和学生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指导学生的工作及学习生活也是勤工助学育人功能落实的难点问题。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四川大学校内各用工单位均配有一名指导老师。导师们除了要记录学生的工作量外,还要定期召开例会,总结工作中的不足,鼓励做的好的地方。

高校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育人,对高校的老师来讲,无论是否在教学第一线,也都应时刻谨记自己的育人职责。而学生资助工作也应一贯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理念,在工作中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沙爱红.重新定位高校勤工助学功能[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

(作者简介:董 薇(1985.2-),女,黑龙江黑河人,四川大学学工部学生资助中心科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导师制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方法融合探讨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十年送刊路 十年育人情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