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朴素应成为教育永恒的主题
2013-04-29周志杰
周志杰
摘 要: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很快,社会逐渐走向高消费。这股风也吹进了中学校园,尤其是在职高生中颇为流行。部分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不同程度的影响,学习成绩较差,劳动观念淡漠,消费欲望却较高,价值观出现严重失衡。笔者认为,中学生尤其是职高生应加强节俭教育,加强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教育。
关键词:职高生 消费观 价值观 艰苦朴素 教育
作为职高学校的班主任,近年来,笔者所见此类现象甚多:学生吃饭去饭店,买衣去大商场。用他们的话说,要“吃得排场,穿得潇洒,玩得痛快。”于是,学校食堂是门可罗雀,而校外饭店却生意兴隆;学校校服被冷落一旁,学生身上不是亮闪闪,就是一身名牌,有学西部牛仔的奇装异服,有学港派电影明星的着装打扮。学生中,染发的也越来越多,红色、黄色、棕色、甚至银灰色,尽失炎黄子孙黑头发的风采(笔者班级曾经有一男生染了一头银发,俨然是一个“十八岁的老头”)。有些男生偏偏要留长发,扎马尾,说是艺术家的独特魅力,有些女生学着描眉画眼、涂脂抹粉。学生人人配有智能手机,且功能越来越多。笔者认为,中学生尤其是职高生应加强节俭教育,加强艰苦朴素的传统教育。
近年来,学生劳动观念淡薄,消费欲望却越来越高。笔者在家访时曾多方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某些学生依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反映,双休日,学生回家时,很少带课本或练习册,进门伸手就要钱、要衣服,生活费一次比一次“涨价”,衣服要得一次比一次高档。“软硬兼施”的情况下,家长只好满足他们的要求。这种过度的消费欲望,无疑影响着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也给中学德育工作带来新的难题。
一、学生消费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1.社会影响
改革开放,中国大地焕然一新,我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相当快。某些暴发户,甚至是一些靠劳动致富的人也逐渐忘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讲排场,比阔气,层层攀比,奢靡浪费成风。前几年兴起的电子游戏机热、保龄球热,近几年兴起的高尔夫球热、挂羊头卖狗肉的“棋牌活动”热,上网聊天热,更是助长这些人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和生活观念。而社会上的这些现象给中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抱无所谓态度的职高生影响更大。
2.家庭教育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自从国家实施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比例逐年增加。高中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了,家长所有的舐犊之心都放在了家里这根“独苗”的身上,对他(她)的成长寄以巨大的希望。于是过高的期望,使“独苗”们得到了特殊的照顾,他们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甚至是“小太阳”。高档消费品、玩具应有尽有,连寻常百姓家也淡化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风气。每逢过节,祖辈所给的压岁钱在不断地加价,红包越来越沉。孩子向家长索要零花钱的现象越来越多,胆子越来越大。笔者发现,前几年中学生骑车上学较普遍,近几年,很多的学生嫌骑车上学太累,宁可花钱坐三轮车,有些坐出租。上个月,笔者的一个同事颇有感慨:这些学生家长怎么了?原来,上个月的一个下午,高一新生的一位家长来校探望孩子,看见放学后的儿子在打扫教室卫生,心痛地连声说:“太辛苦了!读书还得扫地!”笔者回忆起开学初发生的一些事情,也是哭笑不得。八月底九月初,学校对近千名新生进行一周的军训,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组织性、纪律性的教育。那些天,操场上远道而来,带着满脸心痛表情的“陪练”家长多达数十人,劝也劝不走。接着,家长替子女请假的现象越来越多,理由或“体质虚弱,不能适应军训”,或“天气炎热,担心中暑”,或“家中有急事”,甚至“家中有长辈去世,需要守孝”,诸如此类。其中真假参半,感情用事者居多。老师们心知肚明,思想工作不敢放松,但又无可奈何。最甚者,一天晚上11点左右,笔者被一阵手机声所吵醒,电话那头传来了家长的抱怨声,“你们学校条件怎么这么差!学生宿舍不装空调,几台电风扇顶啥用?我的孩子没有空调怎么睡?他现在在电话里直哭……”笔者想,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给孩子输送艰苦朴素优良传统思想是相当困难。
3.学校教育
招生制度改革以来,部分学生虽然成绩差,但家庭比较富裕,能够花钱买学籍。近年来这样的现象更加普遍,某些学生从小学一直买到大学。受教育的机会是增多了,但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学习无所谓,技术本领有何用?有钱就有一切。“金钱万能”的价值观逐渐腐蚀他们的心灵。另外,学校教育还存在薄弱环节:如德育工作对劳动教育抓得不得力,艰苦朴素教育被普遍忽视。即使搞些节俭教育,也不够经常化,流于形式。学校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抓升学率上,升学率越高,学校名气越大,成就教师的可能性就越大。笔者认为,近几年普通中学的应试教育有甚于过去,“重视素质教育,弱化应试教育”只是口号。再者,有些人认为过去的中国因为太穷,是应该进行艰苦朴素的教育,如今生活改善了,学生花点钱也是理所当然的,无需大惊小怪。
二、忽视艰苦朴素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
1.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心理
学生从小就成为“重点保护对象”,养成了娇生惯养、好逸恶劳的坏习惯。而且这些学生大部分很任性、自私,处处以我为中心,不知如何善待别人。长大后,也许就不知如何孝敬父母、老人,还需父母照顾自己,造成伦理观念的错误。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家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笔者的一位学生因和父亲观点不一致,争吵不休,两人互不相让,结果近两年时间视若陌路人。这使其母左右为难,苦恼之余来校恳求笔者充当这父子之间的桥梁,着实让笔者忙活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有所起色。
中学生用钱过多,却不知赚钱的辛苦,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不能通过自身劳动和顽强拼搏来实现人生价值。这种不劳而获,劳动观念淡薄的恶习,趋使其自主自立意识淡化。在与学生家长的闲聊之中,笔者得知,学生得过且过的思想较多,对前途不太感兴趣,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不必过早打算,及时行乐,追求轻松,价值观念严重失衡。
2.促使不良品德学生的增多
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学生一旦养成大手花钱的坏习惯,不仅家庭难以负担,而且容易受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侵蚀。当正当的经济来源不能得到满足时,容易引发他们的邪念,走上犯罪的道路。据统计,青少年的犯罪率近几年来有升无降,其实不良品德的学生占多数。而且,近几年,校园寝室里发生的财物失窃事件有增无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因追求物质享乐而染上吸烟,沉迷网吧等恶习,想利用小偷小摸来补充财源。这些学生几乎都是毫无上进心、好吃懒做之人。调查还发现,这些学生的家庭关系都是不太和谐的。其中一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束手无策,只能放任。
三、加强艰苦朴素教育的途径
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是培养“四有”新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国家需要的是栋梁之才,那么,作为国家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者,社会、家庭、学校都负有重大的责任。
1.树立教育观
对中学生加强艰苦朴素教育要靠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配合协助。近几年,党中央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提倡求真务实,大力开展艰苦奋斗的宣传和教育,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健康、和谐的社会。社会应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净化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家长应以身作则,培养孩子从小勤俭节约,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的作风,加强对孩子情操的陶冶。学校要加大德育力度,以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优良传统的影响和教育。这样才能使社会、家庭、学校在教育目标上保持一致。
2.加强国情教育
虽然近几年人民生活改善了,国家富裕了,但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技术力量不足,温饱问题是解决了,但这样的经济力量与世界经济强国相比还相距甚远。中学的德育工作应重视和加强学生对本国国情和世界发展的了解,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急迫感,同时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个国家等于一个“大家”,勤俭才能持家,艰苦朴素应是长期强化的意识。
3.加强劳动实践教育
劳动既是中学德育的内容,又是德育的重要手段。劳动不仅能磨练人的意志,培养品德,还能使学生理解劳动价值。在独生子女增多的今天,加强劳动教育,养成劳动习惯,是培养高尚品格,塑造美好心灵的必由之路。
4.全面贯彻实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学校要把德育纳入正常教育轨道。以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各种活动,把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之中。长期狠抓,会使学校逐渐形成良好的氛围。
笔者认为,艰苦朴素教育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每个学校都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创造劳动机会,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作者单位:平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