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准设问点,激发思维火花
2013-04-29黎月桥
黎月桥
【摘 要】阅读课的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成功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紧扣教学目标,抓住文章的重点,选准设问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一要在重点内容处设问;二要在情节的空白处设问;三要在课文细节处设问;四要在内容的变化处设问;五要在内容的重复处设问;六要在内容矛盾处设问。
【关键词】设问点 重点 空白处 细节 变化 重复处 矛盾处
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关系到整个教学组织的成败得失。富成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发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学习。设问点就是指在课文的何处设置问题。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可以设问的地方很多,但语文课堂受教材编排、训练重点和授课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也不必处处发问,因而提问要选在关键处。这个关键处就是要紧扣教学目标的“要害”处。那么,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选准设问点呢?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积累,使我懂得:执教者必须在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了解学生的习惯和水平的情况下,整体考虑该篇课文应提出一些什么问题。要发挥设问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必须抓住以下六个设问点:
一、抓住重点内容设问
所谓重点内容就是指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有重要作用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春蚕》这一篇课文中的“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啊……”这是本文的关键,也是本文的难点,读的时候要先弄懂“用功”的意思,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说这学费来得不容易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付出的辛苦,懂得学费来得确实不容易,母亲所说的这句话,分量该有多重。
二、在情节的空白处设问
课文中有些句子说到关键处突然截断,但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抓住这些情节的“空白”处提问,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填补空白,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小英雄雨雷》第五部分写到“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这里的“拉出去”到第六部分“太阳已经落下去……”内容上有很大的跳跃,但作者没作任何交代,在“空白”处设问:这拉出去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雨雷是否真的被枪毙了?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用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小英雄雨雷面对凶狠残暴的敌人是怎样机智勇敢地脱险的,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雨雷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又如学完《穷人》后提问:“桑娜和渔夫一家人以及收留的西蒙的两个孩子后来生活得怎样呢?”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有的学生认为:“他们生活得越来越艰苦,渔夫的担子越来越重。”也有的学生认为:“几个孩子渐渐地长大了,能帮家里干活挣钱了,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了。”这样,学生的思维大大拓宽了。
三、要在课文细节处设问
细节就如世外桃源,只要抓住细节描写对文章的理解就豁然开朗。如在《爬山虎的脚》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爬山虎是怎样爬上去时,问学生: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一脚一脚”能否改为“一步一步”?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向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新脚。通过换词比较,动作演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四、在内容变化处设问
《月光曲》在第九自然段写的是兄妹俩听贝多芬弹琴所引发的联想,但同样是听琴,为什么先是“海面微波粼粼”“洒遍银光”“轻纱似的微云”,而后又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朝岸边涌来”。在这种情感的明显变化处可以设问:大海景色变化与琴声有何关系?写大海景色的两部分可以前后调换吗?这样促使学生细心阅读整个段落,思考这两处分别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低缓的琴声仿佛是兄妹俩痛苦的诉说,明快的琴声说明贝多芬心潮澎湃,十分激动,仿佛已经把穷兄妹从小茅屋带到了一个充满光明的自由天地。正因为如此,这时盲姑娘此时的脸上,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这样不但加深了对课文难点的理解,体会了作者的写作匠心,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在内容的重复处设问
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中“再见了,亲人”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为什么要出现两次呢?是啰嗦吗?删掉后面一个或改一改好不好?学生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之情。
六、在内容矛盾处设问
有的课文看起来自相矛盾,实际上正是作者着墨的重点。在这些地方提问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老奶奶的那句话:“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在此矛盾处可提问:写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是不是互相矛盾?为什么?这样抓住课文的矛盾处,激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时,学生跃跃欲试,教师因势利导,诱发学生进一步体会老奶奶想早点见到周总理的急切心情,领悟文章的中心。
总之,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不是那些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确的、具有启发性的提问,以及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精心的设计以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掀起情感的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郭琼瑜.中职语文有效教学中课堂提问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5).
[2]高海燕.浅析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