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者归来:“可控民主”下的现代化转型

2013-04-29左凤荣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3年8期
关键词:中俄关系强国现代化

摘要 俄罗斯是原苏联地区最大的转型国家。经过20多年的发展,俄罗斯基本上完成了转型任务,建立起了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的体制。在俄罗斯实现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民众忍受了巨大痛苦。2000年以来,俄罗斯实现了稳定发展。俄罗斯政府不断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调整政策,确定既符合本国国情,也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政策。俄罗斯的发展为中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中俄关系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 俄罗斯 转型 现代化 强国 中俄关系

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开始进行根本性的政治经济体制转型,经过20年的发展,基本完成了这一进程。前10年国家的基本任务是实现制度转型,防止国家再退回到苏联时代,与此相伴的是经济下滑和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不少人陷入了困境。1999年以后,俄罗斯经历了10年的恢复和增长,转型后的政治经济体制也日益完善,基本找到了符合俄罗斯国情的稳定发展之路,开始重新崛起,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日益增强。目前,俄罗斯是原苏联地区(除波罗的海三国外)发展情况最好的国家。

俄罗斯基本完成了经济社会转型

从1992年开始,俄政府推行了“休克疗法”的激进式改革,彻底摧毁了苏联的经济体制,实现了改革不被逆转的目标,但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政治民主和有序的市场经济。相对于经济而言,政治现代化转型的成绩要大一些。

通过宪法,确立民主体制。1993年12月12日,俄罗斯就新宪法草案进行全民投票,参加这次投票的选民有58.4%的人赞成新宪法,41.6%的人投了反对票。新宪法把俄罗斯政坛斗争的结果固定下来,确立了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基础和原则,其指导思想是:彻底否定苏联的政治体制,反对垄断权力,提供多种选择。其基本原则是:民主与法制的原则,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全民公决和自由选举是公民行使权力的最高直接体现,俄罗斯总统和国家杜马议员是全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人权与自由的原则,承认人的权利与自由;思想与政治多元化原则,尊重思想与言论自由,承认政治多元化与多党制;权力分立的原则,俄罗斯联邦国家的权力由俄罗斯联邦总统、联邦会议(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俄罗斯联邦政府、俄罗斯联邦法院行使;保护私有制,公民拥有财产权;联邦制原则,所有联邦主体一律平等。1993年宪法所确立的政治体制明显的特点是总统权力大,议会很难监督总统;政党权力受到限制,政党只能在议会中活动,并不能影响政府。总统拥有否决权,议会通过的法律,总统不签署则不能生效。俄罗斯总统权力之大,超过了美国总统和法国总统,但与沙俄时期和苏联时期相比,还是有很大进步。一是明确了最高权力交接的程序,规定了如何获得和保持权力;二是基本上确立了相互制约的权力分立体制,总统的权力毕竟是法律权力,而不是苏共中央总书记至高无上的权力;三是体现了法治精神,有助于建立一个在政治权力、职能和规模上都受到宪法规约的有限政府,司法权力首先是宪法法院对总统权力有抑制作用。

1993年宪法及其确立的俄罗斯宪政制度对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1993年宪法通过后,俄罗斯政治制度进入了发展、巩固和完善阶段,尽管有时各派分歧很严重,但都是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进行的。俄罗斯建立了民主政体的一些基本形式,如普选制、多党制、三权分立等,但由于民主条件不成熟,公民社会还不够发达,盲目追求民主导致了社会动荡。大多数人认识到,俄罗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成西方国家那种相对发达的民主制。为了避免重蹈民主引发政治动荡的覆辙,就必须对民主自由加以规范。普京利用了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在俄罗斯实行可控民主,实际上是俄罗斯式的新权威主义。

以私有化与市場经济为导向的经济转型。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变的核心是摧毁国有制和计划经济,实行非国有化和建立自由市场经济。到1990年,俄罗斯的商店空空如也,工人失去了生产的兴趣,拿着卢布什么都买不到。用行政的办法已经很难解决问题。从1988年末至1991年7月底,成千上万家大大小小的国营公司——占俄国最终私有化的公司的2%~3%——就通过这种令人震惊的办法改变了所有权,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几十亿美元的国家资产就这样被管理人员偷走了。①1991年底,自发的私有化已在全国大规模地展开。这实际上就是盗窃全民的资产,但这种盗窃并不是非法的,因为没有出台非国有化的合法方案。常见的侵吞国有资产的方法有两个:第一个是简单地把国有企业的财产改变为某个新建的股份公司的资产的组成部分,第二个是通过简单的“租赁加赎买”把国有资产变为私人所有。②苏联解体后,为了迅速建立起市场经济,俄罗斯政府决定大力推进私有化,制造更多的有产者。

俄罗斯的私有化实际上就是把原属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主体和市政的资产转变为归自然人和法人所有。私有化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进行住宅私有化,居民把自己的住宅变成私有财产,无需付费。

二是小私有化,即把那些小商铺、小吃店、修理店等卖给经营者或承包者。“到1994年9月,共有10.6万个小店,即占总数的83%实现了私有化。小私有化进行迅速,为零售商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③

三是大众私有化,即对10个部门的2.5万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大众私有化是通过发放私有化证券进行的。从理论上讲,苏联70多年积累的财富人人有份,况且在急剧通货膨胀的打击下,民众也没有用于购买财产的货币,丘拜斯等市场经济的推动者提出通过向国民发放私有化证券,国民用私有化证券购买企业股票,以达到把国有企业变成私有企业的目的。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实际上并不是着眼于发展经济,主要是为了政治目的,力图经过私有化,形成新政权的社会基础。实际上是用所有权换取政权,实现从苏联向俄罗斯的和平过渡。1992年8月,私有化证券纲领由叶利钦签署生效,从1992年10月到1993年2月,证券全部发放完毕,每位俄罗斯居民都领到了一张面值1万卢布(当时合100美元)的私有化证券。随着俄罗斯通货膨胀严重,国有资产升值,加上政治斗争,企业折股拍卖工作进展缓慢,实际上证券私有化并没有化掉多少国有资产。据统计:总共收回证券11639.5万张,占总量的80.8%,有五分之一作废,共分掉国有资产注册总值2848.69亿卢布,其中2003.82亿卢布,即70.3%,是在最后5个月内按大幅调高后的估价卖出去的。

从私有化的结果看,到1994年7月1日证券私有化结束时,“超过4000万的俄国居民——占总人口的30%——成了私有化的企业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主人”。④“在1992年至1994年期间,有2万多家企业实行了股份制,其职工总数占整个产业工人总数的2/3以上。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已经不再需要总局、托拉斯管理局和国家部委的监管了,其财产全部改由企业的董事会来管理。”⑤但60%的俄罗斯人最后既没有证券,也没有股票,大众私有化并没有建立起人民资本主义。

四是货币私有化。俄罗斯从1994年7月起进入货币私有化阶段。政府将部分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的企业实行公开拍卖,人们用货币购买企业的股票。由于市场秩序混乱,政府管理部门失职,腐败成风,资产评估机构职能扭曲,股份制改造成了有权势者瓜分国有资产的一次盛宴。企业经理和部分地方官员或者其他暴发户通过钱权交易,按照大大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进行收购。这一阶段的私有化问题最多,少数人通过全权委托银行制、国有股份委托经营制和承包制、贷款换股票等手段,把国家不愿分散给民众的资产通过权钱交易直接转入权贵手中,造就了寡头经济。影响最大的是“七大寡头”,即别列佐夫斯基、波塔宁、霍多尔科夫斯基、古辛斯基、阿文和弗雷德曼、斯摩棱斯基、阿列克别罗夫领导的集团。他们与政权紧密结合,瓜分了蘇联人民几十年创造的财富。

私有化没有使国家财产真正落到最有权利得到财产者手中,也没有落到有能力利用这些财产造福于社会的人手中,而是落到了早就准备窃取这些财产的人手中。无论是俄罗斯政府机关,还是在俄罗斯大亨中,大多数人都是那些在20世纪80年代与党政机关和经济机关有密切关系的人,前苏联官员出身者在总统班子里占75%,政府中占74.3%,地方精英中占82.3%,经济精英中占61%。其中,前苏联经济官员在政府中占42.3%,经济精英中占37.7%。⑥占俄罗斯人口10%的所谓“新贵”的财产来源大多都是不可告人的。这些新贵并不是俄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他们对俄罗斯的命运也不关心。俄罗斯转轨的实践证明:在国家软弱,没有能力和正在土崩瓦解的条件下,既不可能建造出有效的市场机制,也不可能建造出多少现实一些的政治民主。⑦

叶利钦曾经希望俄罗斯很快从过去走出来,让民众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休克疗法实施后,恶性通货膨胀接踵而至,俄罗斯经济开始了长达7年的衰退。到1997年1月,“11%的俄罗斯人实际上是生活在贫困中,月收入平均29万卢布(39美元)。而这有1600万人。还有25%的居民(3400万人)月收入32万卢布(57美元)。半数的居民(7400万人)月收入57到114美元。这样,1.27亿俄罗斯人月收入少于114美元。他们勉强维持”。⑧只有石油和天然气部门比较繁荣。到1999年底,俄罗斯的石油出口量恢复到了从前的规模,天然气的出口量甚至还超过了从前。到2000年,出口石油和石油制品带来了331亿美元的收入,即人均228美元,而1985年苏联人均才只有46美元。⑨与苏联时期不同的是,这些收益都落到了私人、而不是国家手里。

尽管俄罗斯的政治经济转型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远远超过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但人们能够承受,俄罗斯人愿意为未来牺牲现在。这一时期所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使依赖国家和平均主义逐渐失去市场,尊重私有财产、财富与社会差别,创业与创新精神的新型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基本形成。

俄罗斯开始重新崛起

1999年12月31日,力不从心的叶利钦把治国重担转交给了普京。普京连续执政8年多,带领俄罗斯走上了重新崛起之路。

首先,普京把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的权威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加强国家的权威,普京2001年5月12日签署命令,把全国按地域原则分成七个联邦区,由总统任命的全权代表(多数来自强力部门)进行治理,以打破官僚与不法企业主间的联盟,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他还改变了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的组成,改变了地方行政长官和立法机构的最高领导人兼任联邦委员会议员的惯例,而由他们任命的代表担任上院的议员,恢复了上院作为立法机关的本来面目,维护了分权制原则。2004年9月13日,普京提出了对本国政权体制进行激进改革的三大倡议:第一,联邦主体最高领导人将由地方立法机关根据联邦总统提名选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当地公民直选;第二,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代表将全部根据政党名单按比例选出;第三,成立社会院,以便与公民对话,让公民评议与监督国家决策。

普京的倡议得到了落实。联邦主体(共和国、州、边疆区和直辖市)最高领导人由地方立法机关根据联邦总统提名选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由当地公民直选;到2005年12月又进一步规定,由地方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政党提出行政长官候选人,由地方议会审议后提交总统任命。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代表将全部根据政党名单按比例选出,原来225席由单席位选区直选,另外225席按进入国家杜马的各政党得票比例分配,改革后单席位选区和无党派议员将不复存在。进入杜马的政党的得票率从5%提高到7%,限制了进入杜马的政党数量。在2007年12月选举时又规定只有全国性政党才能参选,政党人数要在5万以上(以前是1万),不允许组建竞选联盟。结果只有统一俄罗斯党、俄罗斯联邦共产党、自由民主党、公正俄罗斯党进入议会,支持普京的政党占了绝对多数。2005年7月1日“社会院法”生效,2006年1月1日社会院正式运行。这是一个协调公民、社会、政府的机构,由来自全国性、地区性和跨地区社会团体及非商业组织的126名成员组成,任命、推荐和选举的各占42名,各级政府官员和议员不得参加,任期两年。其主要任务是提出公民倡议、对国家权力机构进行监督、对宪法修正案及有关公民权利法案进行鉴定,目的是与公民进行广泛对话,让公民评议与监督国家机关。经过合并,到2008年初联邦主体减少到83个。通过这些举措,巩固了俄罗斯的统一和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制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俄罗斯对外政策方针的执行。

普京还加强了国家对媒体的控制,以掌握话语权。2000年,国家增持公共电视台股份,控股达51%,结束了别列佐夫斯基对该台的控制;国家控股的天然气工业公司也利用债权控制了原属“桥”新闻媒介控股公司的独立电视台;2001年,卢克石油公司对属于别列佐夫斯基的另一家电视台TB-6提出经济诉讼,迫使后者倒闭。国家用直接或间接控股方式控制了俄罗斯3家最大的电视台、70%的广播电视和80%的报纸。2001年颁布了《大众传媒法》,规定外资在俄罗斯传媒机构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禁止外国公民和公司获得这些机构的控股权。2002年,普京签署总统令,取消了美国“自由欧洲”电台在俄罗斯境内的特权。他认为:“没有真正自由的和负责任的大众媒体,这样的社会是不能想象的。但是这样的自由和这样的责任应该有必要的法律基础和经济基础,国家有责任建立起这样的基础。”⑩

前述建立垂直权力体系、议会形成一党独大的局面、加强对媒体的控制等做法,招致了西方国家各方面人士的批评。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普京回应说:“俄罗斯是按照本国人民的意愿,选择了自己的民主制度的国家。它遵守所有通行的民主规则,走上了民主之路。它将就如何贯彻自由和民主原则作出自己的独立决定,这必须从本国的历史、地缘政治和其他国情出发。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俄罗斯能够也将自主地决定民主道路上的一切时间期限,以及推进民主的条件。”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苏尔科夫根据普京的这一思想提出了“主权民主”的概念,在俄罗斯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俄罗斯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说:“俄罗斯目前已经完全恢复了自己对世界形势和人类文明的未来负起全面责任的大国地位。国家政策发生根本变化和有战略思维的新国家精英的形成在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不过,主要原因还是俄罗斯新的价值观体系终于形成,这决定了俄罗斯社会的世界观基础……自宣布新俄罗斯诞生之日起,我们首次明确回答了对任何一个国家及其人民来说都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我们想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里?这表明,俄罗斯要自主决定如何在自己的家园安排生活,不需要外人指点。俄罗斯价值观三个新的要素是:主权民主、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他解释说:“主权民主是我国国内制度的精髓,它指的是公民有权自己决定本国的政策,可用包括武力在内的任何方式来维护这种权利,使之不受外来的压力。”

“主权民主”是对普京政治理念内涵的概括,是对西方所宣扬的自由民主价值观的回应。“各民主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是由它们的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决定的。人民有权在没有任何外来压力的情况下独自做出决定,这恰恰是主要的民主价值之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不能允许这样一种国际秩序的存在,即一个力量中心企图称霸世界,把以军事优势和经济优势为基础的游戏规则强加给其他所有国家。”“主权民主”观念的提出表明新俄罗斯的意识形态已经形成。

普京虽然将“主权民主”作为政府主导的意识形态,但他再三表明,俄罗斯接受所有文明国家都接受的民主原则,主权民主带有过渡性。普京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公民感觉到自己与国家和政权毫无关系对政府毫无影响,这样的政权就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政权应该是民主的”。他相信:“只有发达的公民社会才能保障民主自由不受伤害,保障人权和公民权。而最终也只有自由的人才有能力保障经济的增长和国家的繁荣。简言之,这是经济获得成功和经济得到增长的根本条件。”在行将离任时,他骄傲地说:“现在可以坚定地说:人民政治上说话不算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现在和将来都要尽最大可能,使我国公民的权利能够通过负责任的和忠诚的国家权力的有效机构充分地得到实现。”随着俄罗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社会的建设、公民意识的提升,俄罗斯的民主形式需要填充更切实的内容。

因此,普京的“可控民主”与“主权民主”,并不是专制集权,与苏联时期相比,它有了民主的框架和运作程序;与西方相比,它有俄罗斯特色,国家相对高于个人;与叶利钦时期相比,更有秩序、更有凝聚力,得到了俄国民众的认可和接受。但是,对于当今俄罗斯的政治体制,普京并不满意,其“可控民主”、“主权民主”也只是现代俄罗斯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阶段。2008年2月8日,普京在关于俄罗斯到2020年发展战略的讲话中,提出了完善政治体制的任务:“俄罗斯政治体制的未来取决于当代人的追求,取决于千百万公民渴望个性自由、呼唤社会公正。民主国家应该是公民社会自我组织的有效工具……我们的工作是寄希望于长远的。这项工作必将继续进行下去——通过教育活动,通过培养公民文化,通过提高捍卫人权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院的作用,当然还要通过发展俄罗斯的多党制度。”他强调:“俄罗斯的政治体制应该不仅符合民族的政治文化,而且要与民族的政治文化一起发展。只有这样,政治体制才能既是灵活的,又是稳定的。”这表明,俄罗斯未来政体的发展仍将把现代政治的普遍性与俄罗斯的特殊性、俄罗斯的政治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实现有序演进。

普京认为,正常的政党制度能够使群众明确方向,为国家准备后备干部队伍。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政党林立的状况是其政治不稳定的反映,也反过来影响了政治的稳定。2001年6月通过《政党法》,目的是消除“党派众多,实际上无党”的局面,原来政党林立的状况已有很大改变,俄罗斯正在形成三党或四大党的体制。普京强调:“俄罗斯的政治体制的性质在未来将由几个大的政党来决定。为了保持并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他们当然应该顽强地工作。因此,各个政党必须认识到自己对俄罗斯的未来、对国家的统一、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所担负的重大责任。”他要求各政党,“政治争论无论多么尖锐,党派之间的矛盾不管多么无法解决,这些争论和矛盾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国家推到混乱的边缘”。他认为:“发表不负责任的蛊惑人心的言论、企图煽动社会分裂、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利用外国的帮助和干预,不仅是不道德的,而且也是违法的。那些伎俩有损于我们人民的尊严,也会削弱我们的民主国家。”

其次,利用国家的力量发展经济。普京接手时的俄罗斯经济,“走过了十几年风风雨雨的私有化道路,俄所有制结构和产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非国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所有制体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框架,美国和欧盟于2002年夏秋分别承认了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到2002年1月1日,共有13万家国有企业实现了私有化,占私有化之前全部国有企业总数的66%。国有企业成分从1990年的88.6%下降到10.7%,私有成分则从当时的1.2%上升到75.8%,集体与其他混合成分从10.2%变为13.4%。”普京承认俄罗斯的私有化有误,但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并不打算否定前一阶段的成果,但他要调整政策,完善市场经济。

普京搁置了俄罗斯前第一副总理丘拜斯制定的一系列私有化计划,特别是停止了能源、通信等战略行业的私有化。他动用铁腕手段,打击了在私有化中崛起的某些寡頭。普京强调,要让国家对经济和社会进程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建立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使俄罗斯经济成为“可控制的市场经济”。在强有力的国家调控机制下,加速自由市场的改革,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普京要建立资本与权力之间正常的关系,不能让资本绑架权力。普京面临的问题是,“在国家和生意界的关系领域里,是谁给谁制定规则:是寡头为国家和社会制定,从而把自己置于国家之上;还是由国家为所有参与市场关系的人制定规则,从而为大家保证公平竞争的基础”。普京要改变叶利钦时期寡头绑架国家的状况,解决权力私有化的问题,他把别列佐夫斯基、古新斯基和霍多尔科夫斯基等寡头送上法庭,不仅因为他们有违法的经济行为,还因为他们试图干涉政治,对政局施加影响,影响政府的决策。曾拥有独立电视台的古辛斯基被迫流落西班牙,曾拥有公众电视台的别列佐夫斯基被迫出走英国,拥有尤克斯石油公司的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投入牢房。这三个人中,霍多尔科夫斯基号称俄罗斯首富,身家在280亿美元以上;别列佐夫斯基号称俄罗斯的权力经纪人;古辛斯基则是俄罗斯富翁中的媒体大亨,他的媒体帝国深深影响着俄罗斯的舆情。此后,众多寡头都俯首帖耳,愿同现政权合作,不敢再向普京政权“叫板”。2004年以后的总统选举,寡头已经不能进行幕后操纵了。

普京对寡头的打击可谓一箭双雕,从经济上看,它为强化政府对战略资源的管理作了铺垫;从政治上看,为普京推行可控民主创造了条件。普京这些打击寡头的行动,增强了他在民众中的威信,处于贫困中的俄国老百姓痛恨这些暴富的寡头。

普京重视发展国有经济,发挥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叶利钦时期不同,普京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责任,除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外,还把主要战略资源掌握在国家手中,将其所获利润作为增进全民福利的资本。对公共产品部门和天然垄断部门实行国家所有制或国家控股,包括电力网、能源管道网、铁路网、港口、空港、邮政和城市上下水管道网等。2001年夏天,成立国家统一的价格和收费委员会,防止垄断部门自行定价。国家控制战略资源,进一步加强以企业“强强联合”为特征的战略行业重组,组建国家绝对控股的大型企业集团,以提高民族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04年8月7日,普京签署“关于确定国有战略企业和战略股份公司”名单的命令,514家国有战略企业和549家战略股份公司榜上有名。列入名单的这些企业和公司只有总统特批才能出售。2005年~2007年,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天然气工业公司,分别收购了私有的尤科斯石油公司和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涉及资产合计约400亿美元。

努力增加投资,扩大需求。叶利钦时期,为了经济稳定,实行紧缩财政货币、抑制需求的政策。普京的重点是增加供给,扩大投资和需求。为了使企业扩大投资,政府采取了保护产权、降低税率的政策,理顺投资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关系,使生产领域的投资大幅度增加。政府还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按时发放工资和养老金,扩大市场需求,靠消费和投资保障经济的增长。

在发展国有经济的同时,普京继续推行私有化政策,2003年8月俄政府制定了未来3年的私有化计划,有1000多家国有公司被列入私有化名单,俄还对国家控股权少于25%的一些企业进行私有化改制。2004年7月29日,俄政府通过了2005年私有化计划和2007年前的私有化基本方针。根据该计划,全俄9222家国有企业中的1324家将在2005年实行私有化。此外,国家还将出售在566家股份公司中所持有的股份,国家在投资通讯公司、俄罗斯航空公司等大型企业中的股份也在出售之列。

俄罗斯还出台了《土地法》、《农用土地法》等一系列法律,推动私人农场和股份合作企业公司的建立,农业连续几年取得好收成。苏联时期长期进口粮食,从2002年开始,俄罗斯恢复了十月革命前粮食出口的传统,2006至2007农业年度,俄罗斯的粮食出口量为1300万吨。从2002年起,俄罗斯联邦财政从过去的赤字财政转为盈余,俄罗斯不仅提前偿还了外债,还成为仅次于中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的外汇储备大国,至2007年底,外汇储备已达到4763.91亿美元。俄罗斯资金外流情况得到遏制,2007年流入俄罗斯的资金达到了823亿美元。1999年底,证券市场的总市值为600亿美元,而在2007年达到1.33万亿美元,相比1999年证券市场的总市值增长了21倍,普京将其说成是奇迹。按经济总量排名,2007年俄罗斯超过了意大利和法国,在世界上排到了第7位。

经过普京的努力,俄罗斯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1999年俄罗斯经济开始好转,当年GDP增长率达到5.4%。2000年的GDP增长率更是达到创纪录的8.3%,这一数字是俄罗斯和苏联几十年来未曾有过的。从1999年到2007年,俄罗斯的GDP累计增长了62.6%,年均增长6.9%,大大高于世界平均4%的增长速度。2007年,俄罗斯GDP同比增长率高达8.1%,达到32.99万亿卢布,约合1.35万亿美元,人均GDP接近9500美元。GDP总量首次超过了1989年的水平,是1991年的110%,俄罗斯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1999年~2008年,GDP翻了一番,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卢布币值稳定,居民的生活好转,俄罗斯出现了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掌握了经商创业能力的企业家,中产阶级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占居民的7%,发展到占居民的20%~25%。

但是,俄罗斯并没有解决苏联时期遗留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腐败现象严重等老问题,也没有根本解决叶利钦时期形成的诸如社会不公、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反而由于不断加强国家的权力,使腐败问题更加严重。2008年普京离任前承认:“今天的国家机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官僚化的、腐败的制度,它没有谋求积极变化的动力,更谈不上有谋求急速发展的动力。”至于经济发展模式,俄罗斯独立以来一直在努力从资源出口型向以高新技术、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但并未取得多大进展。目前,在出口商品中,原油、天然气和石油制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70%左右,许多俄罗斯人认为这有损一个大国的尊严。高科技产品出口不仅数量少,而且逐年下降。2004年,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世界中的比重为0.13%,这一比例比菲律宾少67%,比泰国少78%,比墨西哥少90%,比马来西亚和中国少92%,比韩国少94%。目前只有10%的企业有创新积极性,只有5%的企业属于创新型企业,只有5%的产品属于创新型产品。”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

俄罗斯走上新型现代化之路

正在俄罗斯经济迅速发展之时,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2009年,俄罗斯经济下降了7.9%,无论在八国集团,还是在二十国集团中都是下降最多的。金融危机促使俄罗斯反思自己的发展道路,俄罗斯领导人认识到:“历史上,现代化改造中最为伟大的两个时代是彼得帝国时代和苏联时代。但最后都被没落、屈辱所代替,数百万同胞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是我们在评判我们的祖辈,但是不得不承认,在那样的时代,保障人的生命不是国家的重点。这让人感到很遗憾,但这是事实。”“历史步入21世纪,全面的现代化再度成为我国所亟需。这将是我国历史上首个以民主价值观和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将用能够产出独创知识、新物资、新技术,为民谋福祉的智慧型经济,来取代原始的原料型经济。我们将从一切由领袖来殚精竭虑、来拍板的社会变成聪明自由、富于责任感公民荟萃的社会……与以往不同,我们将缔造真正的俄罗斯,这将是一个现代化的、面向未来的年轻国家,它将在全球劳动分工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俄罗斯要改变以往主要靠国家力量推动现代化的做法,努力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完善民主体制,建设公民社会,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完善民主体制,尊重民众的民主权利。俄罗斯以往的现代化主要重视的是与增强国家的国防实力相关的经济部门,不重视政治与社会的相应变革。俄罗斯领导人认识到,这条路走不通。在2009年11月的国情咨文中,梅德韦杰夫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建议。2010年1月22日,国务会议首次专门讨论了俄罗斯政治制度发展和民主制度问题,梅德韦杰夫在此次会议上做了长篇讲话,他要求加强政权与人民的联系,“评价地方领导人的工作的主要标准过去是、将来也永远是该地区居民的信任度……要让各联邦主体的领导人经常把自己的活动诉诸社会舆论,不要限于办公室。这里,必须同所有政党、大众媒体、各种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建立联系。所有这些联系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应该倾听人们在说什么,在争论什么,当局应随时同人民对话。”为了提高公民对政治过程的参与,梅德韦杰夫对俄罗斯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他认为,“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一定要限制政治精英的经济利益,改革俄罗斯政治体制”。2012年4月25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三读通过了直接选举州长的法律,年龄在30岁以上的俄罗斯公民有权竞选州长,可以由党派提名,也可以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后者需要征集支持者签名,签名者的数量需达到该州总人口的0.5%至2%,具体比例由各州自行决定。总统有权与党派提名的候选人以及独立候选人进行磋商,即必须通过总统审查确认,如果总统认为候选人有渎职或违法行为就可以终止其候选人身份。该法案于2012年6月1日生效。2012年10月14日,俄罗斯在5个地区举行了自2005年以来的首次地方行政长官直选,共有6个政党提名的17名候选人争夺5个州长职位空缺。选举结果表明,俄罗斯5个地区(阿穆尔州、布良斯克州、梁赞州、别尔哥罗德州和诺夫哥罗德州)的现任行政长官在第一轮选举中获胜,他们全部是“统一俄罗斯党”候选人。俄罗斯同时还在6个地区举行了议会选举,还举行了加里宁格勒市和斯科州希姆基市的市长选举,在77个地区举行了4000多个地方选举和公投,结果,在立法会选举中“统一俄罗斯党”也取得了领先地位。

2012年4月4日,新的《政党法》生效,政党登记的条件被大大放宽,到2012年10月,在司法部注册的政党从原来的7个增加到了40个。4月25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三读最终通过了取消了政党参加选举时必须征集签名的法案,根据这项新法案,除总统选举外,政党在任何选举中无需再征集支持自己的选民签名,只有自荐者才需要征集签名。在总统选举中,保留了未进入国家杜马、或没有进入三分之一以上联邦主体地方议会的政党必须征集签名的规定,但签名数量从200万张减少到10万张,总统选举自荐者必须征集的签名数量从200万张减少到30万张。在2012年12月的国情咨文中,普京建议恢复混合选举制度,既保留按政党名单选举,也恢复单席位选区的独立参选,届时杜马中一半议员(225名)将产生于单席位选区。

俄政府还向社会敞开公开对话平台,解决公民最为关心的问题。2012年5月7日普京签署的命令要求:使公民对公共和市政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到2018年前达到90%,2012年9月1日前确定“俄罗斯社会倡议”构想,提出创造技术和组织条件,到2013年4月15日前使公民利用专门的资源在互联网上提出建议;一年内得到不小于10万公民支持的建议,经过两院议员和工商届代表的讨论将纳入政府工作。这些举措表明,俄罗斯开始了当局和社会进行全面互动的新时代。许多人也用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代替了上街游行,据2012年9月17日《莫斯科新闻报》报道,年轻的莫斯科人学会了通过互联网发泄对官员不作为的不满,越来越多的莫斯科人通过互联网抱怨城市问题。市民们仅2012年就在市政府官方网站“我们的城市”上汇集了4.7万条有关城市设施问题的信息,而2011年这个数字为2.8万。

规范反对派的行为,强加法治。对于反对派,普京的政策是把他们的活动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2011年12月国家杜马选举后,普京一方面支持民众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又严格防范一些外国势力试图通过他们在俄罗斯的“代理人”影响俄内政。2012年6月5日,国家杜马通过了一项新法案:游行集会法的修正案,大幅度增加对游行集会中违规行为的罚款,最高罚款额可达30万卢布(参与者)至60万卢布(组织者),对游行集会的空间、时间及申报程序进行严格规定。7月13日,俄国家杜马三读通过恢复刑法中诽谤罪条款的修订案:大大提高了对传播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和尊严、诽谤他人行为的罚款力度,罚款额高达50万至500万卢布。7月21日,普京签署一项有关《非营利组织法》的修正案,其核心内容是,从国外获得资金并且参与政治活动的非营利组织必须以“外国代理人”的身份进行登记,这些组织将被列入特别名录,其活动要接受严格的监督。在完善俄罗斯民主体制方面,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是一致的,被认为是威权主义者的普京也意识到了俄罗斯应该走变革的道路,但绝不能允许有任何企图削弱国家或分裂社会的行为,不能容忍任何可能造成社会与经济动荡的企图实施。

二是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创新经济。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俄经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摆脱原料经济发展模式、改变经济结构和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成为俄未来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普京在2003年国情咨文中就已经提出过这些问题,但没有解决好。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梅德韦杰夫总统多次强调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2009年5月成立了由他亲自领导的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和技术发展委员会,旨在凝聚政府、企业界、学界三方的力量,制定有关经济现代化和技术发展的国家政策。实现经济的现代化,俄罗斯需要克服经济落后、腐败、官僚家长式作风三大顽疾,在人文价值观和民主政治体系基础之上对国家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革。在经济方面确定了五大领域(能源、核技术、宇航、医疗、信息)率先实现现代化。2012年5月普京再次就任总统以来,提出建设俄罗斯“新经济”,重申俄罗斯经济必须摆脱对能源原材料出口的过度依赖,发展高效和低能耗的创新型经济,力争使俄罗斯在未来几年跻身世界前五大经济体。5月7日,普京签署了《关于国家长期经济政策》的命令,要求“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增加俄联邦公民的实际收入,使俄经济达到技术领先地位”。他提出的具体指标是:到2020年新建和更新2500万个提高生产率的就业岗位;增加投资额,到2015年使之增加到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5%,到2018年增加到27%;增加高科技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18年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到2018年劳动生产率比2011年提高50%;改善投资环境,到2018年使俄罗斯在世界银行各国营商条件的排名中从2011年的第120名上升到第20名。普京确定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制药、高科技化工、非金属材料、航空工业、通信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以及俄罗斯目前仍处于领先地位的行业,比如原子能和航天。俄罗斯将利用税收和关税措施,鼓励投资者投资创新行业。

三是以富民为现代化的核心。俄国历史上一直把强国的目标置于民众的需要之上,但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强大,毕竟不能只靠国防支撑,苏联的解体就是教训。近年来,俄罗斯移民国外者增多,俄罗斯人口的颓势并未根本改变。俄罗斯要发展壮大,要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国家,必须让民众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为此,梅德韦杰夫强调,国家现代化“其目的最终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公民提供住房、工作和医疗保障,关怀离退休人员,保护儿童,为残障人士提供支持,这些都是各级政府的最直接的职责”。俄罗斯政府一直把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放在重要地位。工资占俄罗斯GDP的比例从2000年的40.2%增加到2010年的50%,在经济危机严重的2009年,工资占GDP的比例仍达到52.6%,已接近发达国家的工资占比水平,俄罗斯的一次分配使劳动者从经济增长中直接获利,居民收入增长持续超过GDP的增长。俄罗斯政府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工会的议价能力在一次分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俄罗斯居民的月均工资为26690卢布,与2011年相比,名义增长13.3%,实际增长7.8%。随着经济和国民收入的增长,俄罗斯政府不断增加对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现金补贴。目前,居民货币收入总额中,来自政府的社会补贴所占比例高达18%。俄罗斯实行全民免费基本医疗服务,国家和地方两级预算不仅每年增加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拨款,还不断增加基本医疗服务清单中的内容,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2005年,俄政府颁布国家“健康”发展规划,确保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确保公民得到高科技医疗救助。2006年俄罗斯联邦决定在多个联邦区建立15所高科技医疗救助中心,甚至校正脊柱弯曲的整形手术、为失聪病人植入人工耳蜗都是免费的,2011年完成1200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2006年~2011年,有100万人受益于政府的免费医疗。10年中,俄罗斯联邦用于卫生保健的经费提高了5倍多,从2500亿卢布提高到2011年1.7万亿卢布,2012年用于医疗卫生的财政预算达2万亿卢布。2012年10月31日,普京在落实2011年至2012年间地区卫生体系现代化改造计划召开的会议上指出:“总体而言,2011年和2012年期间,我们为这个项目已额外拨款4600亿卢布,除此之外地方财政还追加了1740亿卢布。合计整个项目的总额为6300亿卢布,略微低于我们往年所实施的卫生体系联邦专项计划7000亿卢布的总额,但数字基本接近。”俄罗斯各地区的卫生水平已得到显著提升,遏制住了人口不断下降的势头,婴儿出生率提高,2005年以来,俄罗斯人的人均寿命提高了4岁,这种提高幅度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俄罗斯还将建立107个新型医疗机构,3500多个要进行大修,5500多个医疗机构将配备全套设施,医生的平均工资要在2018年前再提高一倍。在首都莫斯科,“2011至2012年为卫生体系的现代化改造投入了1030亿卢布,其中22.4%是莫斯科自筹的……莫斯科在2011年完成了四项新医疗工程项目,2012年还要完成11个。投入资金对144个医疗机构进行了维修,2012年还要对750个医疗机构进行维修。”俄罗斯实行11年义务教育,在公立大学中的公费大学生比例不得低于40%,公费大学生的实际比例约为50%。2012年10月11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表示,俄罗斯2015年前的教育预算支出将达8万亿卢布,2016至2020年间的教育经费将超20万亿卢布。这一数字与国防预算支出相当。政府预算支持居民解决住房问题,俄罗斯政府的住宅公共事业促进基金属于国家公司,主要是帮助居民特别是青年家庭提供住宅抵押贷款,以解决其住房问题。政府还以免费或廉租形式向住房困难或多子女家庭提供社会住宅。俄罗斯的住房问题一直没有成为尖锐的社会问题。正是因为俄罗斯民众从经济增长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保障了俄罗斯社会的稳定,可以肯定地说,俄罗斯不会出现“顔色革命”或“阿拉伯之春”。

四是积极推进军事现代化,实现强国目标。随着俄罗斯经济实力的增强,其军事强国传统也在恢复。普京是个强国主义者,强军是其强国的重要方面。普京将通过加大发展军事力量的力度,增强突破反导系统的能力而与美国保持战略力量上的平衡。俄罗斯成功地克服了经济危机,经济实力增强,使普京更新军队装备的计划有了保障,未来十年俄罗斯军队将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装备更新,到2020年,俄军新型武器装备的比例将不低于70%。普京认为:“我们将遵循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而不是他人的指示。只有俄罗斯强大和立足稳健的时候,才会受到尊重。”根据2012年5月7日的总统令,俄将继续落实武器更新计划,至2020年,俄军现代化武器份额不少于70%,战略核遏制力量、航空航天防御武器、通讯、侦察、指挥以及电子对抗武器将是俄军武器发展的重点。进一步加强海军实力,扩大在北极和远东地区的海上军事力量。普京特别重视发展军事工业,第三次担任总统和最高统帅的普京在国内视察首先去的城市是下塔吉尔,这里有国家重要的军工企业“乌拉尔车厢厂”,普京想解决国防领域的一系列问题。为了实现军队更新武器的计划和振兴俄罗斯的国防工业,俄罗斯已经确定到2020年前投资23万亿卢布,这是史无前例的。2012年8月31日,普京在安全扩大会议上说:“现代化和国防工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是我们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正是在国防工业综合体集中了主要的先进技术,提供超过30%的居民需要的工业品:在动力领域、金属加工业、机器制造业、通信及其他部门用的产品……我们将必须让整个国防工业实现现代化……并采取与20世纪30年代同样强有力且涉及面广泛的现代化跃进(路线)。”普京认为,国防工业是整个工业领域科技进步的火车头,成千上万俄罗斯人的命运都取决于国防工业的状况,包括军人和护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俄罗斯现有1353家军工企业,分布在64个联邦主体,雇员大约有200万人。2012年,俄罗斯武器出口增长12%,出口武器价值达152亿美元,俄罗斯武器的传统买主是印度、越南、中国和中东、北非国家,现在他们还把市场扩大到了南美和南非,俄罗斯在武器出口总量上位居世界第二。普京希望通过军工行业的跃进式发展积累资金,带动整个经济的现代化进程。普京认为,军事技术合作是一个推进国家利益的有效工具,包括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这包括对俄国军工产品和相关民用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国家预算收入大幅增加以及新的工作机会”。他在驻外使节会议上要求外交官们:“不要不好意思推销俄罗斯军工产品。我们的对手,如美国、法国、以色列等其他国家早就把这上升到国策的水平,做得执著且有效。”军事力量的强大和对外影响的扩大,都离不开军事工业的发展,俄罗斯是传统的军事工业大国,普京要继续发挥这一优势。

俄罗斯的发展为中俄合作提供新机遇

中俄关系是大国关系中最为密切的一对双边关系,也是最好的一对双边关系。2012年3月和4月,俄罗斯副总理苏尔科夫和罗戈津分别访问了中国,李克强访问了俄罗斯。6月5日至6日,普京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参加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会议。9月8至9日,胡锦涛参加了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并与普京总统进行了会谈。12月5至6日,温家宝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中俄总理第17次定期会晤并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2013年3月,习近平把履新后出访的第一站选在俄罗斯,意味深长。在中俄高层的大力推动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进入“互为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伙伴”的新阶段。

2012年5月7日,普京在就职第一天签署的总统令表示,为促进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开发,俄将加强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推动在该地区建立新的安全与合作架构。为此,将深化同中国的平等互信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同印度、越南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及同日本、韩国等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的互利合作关系。在2012年7月的驻外使节会议上,普京表示:“俄罗斯将继续加强在亚太地区的阵地。当然,全球危机没有绕过亚太地区,但总的来说,这一地区继续提升着自己的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活力,正逐渐成为全球发展的新中心。我们参与亚太地区积极的一体化进程将会对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不是威胁,而是一种拥有巨大务实合作潜力的挑战,是俄罗斯“经济之帆”乘上“中国风”的机遇,俄罗斯应更积极地与中国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利用两国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将“中国的潜力”用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崛起”。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俄罗斯外交中的地位上升。俄罗斯认识到了中国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经济的增长绝不是威胁,俄罗斯要更积极地与中国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实现合作共赢。针对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担心,普京明确表示:“中国经济的增长绝对不是威胁,而是一种拥有巨大合作潜力的挑战。我们应该更积极地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结合两国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开动脑筋,将中国的潜力用于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崛起……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而中国也需要一个强大成功的俄罗斯。”2013年2月12日,普京签署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重申:“发展与中国和印度的友好关系是俄对外政策最重要的方向……俄中两国对国际政治关键问题的原则性态度相吻合,这是地区乃至全球稳定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俄罗斯将以此为基础,发展与中国在不同方向的外交协作,包括寻找应对新的挑战和威胁的答案,解决尖锐的地区和全球问题,在联合国安理会、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东亚峰会、上合组织和其他多边机构中开展合作。”俄中两国核心利益一致,两国对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应如何应对新挑战持相近立场,都支持国际关系多极化,主张建立更加公正、民主的全球政治和经济制度,主张强化联合国在解决国际热点问题上的协调和核心作用。

随着俄罗斯的发展与强大,俄罗斯将成为影响亚太局势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政治同盟,增强在亚太地区军事实力的背景下,俄罗斯的介入有利于平衡亚太地区的战略力量,对中国的影响利大于弊。正如普京所说:“俄罗斯与中国在所有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几乎是一致的,都是建立在责任、忠于基本的国际法价值观等原则,以及无条件互相尊重对方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制定共同的战术和战略,促进国际社会建设性应对最棘手和迫切的问题……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是巩固地区和国际安全的重要因素。”中俄政治互信和军事关系得到加强:2012年4月,中俄两国海军在中国海域举行了军事演习;2011年,两国双边贸易额达到了832亿美元;2012年,中俄贸易额增至881.6亿美元,增长11.2%,远高于中国外贸的平均增速。两国正在实施的一些大型合作项目(不仅在能源领域)将使两国的相互关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中俄的人文交流与民间交流活跃,目前在俄罗斯留学的中国学生有2万人,在中国学习的俄罗斯学生也有1.3万人,旅游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而中国也需要一个强大成功的俄罗斯”,已经成为中俄两国领导人和战略家的共识。中俄两国都面临强权政治的压力,将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加强战略协作,互相支持,共同解决地区和全球问题,并强化在联合国安理会、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和其它多边机制中的协作。中俄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将日益密切,但“我们决不能把两国的关系理想化。把两国关系描绘成一幅安乐谦和的景象,这会使人在认识上误入迷途。在当前国际政治形势下,我们两国的关系应当建立在对共同利益和各自利益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也不应忽视中俄关系中的感情因素,更不能忘记1920年到1960年初,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时期的中苏之间的感情。这是留给中俄两国的一笔共同财富,需要双方细心呵护。之后的几代人都要倍加珍惜”。对抗和结盟都已经成为过去,也不符合现今世界的发展潮流,中俄之间当然也存在矛盾与竞争,这是国家关系的常态。

注释

[俄]阿尔弗雷德·科赫:《出卖苏维埃帝国》,裘因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俄]阿纳托利·丘拜斯主编:《俄罗斯式的私有化》,乔木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2、42页。

Зубова А.Б.(под.ред.)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XX век:1939-2007, с.590.

[俄]阿爾弗雷德·科赫:《出卖苏维埃帝国》,裘因、邹用九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俄罗斯《消息报》,1996年1月10日。

[俄]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公民社会与俄罗斯现代化》,徐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128页。

[俄]维克多·安德里亚诺夫、亚历山大·切尔尼亚克:《叶利钦传》(下),周荣广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81页。

Зубова А.Б.(под.ред.)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XX век: 1939-2007, Москва: Астрель, АСТ. 2009, с.613.

[俄]普京:《普京文集(2002~2008)》,张树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03、187、647、103~104、674、685、686、685~686、683页。

Сергей Иванов.Триада национальных ценностей//Известия, 13.июля.2006.

莫文:“俄罗斯私有化教训多”,《环球时报》,2004年8月25日。

[俄]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俄罗斯现代化之路——为何如此曲折》,徐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265页。

陆南泉:“当今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迫切性与面临的主要难题”,《学习时报》,2010年8月24日。

Дмитрий Медведев Россия, вперёд! http://kremlin.ru/news/5413.

Дмитрий Медведев Послание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www.kremlin.ru/transcripts/5979.

Сте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тчёт о заседании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совета по вопросам развития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системы России, http://www.kremlin.ru/transcripts/6693.

2011年5月18日,弗·伊诺泽姆采夫在中央编译局所作的关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报告,《俄罗斯研究信息》,2011年第4期,第17页。

Дмитрий Медведев Россия, вперёд! http://kremlin.ru/news/5413.

Совещание о реализации региональных программ модернизации здравоохранения, http://www.kremlin.ru/news/16739.

Совещание о реализации региональных программ модернизации здравоохранения, http://www.kremlin.ru/news/16739.

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 провёл заседание Совета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в расширенном составе, http://www.kremlin.ru/news/16328.

Заседание Комиссии по вопросам воен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г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с иностранными государствами , http://www.kremlin.

ru/news/15865.

Совещание послов и постоянных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ей России,http://www.kremlin.ru/news/15902.

Россия и меняющийся мир, http://www.putin2012.ru/#article-7.

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http://www.mid.ru/brp_4.nsf/newsline/6D84DDEDEDBF7DA644257B160051BF7F.

[俄]普京:“俄罗斯与中国:合作新天地”,《人民日报》,2012年6月5日。

[俄]安·阿·科科申:《战略领导论》,杨晖总译审,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9页。

责 编/郑韶武

The Return of the King: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under "Controllable Democracy"

--Analysis of Putin's Iron Hand and Confidence

Zuo Fengrong

Abstract: Russia is the biggest transitional country that separates from the Soviet Union. After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Russia has basically completed the task of transformation and established a system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market 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Russian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re have been many problems that cause Russian people to endure great pain. Since 2000, Russia has achieved stable development. The Russian government has continuously adjusted policies according to the changing situations and determined policies that not only suit Russia's conditions but conform to the general trend of world development. Russia's development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further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The Sino-Russian relations have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Keywords: Russia, transformation, modernization, powers, Sino-Russia relations

【作者简介】

左凤荣,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博导,中国苏联东欧史学会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苏联、俄罗斯政治与外交。

主要著作:《致命的错误——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与影响》、《重振俄罗斯——普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执笔)、《读懂斯大林》(合著)。

猜你喜欢

中俄关系强国现代化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中俄关系迎来美丽时刻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浅析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俄罗斯欲在南海有何作为?
中俄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