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2013-04-29罗雪容
罗雪容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标还规定了每个小学生小学六年的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阅读成了学生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学习的起始阶段。小学生阅读的启蒙性及系列性主要是从识字、词到句、到段、到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须循序渐进,才有利于掌握系统知识,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欠缺生活经验,更不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小学生的阅读需要精心,具体地培养和指导。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激发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也才能事半功倍。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二、传授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教材中,众多的名家名篇,异彩纷呈,这些名家名篇是带领学生去一窥中外文学殿堂奥秘的向导。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提醒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的读物时要适当结合课内文本,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就自然起到了指导课外阅读的功能。反过来,课外阅读又加深加宽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了课文的学习。这种良性循环使课内课外产生了强烈的互补效应。阅读时一般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效仿。
三、养成阅读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 保证每天一定的阅读时间与数量。(根据年级设定)
2 坚持做摘抄,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为以后的作文作语言积累。(开设积累小册)
3 做到读写结合,在阅读时动笔做记号,做注释,写评语,写读书笔记等。(预习时要求做到)
4 阅读时要思考。(可以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语言运用、思想感情、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較细致的思考。为了让学生自觉地去进行阅读,必须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相应的阅读措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引导课外阅读
教材为主本,课外读物为辅,让学生读好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向学生们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首先,要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崇高人格方面的读物。根据小学生的文化基础、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老师们可以向他们推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推荐给小学生,如故事类:《西游记故事》《成语故事精选》《智慧故事精选》等;文学名著:《稻草人》《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等;科普读物:《数学迷宫》《趣味地理》《人体探秘》等;文化教育:《爱的教育》《做人的故事》《上下五千年》等。另外,课外阅读应该配合课堂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如我们课前课后布置学生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扩大了阅读量,也使课内外阅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总而言之,“日积月累,方能生悟”。让学生尽早、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是加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读的书多了,就会掌握、发展、运用书面语言,就会积累丰富的语汇,就会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也就是说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学生习作时便有话可写,有感而发。习作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作的源泉就会源源不断。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当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的量时,就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不断地阅读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语文素养上,还是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作者单位:广东四会市贞山中心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