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013-04-29张晓军
张晓军
一、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和谐的气氛中生活,心情是愉快的,感觉、观察都较敏锐,记忆效果也好,思维敏锐,敢于思考,敢于发表意见,能充分发挥创造性。教师的和颜悦色、期待信任、亲昵适度,使学生从中获取喜悦、亲切、激励、自信等情感体验,学生不禁自觉得用耳朵去倾听教师的讲解,而且带着欢快,用整个心灵去接受教师的影响。师生情感交互感染,由共鸣激起的情感“合力”冲击着学生的心田,成为催人向上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把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传递给学生,学生从中体会到尊重、信任和期待,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自尊、自信、自强,与教师更加密切的配合,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
二、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通过人的双手去使用各种仪器和药品,组装各种复杂的装置去进行各种操作。如果实验时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改验证性试验为探索性实验
采用教师讲授知识,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这种做法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当教师先讲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个知识时,学生心理必定去怀疑这是否正确。于是教师需要一些实例来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这就是典型的验证性试验。如果教师先演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这样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性质是学生自己得出来,学生不会怀疑结论的正确性。尽管这只是顺序的简单颠倒,但对学生发展能力的效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二)引入开放性实验
必须正视人类认识的阶段性、局限性和发展性。引入开放性实验就是要明确目前的认识水平,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例如,观察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得出是烟还是雾的结论是极其困难的,老师硬塞,说这是白色的烟,学生难于接受。不如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请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到底是烟还是雾。让学生开放思想,敢于尝试。如同其他事物一样,化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人类对化学问题的认识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对某些问题不可能有完美的答案。例如,如何降低燃煤时产生二氧化硫污染的实验。有人主张往煤里添加碳酸钙,有人主张往煤里添加氧化钙,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让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保留自己的意见,追求独到的见解。引入开放性实验其意义不在于立即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在于激发学生不断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在一定的前提下得到相对满意的结论。这才是科学发展的规律。
(三)让学生面对选择,学会选择
化学知识是丰富的,但又有其内在的有机联系。课本上每一节内容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却是相互联系的,以多节点的网状相互链接,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时,必须面临到选择,代替学生选择的做法尽管能够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但是,不客气地说,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有害无益的。教师不要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面对众多选择,辅导学生学会选择。
(四)提出问题,设置困难
所有的创造均起源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常设置一些困难,让学生在挫折中成长,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还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挑战心理,从而激活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学习“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时,课本用氢气与氧化銅在加热条件下的实验,说明氢气具有还原性。实验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困难:这个实验如果没有酒精灯能否完成?又如,讲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困难,实验室不小心把试管打了一个小洞,现在只有破底试管和一个大烧杯,怎样设计制备二氧化碳的装置?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主动思考、讨论克服困难的方法,在解决困难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充分应用现代传媒技术
当今世界科技的日益发展,全球资讯的日益膨胀,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网络、多媒体、远程传媒等技术的普及,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了新舞台。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化学领域,模拟化学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着传统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隧道扫描显微镜的有关原子的照片就是在计算机上得到的,用其他手段来表示其效果远不如计算机上得到的效果。
操作类型的实验,用计算机来练习,既方便又经济;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虚拟科学家发现知识的各种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迅速的让学生走到知识的最前沿,是将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渠道。
综上所述,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经过科学训练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化学教师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打破传统课堂的禁锢,把学生放开点儿、再放开点儿,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使二十一世纪的主人们能够在今天的课堂上充分自主学习,学会提问、学会求知、学会发现、学会创新,成为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人。
(作者单位:北京房山区房山第四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