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设计中发挥中国特色
2013-04-29闻刚
闻刚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是世界潮流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无疑也推动着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靠拢与接近。中国的设计产业与国外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要与世界一流水平看齐,就必须在兼收并蓄外国优秀设计理念、方式、原则的基础上,发扬中华文化的核心源流,走出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文化;民族特色;艺术设计;创造中国特色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国家經济主权和经济安全也受到严重挑战。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目前,我们面临“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是世界潮流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无疑也推动着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靠拢与接近。有人断言,世界的文化艺术也一定会走向全球化。因此,在主张全球化与主张各民族文化艺术保持自己特质、特色的学者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全球化”首先是经济领域内的进程,它当然也会影响其他方面,包括文化和艺术。即使在经济领域,全球化也是双重过程,坚持在两极之间的对抗和张力的二元关系,不是各国(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国家)的经济运作模式无条件地向发达国家看齐。至于文化上,全球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将随之大大地加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不可能有所谓全球文化出现。因为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是根深蒂固的,它们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但不会最终消失;它们也会随着与其他民族、地域的交流,而发生内质与形态的变异,但仍然会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生长基因。全球文化是一个乌托邦的想法,全球艺术也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其实,在当今世界,在世界未来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综合国力,在经济、文化上比其他民族与国家占有很大的优势,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他民族与国家为维护本民族、本地区的利益与之既合作又抗衡,是完全合理与应该的。在文化艺术领域,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也推行其文化渗透政策,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其他民族与国家,以宣扬其“民主制度”的优越。在这种情况下,其他民族与国家采取相对的措施与之抗衡,也是合理与应该的。这些措施无非是对西方文化艺术有约束的引进与关注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保持与发扬。所谓有约束的引进,是说既要引进(不是完全拒绝)而又不是无节制地引进,是引进较为健康和有益的部分,排斥与拒绝不健康和有害的部分。与此同时,竭力发掘与发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使之具有时代特色,并把它们推到国际舞台。这些策略与措施的目的实际是为了国际问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了发展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也推进了世界文化艺术的繁荣。在文化艺术上,我们既不能采取自我孤立主义,也不能采取崇洋媚外的立场。每个民族的艺术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同时要注意与他民族文化的沟通。
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艺术中存在着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问题。民族风格在各民族的艺术中是客观存在,是自然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民族,其艺术风格的特征愈鲜明,因为它的积累丰富。中国民族艺术的风格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不仅表现语言独特,而且它渊远流长,文脉一直没有中断过。世界上有些国家的历史也很悠久,但它的文化艺术因受异族的入侵而改变了源流,体系有了变化,不像中华民族艺术那样是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的延伸与发展。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推崇天人合一的观念,走中和的路线,不走极端,这对民族艺术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几千年来,它在随着时代变化着、发展着,走的是缓变的路。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也从异国、异族的文化艺术中吸收养料,滋养自身,显示出宏大的心胸与宽广的包容精神。对于这份古代艺术遗产,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与研究,作为我们发展当代设计艺术的宝贵资源。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历了三十年,设计艺术的引进随之也已度过三十岁生日。面对汹涌的全球化浪潮,面对加入WTO后出现的激烈竞争,创意设计产业理应担当起化平庸为神奇的重任,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一种契机。设计艺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发展成多个重要的分支,在不同的国家着重点亦不同。美国产品商业色彩浓厚,欧洲功能主义盛行,日本人机工程发达,各个国家依靠自己独特的优势奠定了其国际经济竞争上的地位。中国的设计产业与国外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要与世界一流水平看齐,就必须在兼收并蓄外国优秀设计理念、方式、原则的基础上,走出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那么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艺术设计中的创造中国特色呢?
中华文化的核心源流是道德主义。“道”和“德”。是“人之所以为人”“人应该如何做人”的道理,是代表人类理智和良知的人生道路,不是什么单纯的学问和文化知识。体现在艺术设计上,它要求设计师既能够切身倾听、体会人的欲求,又要从大至一国、一世界的宏觀角度,深刻把握世间万物、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做到为人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大自然负责,为世界负责。再结合中国传统艺术——绘画的特色,对于艺术设计,我们或可总结出中国的特色: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设计要素有机整合;生在形上,意在心中。
如此境界,我们怎样做才能达得到呢?
首先,博览群书。(“书”泛指一切记载人类知识的工具)研究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思想和现代思潮的衍变,了解、学习、运用世界各国的设计特色、先进科技,是积聚自我设计才能的两大支柱。只有把两方面统一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会贯通,才能使之欣欣然走进去,再大踏步走出来。
其二,走向自然。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与自然息息相依。自然又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除了拥有众多的能源动植物等资源之外,更蕴涵着许许多多新奇的要素,给人类以深刻的启迪。通过这种种启迪来为人类自身服务,已成为一片迅速发展的领域。例如“仿生学”就曾让我们可以由动植物的功能结构出发使飞机上天,潜艇入海,我们同样也可以把动植物的形态特征赋予设计的产品,以提升其人文精神价值。
其三,融入生活。博览群书,走向自然是搞好设计的基础,而融入生活则是艺术设计的归宿。在工作生活中多多观察,勤于思考,洞悉人们的各种需求和产品服务的创新点,并激发灵感的出现,,创意的产生,则是一位设计师的命脉。把思想,科技,自然奉献给生活,是将设计事业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展示设计本质,发挥设计作用的必由之路。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创意设计产业,作为经济竞争的主动力,在设计中充分发挥中国特色负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靳埭强.《中国平面设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安蒂·施托克曼,史戴芬·鲁傅,刘辉等.《景观设计展望:国际性和中国特色》[J].建筑学报,2006,(5):76-77.
[4]周鹏.《通过产品语意塑造中国特色设计文化的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08.
(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