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圣叹批评文体的学者化风格
2013-04-29王文茜
摘要: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选批的“六才子书”为我国文学宝库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对于金圣叹文学批评的研究多集中于批评理论,至于其批评文体几近被埋没。文章主要以金圣叹的批评文体为研究重点,从“严谨”、“清雅”、“才情”三个方面论述其批评文体的学者化风格。
关键词:金圣叹 ;批评文体 ;学者化
金圣叹出生在一个落败地主家,父亲从小就让他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他自幼便表现出对于文学的敏感和钟爱。但是从他少年时游戏科举的事迹来看,金圣叹对于文学的热爱应该是与名利无关的,而是出于一个学者的本能。作为一个以学者而自居,心中充满学者气息的文人,金圣叹的文学批评中怎能少得了学者的味道。正因如此,金圣叹的批评文体别具一格,处处洋溢着学者化的特征。金圣叹批评文体学者化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严谨”、“清雅”、“才情”这三个方面。
一、学者的严谨
金圣叹在进行文学批评时是十分严谨的,他对于原著的每个细节、每字每句都仔细研读,以期可以给读者最准确的信息传达。如在批注《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对于武松打虎的描写时,金圣叹仔细盘数哨棒出现的次数,在每一次出现时都予以标注并指出这次哨棒出现所起到的作用。不但如此,金圣叹还用极为严谨的艺术眼光来透析哨棒对于全文情节发挥的艺术功效。如金圣叹批:“哨棒十六。半日勤写峭棒。只道仗他打虎,到此忽然开除,令人瞠目禁口,不复敢读下去。哨棒折了,方显出徒手打虎异样神威来,只是读者心胆堕矣。”①金圣叹在这段批语中将一个独特的信息传达给读者:不用哨棒是为显示武松徒手打虎的“神威”。从这些细节中我们都可以看出金圣叹在进行文学批评时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正是其学者化风格的体现。
二、学者的清雅
金圣叹一生几乎都过着贫寒与疾病交加的生活,但生活的残酷并未使得其心中的那份学者净土有过半点污浊,他任然在努力不懈地想要置身于一个清雅宁静的世外桃源。他曾说:“一鸟,一鱼,一花,一草,乃至鸟之一毛,鱼之一鳞,花之一瓣,草之一叶”②会给他带来极大的乐趣。
除此之外,在金圣叹的批评中,我们时常会看到“画”、“如画”这样的字眼。在《水浒传》第九回评中:“旧人传言:昔有画北风图者,盛暑张之,满座都思挟犷;既又有画云汉图者,祁寒对之,挥汗不止。于是千载啧啧,诧为奇事。殊未知此特寒热各作一幅,未为神奇之至也。耐庵此篇独能于一幅之中,寒热间作,写雪便其寒彻骨,写火便其热照面……”③这段评点中,金圣叹认为优秀的小说应该是像绘画一样活灵活现的。又如《水浒传》第九回,写林冲到了草料场:“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来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起块来生在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在这里金圣叹批到:“如画,便画也画不出来。”④再如《水浒传》第十八回:“一丛小船,两只价帮住,上面满满堆着芦苇柴草,刮刮杂杂地烧着,顺丰直冲将来。那百十来只官船,屯塞作一块。”金圣叹批到:“写得如画,便画亦难画。”⑤上述仅仅是金圣叹在评点中用到“画”的几个例子而已,实际上这种例子在金圣叹的批评中俯拾皆是。由此可知,金圣叹应该是一位很喜欢绘画并且善于绘画的雅士。
三、学者的才情
金圣叹以“才子书”来命名其批评文本,并且对于才子之“才”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第五才子书》序一中写到:“才之为言,材也。凌云蔽日之姿,其初本于破核分荚;与破核分荚之时,具有凌云蔽日之势;与凌云蔽日之时,不出破核分荚之势,此所谓”材”之说也。又才之为言,裁也。有全锦在目;无全衣在目;无全衣在目,有全衣在心。见其领,知其袖;见其襟,知其帔也。夫领则非袖,而襟则非帔,然左右相就,前后相合,离然各异,而宛然共成者,此所谓“裁”之说也。”⑥在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金圣叹认为“才”必须是天分和人力兩者合一。而金圣叹自己也是以“才子”自居,尽管后人因为种种原因曾经对其有过各种非议,但是时至今日沉淀下来的共识是:金圣叹作为一代“才子”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才子书”。
总之,金圣叹这样一个伟大而典型的学者,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必然会将自己的学者之气杂揉其中,从而使得其批评文体呈现出学者化的风格。一个学者应有的严谨、清雅以及才情,在金圣叹批评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触手可及。也正是这些典型的学者特征在批评文体中的直白呈现,使得金圣叹批评文体的风格呈现出特有的学者化。
注释:
①③④⑤⑥金圣叹.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0
②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王文茜,女,河南焦作人,东华理工大学2011级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批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