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秀山花灯文化进校园的实践及思考
2013-04-29彭华友
彭华友
【摘要】重庆秀山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逐渐形成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特征的跳灯习俗,孕育出历史悠久的花灯文化。本文阐述了花灯文化进校园实践取得的初步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并籍此提出几点对策,以传承和推广花灯文化。
【关键词】花灯文化 进校园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40-01
一、秀山花灯文化生态环境
重庆秀山花灯的历史起源目前尚无定论,主要有土著说、外来说和土著外来结合说三种看法,但至少可以肯定重庆秀山花灯文化的历史悠久。重庆秀山各族乡民在节日喜庆、修房造屋、婚嫁礼俗等民俗活动中跳灯祈福纳祥,使秀山花灯文化集歌舞表演、乐器吹打和故事说唱于一体,涵盖众多的艺术门类,具有鲜明的表演特色。重庆秀山花灯文化形象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等,具有历史和教化等方面的价值。这些文化事项是武陵地区宝贵智慧结晶,已成为学校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秀山花灯文化进校园实践透视
秀山县部分中小学积极开展了花灯文化进校园实践,挖掘与整合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以学校教育为载体传承与弘扬,逐步彰显民族教育特色,形成良好社会发展态式。
1.聘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部分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时,尝试以花灯文化为背景,抓住其核心内涵,进行科学规划,在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积极渗透与推进。实验中学在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邀请民间艺人陈老师来校传授花灯,讲解花灯的动作分类和历史延革,教授学生《牧童看牛》、《看牛下棋》、《三媳敬寿》等节目。通过请民间艺人到课堂进行教学,有效链接了家庭、社区和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断裂,使之素质教育与乡土教材得到有机结合。
2.开发特色教材。以秀山的民族文化为根基,积极开发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校本教材及教材研究。
3.开拓第二课堂。秀山少数民族自治县作为多民族聚居地,许多学校开拓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第二课堂。秀一中音乐教研组组织教授学生吹《木叶情歌》 ,唱《黄杨扁担》;高级中学舞蹈教师教授学生跳花灯二人转等。
4.开展科学研究。高级中学坚持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形成了“小课题、短周期”的校本课题研究模式。10余所乡镇中学纷纷挖掘与传承花灯文化,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力争使花灯文化真正的走进了校园。
三、秀山花灯文化进校园实践存在的问题
以上事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作用,初步链接了学校、家庭与社区长期暌违的现实,给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但此仅为散点式,闪光点主要集中在少数学校,而多数却举步维艰。
1.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秀山属于贫困民族地区,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总量有限,学校的财政状况捉襟见肘,难腾出足够经费支持花灯文化进校园。 而缺乏稳定的专项经费来源和支持,以致花灯文化进校园实践成效起伏不定,甚至成为一次性活动,个别人的活动;作为花灯文化进校园重要实践载体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举步维艰。
2.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秀山自治县艺术师资队伍总量不足。
3.缺乏传承的长效机制。文化传承机制是指根据文化内在发展理路,结合现代传承理念和传承技术来传承文化的机制。原生状态的教育与文化相伴相随,教育与文化在长期的“联动共生”得以生命持续升华,这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天然内部机制。如果把学校作为花灯文化唯一的传承平台,民族文化传承日趋式微。虽然开展花灯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传承民族文化。但缺乏长效机制,难以形成持续推动力。
四、秀山花灯文化进校园实践反思
近几年,花灯文化进校园实践过程中,“吸引力”不足,收效甚微。这需要我们细细审思,转变思路。
1.拓宽升学通道。某民中校长关于“缺乏升学通道”的担忧,表明了学习者与教育者达成利益基本一致的默契,也给我们予以启示。在当下激烈的高考制度下,适当向少数民族特长生政策性倾斜,适当对民族文化技能技艺高超者,给予一定升学名额鼓励,逐渐培植“民族文化进校园”实践内生动力;在地方高校(武陵地区院校或其他地区民族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尤其是师范专业,降分录取,这不仅拓宽上升通道,而且是“民族文化进校园”专业师资的源头活水。
2.培养本土师资。重视本土教师培养,发挥本土师资深谙少数民族文化的优势和穿梭于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能力,这使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链接成为可能和可为。“提高待遇”、提升民族文化专业教师职业魅力是促其实现的关键所在。此举虽是治标不治本之方,却达致营造舆论之效。
3.多元文化教育。笔者以为,在县内学校推行“多元文化教育”作为“花灯文化进校园”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切实可行的。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设想中,对民族学生而言,这不仅增强他们对于所属文化自觉与自信。守住“根基”,以独特姿态融入主流文化并主动学习,最大限度获得个人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资本。对汉族学生而言,可从中获得文化多样性滋补,“礼失而求诸野”,形塑他们对“他者”尊重,在对“他者”的审思中得以生命成长。对教师而言,应具备多元文化理论素养,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念贯穿教育活动始终。他们须身先士卒,引领城乡各族学生在学校场域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4.开展科学研究。结合武陵地区学校教育“人”的价值诉求、民族文化特点开展“花灯文化进校园”研究,探索和谐发展之道。
总之,秀山自治县“花灯文化进校园”仅是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其实施效果如何,是否能承担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之重任,也非学校教育所独为,而需全社会共担当;文化财富为全人类共享,保护与传承也应是全人类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