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歌词变成“另类语言”
2013-04-29刘晓东
刘晓东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27-01
歌词教学是歌曲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环节,特别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要想学会歌曲,必须先学会歌词,这是学唱歌曲的第一步。但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歌词的学习往往是独立进行,只停留在简单的读读、念念这一层面,不能够对整个歌曲教学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形成了歌词与歌曲各自独立的教学环节。那么,如何才能使歌词教学成为歌曲教学的有效动力呢?我认为,只要能巧妙的运用语言的多样性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一、巧用节奏型语言,让歌词“跳动”起来
不同的歌曲会有不同的节奏,在教学歌词时,如果能根据歌曲节奏的走向来配合学习歌词,那么,整首歌曲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学会了一半,因为节奏对于歌曲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更重要的是,根据节奏学习歌词可以摆脱枯燥的“念生字”的感觉,增加歌词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例如,我在教授小学四年级上册歌曲《牧童》的歌词时,起初,学生们不爱学习歌词,眼睛木呆呆的盯着书本,整个课堂也毫无生气。如果按照这种效果继续进行下去,就算他们学习的时间再长,也不会有任何进展。于是,我就根据歌曲的节奏,配上抑扬顿挫的声调,给他们范读了一遍: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朝霞里 牧童在 吹小 笛— 露珠儿 洒满了青草 地— 我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跟着 朝霞 一块儿 起来,赶着那 小牛儿 上牧 场—
顿时,学生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齐刷刷的盯着我,有一个学生还举手问道:“老师,你读的挺好玩的,能教教我们吗?”就这样,学生们的热情被这种与平时的学习习惯完全不一样的奇怪方式给释放出来了,他们个个争先恐后,高高兴兴的模仿着老师的音调和节奏感朗诵起来。这就为下一步歌曲中的节奏教学打好了基础,在无形中已经教会了学生整首歌曲的节奏,提升了学生对歌曲的认知和把握能力。
二、巧用模仿型语言,让歌词“生动”起来
小学音乐教材里,涉及到动物的歌曲很多,尤其是中、低年级。在教唱这些歌曲时,如果能把简单的歌词形象化,模仿成不同动物的声音,不但能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歌唱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唱四年级歌曲《老鼠和大象》时,就可以按照大象的样子来教学歌词。在声音和语气上都尽量用大象的形象来表达,声音要粗重,语气要缓慢,再配上几个大象低头走路的动作:“一只很大很大的大象,一步一步走过广场。它驮着糖果和鲜花,送往各个地方……”
因为中低年级的学生对动物比较感兴趣,所以,当学生听到这种有趣的歌词时,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都会主动的去学习并力争掌握它,这就为下一步的旋律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在音乐课中学习歌词就如同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生字一样,学生们已经被禁锢在那种呆板生硬的语言模式中而变得毫无生气,一旦采用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讲授方式,他们一定会感到好奇而倍感关注。就如同夏季暴风雨过后,突然有一股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一样,令人顿感清爽。這样,就会在无形之中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