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2013-04-29薛登梅
薛登梅
【摘要】 目的 探讨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对168例PICC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按常规的维护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采用预防处理。结果 观察组在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95%,对照组在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后采用规范化的护理措施及并发症预防护理,加强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不仅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还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 PICC;并发症;预防;处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56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570-02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条放射显影、硅胶材料制成的导管沿静脉送入,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内。PICC导管具有光滑、柔软等特点,大多数接受PICC插管的病人感觉良好,无特殊不适感,插管上肢活动自如。避免了传统中心静脉置管可能发生的气胸、血气胸、空气栓塞等并发症,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可以输注强刺激性药物,因其使用安全、可靠、便捷,可以长期留置、减少患者痛苦等优点而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在长期留置过程中PICC导管引起的常见并发症却不容忽视,对其预防和治疗是一个值得加以重视的问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我院行PICC置管患者168例,男90例,女78例,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共84例,其中男51例,女33例,年龄29-81岁,中位年龄55岁。常规护理加预防护理的观察组:共84例,其中男49例,女35例。年龄26-85岁,中位年龄48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置管材料 采用美国箭牌(ARROW)公司生产的中心静脉导管,型号5Fr,贴膜为3M透明敷贴。置管前后作相关的健康教育,由持有PICC操作证的专业护士进行置管,均采用直接穿刺法。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PICC置管后予加压止血10分钟,24小时内更换贴膜,并观察局部出血情况,以后每周更换贴膜1-2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次输液后,用10ml以上的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10-20ml以脉冲方式进行冲管,再用至少导管及附加装置容量2倍的肝素盐水(10-100u/ml)正压封管。观察组:于置管后2小时,预防性的给予喜辽妥或七叶皂苷钠于穿刺点上沿置管静脉走向均匀抹至肩关节,宽度约8-10cm,涂抹后以保鲜膜包覆再给予温水湿热敷,也可直接冷热各半小时交替敷,但要注意防止冻伤、烫伤。用75%乙醇棉签消毒时应避开穿刺点,以免引起化学性静脉炎[2]。置管后24h内更换敷料,以后每周更换敷料2次,如敷料有浸湿或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严格遵守配制药液的有效时间。置管前血液黏滞度最高,血小板>300*109/L,纤维蛋白原升高1倍以上者,遵医嘱给予预防血栓。置管24h后,抬高患肢以加快上肢静脉血液回流速度。术侧肢体可做握拳和屈腕运动,屈肘运动务必轻微,除可防血栓形成,还可防止肢体肿胀。如果疑似血栓形成,应立即进行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血栓程度后,根据医嘱给予溶栓治疗。当怀疑导管堵塞时,首先检查外部因素和病人体位,排除机械性导管闭塞,如果是血栓形成性导管堵塞,尽快应用尿激酶(5000U/ml)溶栓。如无效,立即拔管,禁止强行静脉内推注溶液冲管。更换导管贴膜时,应先松开敷料四周顺着导管的走向,自下而上揭除贴膜,避免牵拉导管,致导管由体内带出。导管贴膜和导管固定器有松动、卷边、脱落时予及时更换。也可使用弹力绷带或剪成筒状的袜套固定。发现贴膜有浸湿、脱落、污染、穿刺点渗血、渗液及时更换贴膜。出现过敏症状时改用纱布代替透明贴膜,每日更换敷料,直到过敏皮肤恢复。患者主诉对敷料过敏时,可选择抗过敏材质的敷贴。
1.2.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过敏的发生率。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预防护理前后发生PICC常见并发症的比较 见表1。
3 讨 论
静脉炎是静脉的炎症,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细菌性以及血栓性静脉炎,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可见沿静脉血管走向出现的条索状红线及皮肤色素沉着,由于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针、插管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性摩擦刺激而引发血管反应,所以在置管时应提高置管人员静脉穿刺的技巧,抬高患肢,给予喜辽妥涂擦,七叶皂苷钠热敷,也可直接冷热交替敷,先热敷30min再冷敷30min,交替进行,至少四次,每天2-3次,连续3天。导管相关感染是指发现并存在病原微生物的增长,可以是局部的、全身的,或两者兼有。CRBSI的诊断标准是有全身感染症状,无其他明显感染来源,患者外周血培养及对导管半定量和定量培养分离出相同的病原体。导管相关性感染与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患者抵抗力差、知识的缺乏,敷料的松动或潮湿有关。置管后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增加患者抵抗力,及时更换松动或潮湿的敷料。静脉血栓与部分病人长期卧床,活动减少及肿瘤病人血液高凝体质有关,置管前了解患者血管疾病史及血管状态、血管走向、血流状态、内膜光滑程度[1],置管后给予热敷,做握拳活动,加快静脉血液回流。遵医嘱给予预防血栓治疗。导管堵塞与药物沉积、血液返流、冲管不及时或不彻底、封管不正确有关。另外,导管本身的因素、血管因素、药物因素以及导管的使用与管理因素也与导管的堵塞有密切关系。输入高黏度大分子药物后,予及时冲管,冲管不少于20ml,输液后冲封管方法一定要正确,先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再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告知患者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后找护士冲管,以防血液返流凝固造成堵管。PICC采用非缝合的固定,因导管固定不妥、肢体活动过度和外力的牵拉,易出现导管漂移或脱出,所以置管后的固定尤为重要。导管脱出与固定不妥、敷料松动、肢体活动过度和外力的牵拉所致。更换导管贴膜时由下向上揭除,避免牵拉导管,常规使用导管固定器,敷料及导管固定器有松动时,予及时更换,也可使用弹力绷带或剪成筒状的袜套固定。天气炎热、出汗多或渗血、渗液导致敷料潮湿未及时更换时,穿刺点周围皮肤易出现潮红、瘙痒、湿疹样小水泡、过敏性皮炎,甚至导致局部皮肤湿疹样小水泡破裂、感染。部分病人对透明贴膜过敏可出现局部过敏症状。穿刺点周围皮肤过敏由于患者的过敏体质,对敷贴或导管材质过敏,常规采用透气良好、舒适的低敏贴膜,尽量减少胶布的粘贴,夏天出汗较多的患者一周更换贴膜两次,高敏体质的患者使用抗过敏材质的敷贴。
自2011年7月至今我院实施PICC导管置管后并发症的预防以来,常见并发症: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等并发症有明显减少。护士在日常维护的同时加强预防,不仅可以减低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降低非计划性拔管,从而使患者更积极地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孟荣芳,王敏,刘江红,等.探讨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原因及对症护理的临床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2,7(9):237-238.
[2] 王建荣,蔡虻,呼滨.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