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观美国视效业“危机”

2013-04-29姚尧

中国经济信息 2013年8期
关键词:好莱坞危机领域

姚尧

危机也好,繁荣也罢,影视的核心依然是朴实的剧本和演员,而非炫目的视效。

前不久,在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李安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拿下了四项大奖。相信片中“派”与一只由电脑制作的孟加拉虎在茫茫大海上漂流的梦幻画面还在许多观众脑海挥之不去,但眼下,为“少年派”制作视效的“节奏特效”公司(Rhythm &Hues Studios)却面临着倒闭的命运。

近两年来,美国视效制作公司倒闭的声音早已不绝于耳。去年9月,由詹姆斯·卡梅隆和斯坦·维斯顿于1993年创立的国际顶级视效公司“数字领域”宣布破产。与此同时,澳洲Fuel VFX公司及好莱坞视效巨头Matte World Digital公司也宣布倒闭。

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美国电影特效公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美国视效业衰亡的言论也甚嚣尘上。

危机真相

好莱坞大片的票房都以数亿美元计算,怎么视效业却是一片风声鹤唳?

其实自从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美国视效公司的生意就不好做了。从2008年起,就有许多美国本土视效公司纷纷倒闭,云集大概200家视效公司的洛杉矶就有6家相继在近三年内消失,导致1000多人失业。

北京龙象太和电影科技有限公司创作总监李金辉表示,分析一部电影的成本,视效制作往往占据很大比例,除硬件配置外,人力成本就能达到总投入的一半,“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在电影制作阶段,“节奏特效”专门成立了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研发部门,其中有1/3都是业内著名的物理、互联网方面的专家”,耗资不可谓不大。

据美国某视效制作公司的高层介绍,在电影领域,一般行业利润为20%至25%,但视效行业的利润只有5%左右。他解释到,视效制作存在很多主观成分,在制作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反复修改,而最终的酬劳只有合约价。所以每一次修改的成本,都需要由制作方来承担。针对视效巨头们的倒闭,他指出,成本高企,结构庞大,资金流断裂就是罪魁祸首。

为降低成本,好莱坞电影无论是拍摄期还是后期制作都有向海外扩展的趋势。在洛杉矶,像视效业一样受到海外竞争影响而倒闭的还包括道具、灯光、化妆、布景租用等企业(2011年8月,电影视效界最伟大的模型团队之一Kerner Optical集团正式宣布倒闭,该公司曾参与《变形金刚》三部曲等大制作),很多好莱坞大片已经为免税和减少开支选择去更便宜的加拿大与墨西哥拍戏。

如何解读

对于美国视效业“危机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苹果联合实验室主任周一楠认为,“节奏特效”的破产应该当做个案来看,主要可能还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可能和对行业发展的误判以及过于快速的扩张有关。

所谓危机可以更多的被理解为产业的转移。拍电影就是做生意,必然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可以被替代工作岗位向劳动力价格低的地方走就是趋势。而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演员、编剧等绝不会轻易转移到其它地区。视效作为电影生产的一个辅助部门,只要保证核心的概念设计,视觉外观的设计,以及核心的技术研发,其它的部分完全可以转移到人力资源比较丰富,价格比较低的地区进行。因此,从长期趋势上来看,视效加工业向美国以外国家转移就是趋势。

据周一楠介绍,在美国,各个州对娱乐业都有减免税的政策,但在电影业最发达的加州,这项政策规定的免税值只有约1亿美元/年。而这些免税值又不是专门针对视效领域,而是整个电影行业。据最新消息,美国视效协会(VES)正在和加州政府商讨是否可以扩大减税额,并倾向于后期制作和视效领域,但仍无果。

同时,视效行业在美国没有工会组织。美国视效协会(VES)成立时间短,影响力有限。这就无法保障行业的基本薪水,以及一系列的行业规范,导致美国的视效工作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美国视效行业的发展。

影响中国

去年9月,美国“数字领域”公司宣布倒闭后,中国的一家民营影视企业小马奔腾公司和印度一家公司以3020万美元价格联合收购了这家美国知名视效公司“数字领域”,收购以后,小马奔腾将持股75%。这件事在国内视效领域乃至整个影视行业都引起了轰动。

据了解,本次交易涉及“数字领域”最核心的视效业务和加拿大的视效工作室。分析人士称,“数字领域”公司市值不低于一亿美金,小马奔腾以3000多万美金收购该公司,性价比相当之高。小马奔腾把数字领域拥有的全世界最顶尖的技术引进过来,无疑能为中国的电影市场带来活力。

近年来,国际知名的视效公司注意到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好势头,纷纷进入中国。去年,拥有70年历史的好莱坞前期视效公司Full ScaleEffects与上海瑞创影视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2011年6月,曾为《阿凡达》等大片提供过后期制作和技术支持的美国Technicolor(特艺集团)与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合作。

好莱坞视效公司进军中国,“有对中国人力资源便宜的考量,但更多是市场的考虑。毕竟未来十年中国会成长为和美国一样的票房大国,任何大的电影公司都不会视而不见。”周一楠说。“制作视效很需要经验,多多积累经验,可以为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竞争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经验上的储备,因此好莱坞的进入是利大于弊。”他说。

据了解,内地视效业起步较晚,2000年之前的国产影片还很少使用特效镜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日益壮大,才对比较昂贵特效产生了需求。但据水晶石公司特效制作总监张北鹏表示,中国特效公司水平目前只停留在“能把特效镜头做出来”,而非“设计影片环境和背景”。

针对中国视效业的发展,周一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视效制作出的全新体验和全新世界,是观众所渴望的。对于大多数中国电影,视效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施展拳脚。同时,视效是和电影、电视、游戏等方面的发展结合得很紧密的。只有这些领域处于繁荣兴盛状态,才有可能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带动视效行业的发展。

对小型的视效公司还需要政策的扶持,而对于较大的视效公司还是要更多学习国外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生存道路。大的视效公司或许比小型团队生存要更艰难,如同美国现在所经历的“危机”一样,要避免野蛮生长。

最后,要建立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否则容易产生恶性竞争,导致全行业利润下降,优秀人才流失。

猜你喜欢

好莱坞危机领域
领域·对峙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停电“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