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械专业木工机械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2013-04-29吴良奎
吴良奎
摘 要:分析了木工机械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强调要改变课程设计及课程实习的组织形式,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和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如何深入进行木工机械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指出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实验环节,更改设计性实践环节的形式。
关键词:木工机械;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8-146-02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国农林高等院校重要的工科专业之一,为我国的家具制造业、人造板行业及相关的建材行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及人才的支持。随着木材工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分析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木工机械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木工机械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本文以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对木工机械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1 木工机械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1.1 木工机械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所表现的一种典型化、类型化的教学方式[3]。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补充。目前我校木工机械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课程设计:一般是在完成木工机械课程理论教学后进行的一个重要实践性环节,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典型木工机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能按要求对现有木工机床进行改进设计,以培养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及手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课程实习:组织学生对一些家具和人造板生产企业参观,了解各类木工机械设备的性能参数、结构、工作原理、设备使用维护等知识。参观时间大多在课程结束后,为期1~2周,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奠定基础。
(3)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持续时间一般为1学期,要求学生每人一题独立完成,内容包括设计方案、设计计算过程、设计图纸等。毕业设计可以综合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设计计算、机械零部件图绘制、数据处理和文件编辑等方面的能力。
1.2 木工机械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
1.2.1 实践教学设备不足,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目前,我校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还不完善,不能满足木工机械实践教学的要求,使学生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相应的木工机械设备,给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课程实习主要由实习基地承担,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一些稳定的实习场所,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各实习基地分布比较分散,且每个实习点内容单一,缺乏离学校较近的综合性实习场所。这不仅导致实习的成本大大增加,还会使教师和学生疲于奔波,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1.2.2 课程实习流于形式 由于各实习点比较分散,所以木工机械课程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同时进行以减少实习费用,在学期末的时候组织学生到指定工厂参观实习。部分学生到工厂后在车间里瞎逛,实习态度不端正、实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实习效果。经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路途上的奔波有点疲惫,更重要的是专业综合实习时间较短,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加工工艺、原材料、企业生产管理等内容,使学生感觉无从下手。
1.2.3 课程设计形式不合理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校木工机械课程设计一般在木工机械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由于没有用于课程设计的固定场所和专门的时间,所以学生只能在寝室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这样给教师的指导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遇到一些问题无法及时跟教师沟通。另外学校对课程设计的要求是每人一题独立完成,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还会使教师的工作量增加,教师在布置课程设计题目时要耗费很多精力,而且题目质量也不好保证,课程设计的创新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 木工机械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实践教学是提高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4],针对木工机械课程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对该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1 调整课程实习的组织形式 课程实习木工机械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拉近教室与企业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木材工业和木工机械设备的认识。针对在课程实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必须对课程实习的组织形式进行调整。
(1)与课堂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以往的课程实习都是在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集中进行,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把课程实习分成3部分,除了课程结束后的实习外增加了认识实习和和平时的实习。由于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机械基础比较薄弱,对复杂的木工机械设备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学期初组织学生到一些相关企业参观,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及各种木工机械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等,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个感性的认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接触生产实际,如带学生到实验木工厂现场介绍平刨、压刨、圆锯机等的结构原理,学生反映虽然木工厂条件有限,好多设备在木工厂看不到,但这种现场教学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生产直接接触,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本企业的生产和设备情况了如指掌,由他们参与实习指导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进企业参观之前先由指导教师布置任务,明确一些注意事项,在生产线上的参观主要由企业相关人员负责指导。通过这种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与生产实际相关的知识,为后续学习和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鼓励学生与企业员工多交流。在进企业之前,我们多次强调要求学生多跟企业员工接触,尤其是要尽可能多地与车间一线工人交流,虚心向他们请教,这样不仅能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还能切身体会到工人师傅们的艰辛,从而能使其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另外有些企业员工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通过与已经工作的学兄学姐们的交流可以加深对专业的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2.2 整合课程设计组织形式 课程设计主要是利用所学知识对木工机械设备的某一部件进行设计或改进设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由于没有专门的场所和固定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所以对课程设计形式的改变只能是局部的微调。由于课程设计中有理论计算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在理论课结束之前先集中布置设计任务,这样在设计计算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利用课间休息或课后时间集中解答,还鼓励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和教师交流,尽可能地帮助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5]。在课程设计题目选取上,不是机械式地照搬要求,我们采取以组为单位,每一组可以自选或指定一个大题目,以设计机床进给系统为例,可以改变对进料速度的要求和加工对象的性质等就可以分解成很多小题目,这样同组学生之间就能互相交流,既能锻炼独立设计计算的能力又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对木工机械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3.1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学校应该加快建设符合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要求的实验室,使学生在实验室中就能接触到一些生产中常用的木工机械设备,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因为木工机械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课程实习方面要加大投入,增加实习时间,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类型的木材加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及对设备的要求,扩大知识面。
3.2 增加实验教学环节 目前木工机械实践教学体系中没有安排实验环节,主要是由于实验条件不成熟,但是从课程教学要求来看该课程必须安排实验环节,通过实验的锻炼,能够加强学生的综合知识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6]。
3.3 更改设计性实践环节形式 木工机械课程设计性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对于课程设计应该要集中时间在固定的场所进行,方便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毕业设计是对四年专业学习的总测验,由于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所以毕业设计也要与企业紧密结合,要多鼓励学生到企业去,毕业论文要写在生产车间里。
4 结语
木工机械课程实践教学是实现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该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继续深入,实践教学必须要和企业紧密结合,教学模式要更加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新功,吴义强,李贤军,等. 木材加工装备课程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木工机床,2009,4:11-13.
[2]涂道伍. 人造板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2012,8:40-41.
[3]霍银磊. 非机械专业背景学生的包装机械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0,4(2):56-59.
[4]刘勇健,李友群,刘广静,等. 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J]. 高等建筑教育,2008,17(5):124-127.
[5]秦力,魏春明. “混凝土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3,1:152-153.
[6]滑广军,向贤伟,赵德坚,等. 《运输包装》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23(2):106-108.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