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什么是数学课堂真正的“探究活动”

2013-04-29徐美展

新教师 2013年8期
关键词:圆锥体探究活动圆柱体

徐美展

这是一节六年级的数学示范课《圆锥体积的计算》,授课教师将这节课移至学校的实验室进行,并且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一个装着许多水的大容器,一个透明的圆柱体容器和一个透明的圆锥体容器。

这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共经历了四次“探究式实验”。

实验一〓学生做实验,教师要求:“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圆柱体的容器和一个圆锥体的容器,还有一盆水,请大家将水倒入圆锥体的容器里,然后再将圆锥体的水倒入圆柱体的容器里,看看能倒几次?每个小组要做好记录,看看你能明白什么?”几分钟过后,学生得出结论:圆锥体容器的水要倒三次才能将圆柱体容器倒满,说明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

实验二:教师拿起讲台上的一个圆锥体容器,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体容器,如此重复三次,但是圆柱体并没有被倒满。教师因势质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轻声讨论,但讨论无果。教师用两只手分别高高举起圆锥体和圆柱体,将它们的底面相对,然后反复地重叠、轻碰再分开,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底是一样大小的吗?”几分钟后,学生得出结论:只有底一样大小的情况下,圆柱体的体积才是圆锥体的三倍。

实验三:教师再次拿起一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进行装水试验,只是这样反复三次之后,圆柱体内的水还不足一半。教师接着因势利导:“这次又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回答:“是底不一样!”教师拿起两个容器的底做了比对,打消了学生的这个猜测,学生继续开始轻声讨论。教师将圆柱体容器和圆锥体容器并排放在讲台上,然后用手掌沿着两个容器的上沿口,来回不停地做比较状水平移动。学生会意,回答:“如果高不一样,圆柱的体积也不是圆锥体积的三倍。”

实验四:教师很开心地表扬了学生的发现,然后拿出一个圆柱体容器和圆锥体容器,先比照了底和高,得出“等底等高”的结论后,再次进行装水试验,这次圆满成功,学生也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

在接下来的评课过程中,听课教师针对此环节的设计给予了充分的好评。当然,笔者也不否认,在当前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大环境下,本课应该是一节有所突破的课。首先,教师没有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进行体验、观察、总结;其次,教师的演示是清晰明了的,具有明确的示范导向性,便于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在配上了一定诱导性的体态语言后,对学生思考的目的性就更加具有指导性。

褒奖的同时,疑窦也随之丛生: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数学课堂的“探究活动”吗?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自主发现吗?儿童的探究与发现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引导儿童进行探究和发现的价值何在?课堂上教师四个环节的实验设计,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或者说是为了追求什么目标?通过这次的学习,学生除了知道“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外,他们还获得了些什么?或者说他们还学到了些什么?是数学思维,探究策略,发现意识,还是创新能力?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走到今天已经是十二年的历程,十二年来,我们已经逐渐开始就“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而所谓的数学素养,至少包括:能初步懂得数学的价值,会数学地思考,会主动地探究,会与人交流等素养,这些素养的发展,是要靠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来逐渐获得的。

在这节课上,执教教师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他在着力并且试图践行“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儿童在教师引导下的数学活动”这一理念,但却忽略了“这个过程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本课的数学活动至少表现在:第一,面对“装不满”的情景,学生自己发现了什么?提出了哪些问题?第二,面对任务,学生做了些什么样的猜测或假设?又是如何设计并进行行动来探究规律的?第三,面对初步的发现,学生是怎样去辨析和修正的?又获得了哪些新的信息和体验?第四,面对教师的提问或演示,学生想到了些什么?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自己又有了哪些新的启示?等。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很显然,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采用的探究策略是浅层次的。当教师的演示与学生刚获得的初步结论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关键,而是运用了明显的肢体语言将学生可能的惊疑、思考和探究消除在了萌芽阶段。这样一来,就大大削弱了“课堂探究活动”的含金量和价值,也剥夺了学生亲身经历“疑问→欲求→尝试→发现”这样一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与乐趣。

基于这样的思考,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究竟哪些材料最为合适?在这节课上,也许教师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与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这样的猜测和假设交给学生,将自己演示用的一组材料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不同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去探索、发现、猜测和操作不一样的结果,从而去质疑,去进一步地思考和探究,直至归结出结果,这样是否会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究和思考能力。

由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真正要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探究式学习”,就应当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展提供一个空间与机会,让学生能够主动地面对问题情境,并且能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探索,尝试“猜测→实验→推论”的全过程,从而真正去经历主动地假设、积极地探究、努力地尝试、及时地反思以及不断地修正这样一系列的行为过程,在“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中切实提高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河南省镇平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王彬)

猜你喜欢

圆锥体探究活动圆柱体
一种新型夹具设计
简单而精致的BUBA台灯
埃及沙漠赫尔格达红海沿岸沙漠呼吸
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原动力
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在主题式探究实验中构建生物学概念
找出圆柱体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
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