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办高校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信任
2013-04-29王丽
王丽
【摘要】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时会违背学校的规章制度,增加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难度。民办高校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工作的难点,然而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时更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关系到班级的稳定性、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学校办学的持久性。加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信任,能够增加思想工作成效,营造和谐稳定的班集体。本文试图从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出发,探索民办高校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培养方式,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作一些研究。
【关键词】学生管理 相互信任 契约关系
【基金项目】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03-02
认识民辦高校学生的特点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民办高校学生与公办院校学生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他们的学习基础牢固性相对不够,生源背景相对复杂,素质也大都参差不齐,在日常管理中难度较大。班主任对学生管理的难度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心态变化微妙。在传统的教育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纯粹的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二者围绕教育活动开展互动。而民办高校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学校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学生的学费,导致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主导关系发生变化,变成了一种服务性的契约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将自己放在“受教育的顾客”的位置,对学校的教育活动提出个人诉求,这种心态的变化要求教师的教育管理方式也要随之变化。第二,价值取向趋于功利。民办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较为务实,有较强的功利性,在追求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重功利、偏重个人利益的短期行为。第三,自我约束能力不足。民办高校学生普遍物质优越感强、自我意识强,对学校的各种纪律和制度、规定可能有时存在抵触情绪;对管理人员善意的提醒和约束有时存在逆反心理。第四,综合素质不够平衡。民办高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学习基础较好,能很快成为班级中的佼佼者,获得各类奖学金;有的学习弹性较大,表现不稳定。
民办高校班主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民办高校班主任作为与学生直接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体,在班级管理上有着特殊的作用。简要来说,民办高校班主任的性质可以概括为四个角色。第一,知识的传授者。班主任在班级中除了承担教书育人的工作、传授书本知识外,还是学生生活知识的“导师”。他们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观点,因此是学生思想品德甚至是情商教育方面的“宣传者”。这种宣传更多地体现在言传身教上。第二,集体的领导者。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集体的组织者和负责人,引领着整个班集体的发展。第三,心灵的沟通者。学生在集体的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班主任经常性地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障碍,缓解焦虑、自卑、嫉妒、羞怯等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健康积极地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第四,三方的协调者。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直接监管人,协调好学校、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教育学家认为,信任是师生之间的桥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教育的一切互动中都有信任的存在,都有信任在发挥着作用。信任在民办高校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是激励作用。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1]。对班主任具有鞭策作用,能够使其继续保持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增强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促使其优化方式方法,实现教育效能最大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要是能使行将堕落的学生相信,他对他们的一切教育都是真心诚意地为他们好,那么,他的教育差不多就成功了。”
其次是创造功能。信任,用日常用语说就是“放心”,就是相信对方会按照自己的期望或托付“为自己”做事,它有利于营造宽松的环境,形成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激发人的全部能力和潜能。在民办高校,学生对“权威”的敬畏感、信任感缺失,严管之下的高压政策有时会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充分信任,班主任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上自主选择、自主决策,让他们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体验成功、品位失败,主动成长。这有助于学生在班级管理上加强互动,强化民主意识、主人翁意识,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创新能力。在这种氛围下的班级管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极大地释放,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探索新的思路,主动分享观点和心得体会,共同参与到班级事务的方方面面。
最后是教化功能。师生之间的信任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效果,对学生道德教育也同样发生作用。深受学生信赖的班主任,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对学生的品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温暖的师爱、信赖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体验到友爱、诚信和尊重、平等,这些都是道德的组成元素;如果师生之间冷漠、对立、怀疑,则会让学生滋生怨恨、势利、自私等不良情绪。中国基础教育家吕型伟曾说过:如果孩子能对你讲悄悄话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半[2]。在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向班主任敞开心扉,把学习生活上的困惑、心理上的迷惘倾诉出来,有利于班主任加深对学生心灵深处的了解和洞察,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动机,并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构建民办高校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已成为民办高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企业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人性化的信任管理。很多优秀的企业家认为,信任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够激发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提高企业与员工的双向忠诚,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克服单纯的“控制管理”的弊端。这种“信任管理”的理念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同样适用。作为民办高校班主任,要掌握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信任管理”,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成效。但是,班主任和学生间的信任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双方长期共同培养;信任的建立也不能仅靠单方面的努力,需要班主任和学生两个群体在互动中累积产生。民办高校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是开展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坚实基础和首要前提。因此,班主任应该重视与学生间的信任构建,深入研究信任构建的渠道和方式,增强教育效果。
作为班主任自身来说,首先要做好榜样。班主任的榜样示范作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尤为重要。班主任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渊博的知识、负责的态度、守纪的言行等,是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威信、增强信任的重要条件。首先,班主任要做道德之师。一方面,班主任要有职业道德,要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认真负责,在班级管理上尽心尽责,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职业信念。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操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远离,善于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培育学生人格。人格示范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赢得学生尊重和信任的重要因素。其次,班主任要做学问之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深造,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在个人治学上有所建树,树立个人的威信。特别是在班级学生的所学专业方面要有所涉猎,对专业的知识背景、发展方向、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要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指导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第三,班主任要做生活之友。班主任要善于和学生做朋友,热情、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做学生的倾诉对象和心理导师,不搞“一言堂”,不搞“变相审问”,逐步卸下学生的戒备心理,慢慢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深层次的信任感。
同时,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体现公平。
再者,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及学生的时候要做到“艺术管理”,要收放有度。“收”,主要是指严格要求;“放”,着重指相对宽松。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必须要严格要求。实践证明,适当程度下的严格管理能减少学生犯各种错误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小气侯”,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最后,强于沟通也是不可小觑的重点工作方式。谈话交流是班主任开展学生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大部分班主任只会关注那些表现优异的和表现欠缺的学生,对于表现一般的中间群体容易忽略,这是工作中的误区。作为班主任,应尽可能地与每一名学生开展沟通,逐步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关系。在沟通交流中,班主任要真心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实现合理化需求,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加强与学生的观点沟通;要善于运用批评和表扬,注意把握否定评价的“机警度”,多提倡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帮助他们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加强与学生的评价沟通;对一些自卑、敏感、内向的学生,要主动寻找一些共同话题,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关心和体贴,建立起知心朋友式的平等关系,以亲切的“聊”替代居高临下的“谈”,在温和、宽松的氛围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基石。
參考文献:
[1]齐治平,皮格马利翁效应,《领导文萃》2012年14期
[2]吕型伟,教育界活化石,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