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游戏中幼儿主体性与教师指导性的衡量
2013-04-29梁丽娟
梁丽娟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这点在《幼儿园工作指导纲要》和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体现。然而在游戏中孩子们也是需要老师的,他们需要老师成为他们共同游戏的朋友、伙伴,或者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些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老师,如果在这方面顺应了孩子们的需求,整个表演游戏就会变得相当活跃,孩子们会在游戏中大胆地反映出很多很多内容。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指导游戏就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那么教师如何介入幼儿游戏?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就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我的一些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观察是适时介入游戏的前提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延伸。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恰不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之幼儿提高游戏的技巧。在大班的表演游戏《聪明的小青蛙》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多材料,那个白色的一次性盘子明明应该是“小青蛙”这个角色该“拥有”的,因为依照我的理解是青蛙的肚皮就是白色的。可是当孩子们出现异议时,我当时没有制止,结果发现孩子们的想法比我更加贴切,他们觉得那个盘子太小了,不能挂在胸前当“肚皮”而转而改用了脸盆,而那个一次性的盘子被他们涂上了绿色,当作了乌龟的壳和水塘的荷叶。可是他们用了很多办法就是不能将脸盆似的白肚皮固定在身上,大家想了好久,最终在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时,我让他们尝试使用宽胶带或是用橡皮筋绑在身上,孩子们也不是一味的采用我的办法,他们实验来,实验去,发现宽胶带的牢固性更好,最后孩子们一会就将龟壳“装扮”好了。
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才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这样的介入才是适时的、有效的介入。
二、教师介入指导的方法
(一)语言指导
1 发问。发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以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2 提示。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者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进行。
3 鼓励与赞扬。鼓励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
(二)行动指导
1 动作示范。表演游戏由于故事角色丰富多彩,有时需要教师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角色、表现角色特点,这个对小班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尤其重要。由于孩子年龄特点,对表演的认识不够,表演形式也很单一,那么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做些示范。例如提供一个小舞台,在小舞台上向孩子们进行示范性演出,不仅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能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提供幼儿模仿,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幼儿一同表演,让孩子融入表演,反客为主,树立他们表演的自信,这其中教师的表演里就隐含着示范的成分。
2 身体语言。它是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老师应该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对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教师可用手势、摇头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教师的一个小小的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对游戏的进行起着指向性的作用。
3 提供材料。幼儿在活动中可否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频率最高。随着材料可选程度的提高,无所事事频率明显降低,交往频率提高。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上面即是我在幼儿园表演游戏开展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学龄前期的幼儿对于模仿成人活动、扮演故事角色都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使得幼儿园表演幼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把手里的指挥棒交给孩子,无疑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革新。“孩子是游戏的主体”孩子的潜能只有在教师适当放手时才能得以体现,有时孩子们的想法和作为确实可以给老师带来眼前一亮的震撼。有智慧的老师一定会把握这样的时机,让孩子在表演游戏中做主,让他们来当导演、配音、服装师、表演者等,充分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
(作者单位:湖北省直机关第二幼儿园)
(责任编校: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