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资作派还是人性关照

2013-04-29曾华玲

群文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人性情感

摘要:自作品《红豆》问世以来,小说的男主人公齐虹就被当做反革命派、小资作派,当做反面教材来看待。必须承认的是,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文本接受的冲突在所难免。因此,笔者力图摆脱泛政治化的语境及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图,排开作品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转而关注作品本身,通过解读文本来客观分析《红豆》的男主人公齐虹,还原一个真实的小说人物形象。

关键词:齐虹; 人性; 情感

在读者的印象中,江玫对齐虹的拒绝不仅是革命对恋爱的胜利,而且是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群众阶层对精英阶层、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齐虹也因此成了众矢之的,成了彻底的反面人物,被认为完全不值得我们优秀的党的工作者江玫去爱。然而,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承认,读过作品之后,我们对齐虹不但没有“应该有的”深恶痛绝,相反,还对他抱有一种“不该有的”迷恋。所以,一旦抛开那个时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摘下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重新审视文本,我们将得到一个不一样的齐虹,一个有血有肉的,真正意义上的齐虹。

一、个人主义及其精英思想

“他身体修长,穿着灰绸长袍,罩着蓝布长衫,半低着头,眼睛看着自己前面三尺的地方,世界对于他,仿佛不存在。”①齐虹一开始的出场就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隔膜感:眼睛只看得进眼前三尺之地,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虽然父亲是银行家,但他的身上却没有沾染上任何的铜臭味与世俗气。相反,他总是给人一种孤高傲洁的美感:一张清秀的象牙色的脸,轮廓分明,长长的眼睛,有一种迷惘的做梦的神气。这也是江玫眼中的齐虹,一个遗世独立般的人。喜欢贝多芬,谈苏东坡也谈济慈,对莎士比亚的诗句可以信手拈来,这样一个在今天看来拥有十足艺术气质的才子,在二十世纪40年代,那个血泪迸溅、战火纷飞的年代,却成为了萧素口中自私自利,什么也不关心的人。

既然父亲是银行家,他从小接触的人物就是上层社会的名流,受到的教育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熏陶。简言之,齐虹处在那个时代的高干阶层,是精英,是贵族。他当然可以什么也不关心,他当然可以沉浸在科学与音乐的世界里,两耳不闻窗外事。而相比于今天的那些富二代,无论是学识涵养还是艺术修养,齐虹都不知道要比他们强多少倍。

正是因为处在金字塔的塔尖,齐虹接触到的都是精华,学习的都是人类最优秀的成果。长期处于这样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境界,齐虹才会自觉智慧属于自己,群众有的只是愚蠢,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懂得欣赏贝多芬,读过苏轼,背过莎士比亚;在他那富丽堂皇的贵族世界里,不存在温饱问题,不存在向谁索要民主的需求,因为他自己已经是那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了。所以,对于江玫去参加那些“要民主反饥饿”的民主活动,他不屑一顾;对于江玫满街贴标语,到处去游行的举动,在他看来是“跟着群众瞎跑一气”,是“扔开智慧,去找愚蠢”。他奉行的是个人主义,他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自由”,“自由就是什么都由着自己,自己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此地崇尚自由,狂放不羁,加之有背景有才华,齐虹的确要比别人有更多选择的余地。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纲纪去约束他?为什么一定要让他放弃眼前的幸福去投笔从戎?虽然人不能只为自己,但那个年代的人总是借着“为了大多数人”的这一说法,硬生生地要求个体牺牲小我以成就大我的做法,本身不也是一种不自由与不人道么?所以,站在某种角度上讲,为集体而强制牺牲个人也是一种剥削,一种变相的自私。

二、消极倦怠的人性观

如果说齐虹和江玫都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清高”,那么他们唯一的不同在于,齐虹是在看尽人生百态,品尝过人生的大富大贵之后保留下来的那份清高;而江玫的生活像是山岩间平静的小溪流,一年到头潺湲的留着,从来也没有波浪。她生长于小康之家,父亲做过大学教授,虽然父亲后来遭遇不测,但母亲把她保护的很好,她依然白天弹琴,晚上坐在图书馆看书,生活“就像那粉红色的夹竹桃一样与世隔绝”。可以说,她的清高源于生活阅历的单纯,后来则发展成了对“人穷志不穷”(她非常嫌恶那些做官的和有钱的人,母亲病了她也不伸手向齐虹求助)的坚守。对生活她仍然抱有一份美好的憧憬,对人性还是持乐观态度。但是齐虹不一样,生长在父亲是银行家这样的大资产阶级家庭里,他所见过的权钱交易黑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利用、明争暗斗、阿谀谄媚等生活阴暗面,数不胜数。虽然不是在碱水里浸泡过的人,也没有亲身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但齐虹对人性的认识之深刻丝毫不亚于那些有过切肤之痛的过来人。

这就是为什么齐虹总说江玫是傻心眼的小姑娘,根本还不懂生活的原因,也是齐虹之所以选择江玫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江玫是生活在粉色夹竹桃背后的女孩,就像一张没有被污染过的白纸,那么单纯,那么美丽。对人性深度失望的齐虹,在遇到江玫之前,完全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经常弹琴,老在做梦。诚如他自己所说的:“物理和音乐能把我带到一个真正的世界去,科学的、美的世界,不像咱们活着的这个世界,这样空虚,这样紊乱,这样丑恶!”②人与人之间你争我斗的世界是多么的空虚紊乱,多么的丑恶狰狞,對现实世界的逃避将齐虹引向了科学与美的世界,所以“世界对于他,仿佛并不存在”;所以他对纯洁美好的江玫说,我恨人类,只除了你。对于齐虹,江玫是污浊世间仅有的一个圣洁的存在,是一首最美的诗,一支最美的乐曲,是情感与灵魂的寄托,是他人生的至爱。

三、专横跋扈背后的真挚与温存

《红豆》通篇下来,除开萧素联合几个伙伴卖血给江玫捐钱这一情节,其它的感人与温馨全都是齐虹给江玫的了。虽然生活条件的优越使齐虹难逃一些公子哥习气,比如专横跋扈,总是想要怎样,就一定要做到。但他对江玫悉心的呵护与照顾,是足以将功抵过的:得知江玫因为萧素被捕而晕倒,齐虹连忙赶往探视;齐虹随身带着江玫的照片,并乐于与家人谈论她;齐虹冒雨找江玫,“自己一点不觉得淋湿了,他只看见江玫满脸泪痕,连忙拿出手帕给她擦。”赴美前夕,他依然苦苦守候江玫,在她坚定的拒绝后才放弃……细数这些温情的时刻,让人难以释怀。小说《红豆》最终烙印人心的,不是“反剿民,要活命,要请愿”“为死者伸冤,为生者请命”这些喊打喊杀的革命口号,而是齐虹与江玫的这些儿女情长、缠绵悱恻的时刻。

失去江玫的齐虹,又回到了以前那种脸上漠不关心,什么都没看见的神气。

不爱则已,爱则惊人。齐虹就是这样一个至情至性的人。平时冷漠,似乎对什么都不闻不问的人,爱起来是最疯狂的。因为挑剔所以冷漠,而一旦认定,一旦选中,就要紧紧抓住。齐虹的爱,那么专注那么唯美那么完整,以至于让江玫窒息。就像艺术家专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一样,齐虹把他以前对科学对艺术的爱全部倾注到了江玫的身上,江玫就是他最宝贵的艺术品。而他的這种全身心付出,却成了萧素口中“灵魂深处的自私残暴和野蛮”,这不是一棒子打死的专横又是什么?谁才是自私残暴野蛮?留给时间检验去吧!

齐虹所有的内涵与修养都体现在了与江玫诀别的那一刻。虽然平时他曾对江玫说:“我恨不得杀了你!把你装在棺材里带走!”③但是他为江玫做了最后的守候,尽管原本是预备抢她走的,尽管他预备好了车,买好了机票。正如他从来不会勉强自己的情感一样,他也不会勉强别人的情感。他知道,如果强行把江玫带走,那么她会恨他一辈子。齐虹平时爱逞口舌之强,只是因为性情难控,就像最后他把机票撕碎在飘舞的雪花中,就像他临别时语气尖刻地称江玫为“女诗人!女革命家!”。在人生何去何从这种重大问题上,他还是尊重江玫的决定的。当齐虹冰凉的嘴唇落在了江玫的额上,那场景仿佛一个艺术家在向自己最珍爱的一件艺术品告别,那个轻吻凝聚了齐虹内心多少的爱与不舍,多少的惋惜与无奈!

四、结语

齐虹不是一个反革命、反动的符号,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专情非一般人能与之相比,他的眼界、他的修养,更是与他同时代的人难望其项背的。在他的观念里,不仅“上帝死了”,而且人也死了。某种程度上,我们说他更接近于一个后现代主义的人,一个连今天也少有人能企及的神话。只能说,齐虹这个人物的塑造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意外”,是作家宗璞努力想刻画的一个“小资作派”式的人物。然而这种对“反面人物”的刻意描写,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了那个时代对人性的,最真实的关照。

注释:

①宗璞《红豆》,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

②宗璞《红豆》,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③宗璞《红豆》,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第189页

参考文献:

[1]宗璞.红豆[M].广东:花城出版社,2010.

[2]心灵深处的诗音——重论宗璞的小说《红豆》的艺术追求[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

[3]刘雄仕.去留的抉择——关于宗璞的《红豆》与谌容的《人到中年》[J].名作欣赏,2009(27).

(作者简介:曾华玲(1991-),女,广东连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人性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失落的情感
人性的偏见地图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