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国&李瑞麒:把脉中国企业“走出去”
2013-04-29江川
江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步加快。特别是从2001年“走出去”战略被正式写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至“十二五”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已发生很大变化。200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仅27亿美元,到2012年已达772.2亿美元,年均增长39.8%。2012年,我国对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企业进行了投资,投资金额达245.23亿美元,同比增长72.33%,占中国对外投资流量的43.2%,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成为世界最大的5个资本输出国之一,位列第五位。中国对外开放已经从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发展模式转变。
2013年7月10日,在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编写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操作指南》暨“中国企业国际化培训项目”发布会现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谈到,并购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地区为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近年来,中国对欧美的直接投资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领域则主要集中在商务服务、采矿、批发零售、制造业和金融行业,其中商务服务占到四成以上,采矿业则占到18%左右。
据商务部预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到2015年将达1500亿美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7%。然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并不平坦,仍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
市场调研与投资规划
比资金技术更重要
霍建国分析说:“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际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中国企业自身在国际化核心能力上的欠缺,使得很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针对正试图“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霍建国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已持续5年的金融危机尚未结束,世界经济整体处于一个震荡和调整期,低增长、高失业率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虽然美国经济在“量化宽松”的刺激下出现了一些复苏的迹象,但其潜在的矛盾(特别是财政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仍制约着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在欧洲,虽然多国发布的消息显示欧债危机的最危险时刻已经过去,但是欧洲经济仍然不振,基本仍处于负增长的状态,明年很可能仍将持续,这将拖累世界经济。在日本,安倍政府大力推动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目前来看确实取得了某些效果,但这种政策正在受到全世界的质疑。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已宣布美国最迟到明年年中将全部废除“量化宽松”政策。
霍建国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仍十分艱难,但各国间相互联系正日益密切,相互依存正在加深。贸易与投资仍将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虽然大国的国际竞争正在激烈,但由跨国公司推动、以跨国投资为辅的全球化仍是发展的基本趋势。“全球经济形势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影响巨大。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需要各个企业急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总结过去10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霍建国认为,成绩可喜,但道路并不平坦,失败和成功并存,成就和损失同在。“导致这种结果有多重原因,其中包括投资决策失误、市场变化、法律障碍,以及一些国家‘冷战思维带来的政治、经济负面影响。”
霍建国举例说,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在沙特首都利雅得投资的“中国城”,就是因为发展目标确定不到位导致资金困难,难以为继。2012年,中国一大型企业在缅甸北部投资铜矿项目,由于对当地投资环境缺乏了解,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土地补偿等一系列纠纷,对我国国家和企业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而像中兴、华为、三一重工等在美国的投资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境。双汇收购美国最大肉食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公司一案,至今还没有获得美国相关投资安全的批准,有些障碍仍需化解。“在海外的投资主要触及的困难和挑战,与国内大大不同,仅有资金、技术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强劲的市场调研与全面的投资规划,企业是不可能在海外投资中获得成功的。”
他强调,风险意识与管控水平等往往更决定着对外投资后的运营效果。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必须有扎实的国际经营能力,并要善于借助外力。通过专业投资公司和高水平的咨询公司,企业可以获得应对困难的方案和经验。中联重科在德国的并购就是巧妙借助外力的成功案例。
先做好“规定动作”
再发挥“自选动作”
对于如何应对外部困境,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CEO李瑞麒表示:“结合国内外企业走出去的经验,中国企业应该至少掌握走出去的‘规定动作,之后再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选动作。”
针对中国企业近年来“走出去”频频遇到的“政治化”困境,霍建国和李瑞麒都表示,未来几年内,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走出去”将面对更多的“安全”、“政治”因素挑战。
霍建国认为,要解决这一难题,就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对各个案件进行解剖。“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某一个案例是因为单一因素被否决的,基本都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即便有些地方在‘冷战思维下排斥中国投资的,也会以经济、军事、安全为由加以阻止。”
霍建国指出,对于中国经济的崛起,欧美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过去,主要是欧美来华投资,现在反过来了,有些国家或企业就有点难以接受。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投资障碍。当年,欧美来华收购也曾遇到类似的问题。
对此,霍建国认为应从三方面应对:其一,针对那些抱有“冷战”思维、敌视中国投资、对中国投资实施打压的国家或企业,结果很可能是对抗。因此,政府应该加强相应引导,加强合作,而不是走向对抗。其二,针对那些因为前期沟通不足、处理不当的案例,中国企业应从自身找原因,在“走出去”前应把准备工作再做得细些。以三一重工此前在美国的一个投资为例,就是因选址距离一个军事基地太近而遭否决。其三,针对某些企业的经营活动尚不够规范、不够透明的,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符合国际行业规范。
李瑞麒也表示,“政治”因素是很多国家在进行海外投资时都会遇到的问题,并非中国独有的。比如日本企业当年大举在美国投资时也曾遭遇到障碍。通过更充分的前期沟通,更透明、规范的经营活动,再辅以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的投资就会越来越被接受。
“中国和许多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一样,随着国际化的深入而遇到一些新问题。传统的劳动力和资源的成本优势逐渐弱化,对传统的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传统优势的减弱也要求中国企业在一些陌生的领域,比如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与来自全球的领先企业同场竞争。”李瑞麒分析说,“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决定着中国企业能否更好地‘走出去。我们所做的就是把国际国内的先进经验和实用方法教给大家,帮助中国企业真正建立起面对这些挑战的能力,掌握‘规定动作,发挥‘自选动作,从而减少一些不断重复的失误。”
商务部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研究院与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合作,形成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咨询体系,是一次“中西医相结合”的有效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