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国功臣走上分裂党的歧途
2013-04-29张丽红
张丽红
【摘 要】高岗是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高岗被视为西北根据地的代言人,政治地位迅速提升;高岗参与和领导了东北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为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和建设作出了贡献,大力支援抗美援朝,深为毛泽东赏识和器重;高岗调入北京后,权倾一时,但却走上了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歧途。
【关键词】高岗;贡献;歧途
2009年8月,时值高岗诞辰104周年,高岗的半身铜像落成典礼在高岗的诞生地——陕西省横山县武镇乡高家沟村举行。2011年4月,建党90周年之际,《高岗传》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公开出版的第一本高岗传记。高岗,这位中共党史上的争议人物,形象逐渐地清晰。他是如何从开国功臣走上分裂党的歧途呢?
一
高岗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1905年出生,身高体壮,因脸上麻子多又被称为“高麻子”。和多数革命者一样,他年轻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于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学肄业后,在党组织的引荐下,他又进入国共两党合办的西安中山军事学校进行短暂的学习。大革命失败后,陕北特委提出以兵运工作为主,多次派刘志丹、谢子长、高岗等人打入国民党内部去做兵运工作,试图“借水养鱼”,以建立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兵运工作屡战屡败,以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认识到利用军阀搞兵运是很难成功的,必须建立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走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道路。1931年10月始,高岗开始在党独立领导的革命军队里开展革命斗争。1932年6月,高岗离开陕甘游击队到陕西省委工作。1933年又代表省委回到陕甘边指导红二十六军工作。经历数十年的革命斗争,高岗成为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然而,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前,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西北根据地的领导人却因为“肃反”事件几乎全部被捕,生命危在旦夕。所幸中央红军及时赶到,并迅速了解到西北根据地错误“肃反”的严重形势,毛泽东立即下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所逮捕的干部交给中央处理”。没过几天,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人被无罪释放,并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中央红军的到来,不仅救下了高岗的性命,也改变了高岗的政治命运。毋庸讳言,中央红军立足陕北,提升了西北根据地的地位,也提升了原西北根据地领导人的地位。1936年4月,刘志丹牺牲后,曾经与之并肩战斗的高岗开始成为西北根据地的代言人。1937年5月,中共陕甘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不是会议代表的高岗竟然以最高票当选为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执委,说明了他在陕北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信。与此同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认识到,“中国革命有许多山头,有许多部分。一定要认识山头,认识了以后才能照顾,照顾就能够逐步缩小,然后才能够消灭”。①胡乔木曾回忆,“毛主席把高岗看做本地干部的代表,非常器重,常加表扬,”①因此高岗能够快速升迁。1938年4月,高岗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委员会书记。1941年4月,高岗被任命为中央西北局书记。短短几年内,高岗登上了他在黄土地上的权力巅峰,开始逐步进入党的核心领导机构。
中央给了高岗这么大的权力,高岗也没有辜负中央的美意,他在西北还是干出了一些实事,展现了他领导政权建设的能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高岗具体负责边区大生产运动,带领边区人民走出了困境,实现了丰衣足食的目标。林伯渠评价他在“生产建设、保卫边区、文化教育,特别是干部作风之转变方面,无不予以全面的密切注意及督促”。②边区合作英雄刘建章接受采访时也说:“高岗同志把咱老百姓从多灾多难的旧社会里救出来,他把陕北这块贫苦地方建设得多繁荣。”③
1943年11月,参加陕甘宁边区生产展览会的劳动英雄曾向高岗献上六面锦旗,赞誉高岗为“西北星辰”、“西北灯塔”、“西北人民的领袖”、“你给我们创造了丰衣足食的边区”,可见高岗在西北工作的成功。他在西北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但他全盘接收,也表现了他骄傲自大的性格特点。
二
1945年底,高岗奔赴东北工作。当时东北人才济济,聚集了大批高级干部,已是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高岗最初只是北满分局委员、北满军区司令员,跟雄踞一方的西北局书记相比,确实低了点。但是,高岗没有计较这些,而是踏踏实实地和陈云等人一道将北满建设为巩固的根据地。继而,参与和领导了整个东北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为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东北解放战争初期,高岗、陈云、张闻天等曾提出到广大农村发展的战略,曾和别的东北局领导有过争论。据《陈云传》详细记载:1945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派来东北工作的高岗、张闻天等抵达东北局所在地沈阳。他们在沈阳同东北局一些领导人就东北工作方针发生争论。高岗、张闻天的意见是:既然苏联要履行它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条约和协定,把沈阳等大城市交给国民党,现在国民党军队已占了山海关,力量对比上敌强我弱,我们又缺乏群众基础,应当避开大城市,到农村去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另一种意见认为不能放弃大城市,苏联红军理应支持我党我军。双方争得面红耳赤。高岗对张闻天说,咱们到哈尔滨找陈云去。这样,他们爬上一列苏军运煤的火车,席地而坐,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哈尔滨。④陈云支持他们的意见,联名发了一封申明他们主张的电报给东北局并转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肯定了他们的意见,事实也证明他们的意见是正确的。争论本应到此结束,但是以后高岗还经常提起,仍有突出自己正确、贬低别人错误的倾向,他心胸狭小的缺点进一步暴露。1947年,他曾托人要刘少奇对东北解放战争初期战略方针的争论表态,刘少奇提醒他要注意团结,高岗由此对刘少奇产生了隔阂。
北满地区地处东北北部,北至黑龙江,南到西流松花江,东起绥芬河,西接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背靠苏联,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陈云、高岗、张闻天等人组成北满分局后,立即将工作重心放到建立巩固的北满根据地上来。担任北满军区司令员的高岗重新投入军事斗争,指挥剿匪战斗,短短几个月内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946年4月28日,高岗指挥部队进入哈尔滨。1946年6月,高岗升任为东北局四位副书记之一,并兼任秘书长。之后,东北局基本上形成了林彪在前线指挥作战、高岗在后方主持工作的局面。当时,东北局副书记虽然还有彭真、罗荣桓和陈云,而且彭真和罗荣桓还排在高岗之前,但罗荣桓先去苏联治病,回国后基本上随同林彪在前线指挥作战;彭真则于1947年4月调离东北;陈云早在1946年10月就奔赴南满,所以,东北局的五大书记当中,只有高岗坐镇哈尔滨,主持东北局的工作。1948年底,林彪、罗荣桓率领东北野战军入关,高岗担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成为东北局的主要负责人。1949年3月,中央对东北局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任命高岗为东北局书记;不久,高岗又当选为东北人民政府主席。春风得意的高岗喜欢对别人炫耀:当年毛主席派他来东北时曾经对他说,“彭真已经先去了,你创建根据地有经验,你去帮帮他。”
1949年开国前夕,高岗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不过他的工作重心仍在东北。他领导恢复东北经济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他在东北率先开展“三反”运动,毛泽东对此十分满意。据《毛泽东传》(1949-1976)介绍,引燃毛泽东开国反腐风暴的直接导火索就是1951年11月高岗向中共中央做的《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进一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报告》。东北是当时全国各方面工作开展比较早比较好的地区之一,在增产节约运动中竟暴露出这么多的问题,毛泽东深感事情的严重性。由此毛泽东决定必须大张旗鼓地在全国进行“三反”斗争。毛泽东曾在电文中明确指出:“发现贪污问题的严重性和大规模地惩治贪污分子,从东北开始,是由高岗同志亲自动手的”。①有文章指出,假如这个时候,东北局报喜不报忧的话,或者不把问题报告得那么严重的话,也不会引起毛泽东的忧虑,开国反腐也许将是另外一个时间和局面。东北局高麻子成为毛泽东开国反腐的“发动机”。②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东北由战略后方一下子变成了国防前哨,新中国面临着是否出兵参战的重大抉择。胡乔木曾回忆总结说:“有两件事是毛主席很难下决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在艰难决策的“18个日日夜夜”③里,作为战争最前沿的东北地区的党政军最高首长,高岗虽然顾虑战争爆发后东北地区经济建设将要面临的困难和遭受的影响,仍支持出兵朝鲜,支持毛泽东的决定。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高岗成为抗美援朝的“后勤官”,为做好志愿军的战勤保障工作耗费了大量心血。彭德怀在接受朝鲜最高人民会议授予他的一级国旗勋章时不安地说:“这枚勋章授给我不合适,第一应该授给高麻子(高岗)”④,高度评价了高岗在抗美援朝中所做的突出贡献。
如果说高岗在西北的快速升迁有“照顾”山头的意味,平心而论,他在东北的地位却是踏踏实实地“干”出来的。他的能干尤其是他在“三反”运动和抗美援朝中表现出的政治觉悟和大局观念,深为毛泽东赏识和器重,所以将他调入北京,委以重任。
三
相比西北、东北,高岗在北京呆的时间太短,但却是他生命旅途重地。在北京,他经历了悲喜两重天,也终结了他的政治生命和自然生命。
1952年12月,高岗结束了在东北的工作,到北京就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直属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与政务院平行,高岗比上调中央的其他大区负责人邓小平、饶漱石、邓子恢、习仲勋等人的职务都要显赫,风头无二,一时有“五马进京,一马当先”之说。毛泽东对高岗在国家计委的工作是满意的。1953年5月,又把原属政务院管辖的八个部(重工业部、一机部、二机部、燃料工业部、建筑工程部、地质部、轻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划给计委管,计委一时有“经济内阁”之称,高岗进一步受到信任和重用,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此时,毛泽东经常在中央会议上说“高岗同志的意见可以考虑”,毛泽东对高岗的信任在党内高层是人所共知的,高岗有些飘飘然了。
高岗受到重用的同时,刘少奇和毛泽东却在工作上出现了分歧。刘少奇在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和毛泽东思路有些不同,而高岗却和毛泽东思路一致,并围绕着富农问题、工会问题以及互助合作等问题和刘少奇发生了分歧和争论,争论过程中毛泽东基本上赞成高岗的意见,这些都使高岗产生了错觉,以为毛泽东要否定刘少奇。春风得意的高岗四处活动,贬低刘少奇,企图在党内取代刘少奇的地位。
在1953年6月至8月召开的财经会议上,高岗“指桑骂槐”,借批评在新税制中犯了错误的薄一波之名,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刘少奇。高岗直筒子脾气,心里放不住话,除会上影射外,会下也议论,还私下同其他领导人搞谈判、搞交易,引起了党内高层矛盾。同年9月、10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饶漱石针对安子文和中组部的个别错误发难,牵涉到刘少奇。经过财经会议、组织会议和陈云、邓小平等人汇报的高岗的不正常活动,毛泽东下定决心解决高饶问题。1953年12月24日,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不点名地批评了高岗。高岗在1954年初的七届四中全会上做了检讨。七届四中全会结束后,中央书记处决定分别召开高岗问题座谈会和饶漱石问题座谈会,揭发批判高岗、饶漱石的严重问题。不堪压力的高岗于2月17日自杀未遂。
高岗虽然自杀未遂,却对其最后的人生历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自杀未遂事件发生之前,七届四中全会并没有公开点高岗的名字,毛泽东还提出对高岗坚持正面批评的方针,毛泽东原本“还想挽救他们。毛泽东让一位中央负责同志找高岗谈话,想让他回陕北负责一个地区的工作。”①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彻底放弃了挽救高岗的想法,认为高岗的问题已经不是党内错误,高岗已经走上了“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的“叛党叛国”的罪恶道路。
8月17日,性格刚烈的高岗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高岗的死,使毛泽东原来想通过斗争,达到增强全党团结的目的落空了,也令中国共产党处于比较尬尴的境地,造成了严重的国际影响,用毛泽东的话说,“党内斗争死了人,总是不好的。”在1955年召开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毛泽东正式使用了“高饶反党联盟”的提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局的变幻,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变化。1980年,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邓小平多次谈到高饶问题。他首先回顾:“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三年底提出中央分一线、二线之后,高岗活动得非常积极。他首先得到林彪的支持,才敢于放手这么搞。那时东北是他自己,中南是林彪,华东是饶漱石。对西南,他用拉拢的办法,正式和我谈判,说刘少奇同志不成熟,要争取我和他一起拱倒刘少奇同志。”继而总结:“高岗想把少奇同志推倒,采取搞交易、搞阴谋诡计的办法,是很不正常的,所以反对高岗的斗争还要肯定”,“总之,高饶问题不揭露、不处理是不行的。现在看,处理得也是正确的。但是,高岗究竟拿出了一条什么路线?我看,确实没有什么路线。”②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高岗、饶漱石事件不再称“高饶反党联盟”,而是称之为“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
参考文献:
1、戴茂林、赵晓光:《高岗传》,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