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中秋博饼民俗文化宣传的思考

2013-04-29黄念旭

群文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厦门民俗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因为有了中秋博饼民俗活动,农历八月美丽的鹭岛显得更加热闹非凡,到处充满欢声笑语。2008年6月,厦门中秋博饼民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标志着厦门中秋博饼民俗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中秋博饼民俗恢复活动后经过近十多年来的流传,特别是2005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其流行和火爆程度是愈演愈烈,在厦门及周边地区,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到了农历八月,家家户户、社会团体都围桌博饼,骰子声、欢笑声随处可见,比春节过年还要热闹,参与人数之多、活动时间之长,是其它民俗活动不可比的。但是,一些参与者只是认为中秋博饼有意思,好玩,对中秋博饼民俗文化的了解不多,知道它的内涵和知识的恐怕就更少,有的甚至对中秋博饼的一些游戏规则还搞不清楚。中秋博饼民俗既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保护和传承的是中秋博饼民俗的历史文化,要让大家真正明白和了解中秋博饼民俗文化的内涵,就必须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一、中秋博饼民俗因为有文化内涵才会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中秋博饼在厦门流传有三百年历史,关于它的起源,社会上和学术界有多种说法,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中秋博饼民俗能经历百年流传至今,而且越来越火爆,就证明了它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魅力。强调中秋博饼民俗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性,这在申报非遗名录项目时我深有体会。记得2006年底,我向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领导汇报厦门中秋博饼申报工作,上级就明确指示,要加强中秋博饼项目文化内涵内容的阐述。原来材料上叙述的一个大碗加上六个骰子说明不了问题,申报材料必须将博饼民俗与民众的密切关系、它的历史源流、文化价值、意义及包含的精神内涵作深入阐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田青教授也对厦门市中秋博饼的申报工作进行指导。他说,外地人不了解厦门中秋博饼是怎么一回事,多多少少会把这个带有奖品的游戏与赌博联系起来,“可这次来廈门,经过深入了解,亲身体验,我发现博饼就性质而言与赌博完全不同。”赌博就时间上来说是无法控制的,它的社会危害性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博饼只是在每年农历八月才有,它没有社会危害,相反却给大家带来欢乐和期待。他表示,中秋博饼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以及尊重秩序、尊重规则的理念。这种观念和理念是相当可贵的。同时作为一种健康积极的游戏,它还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说,中秋博饼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2007年底,拿着新修改的申报文本,我和鼓浪屿管委会市场处负责同志一起到省文化厅再次汇报。根据省厅意见,回厦门后我们立即到市政府印刷厂拿出即将付印的文本再次修改,特别是对中秋博饼的源流、意义等进行详细的阐释,加强文化内涵方面的表述。在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修改后的文本在历史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补充阐述,最后顺利通过了上级的论证与审批。

二、中秋博饼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公平、和谐与欢乐

关于中秋博饼的起源和由来有几种说法,这个问题在当时申报非遗项目的时候一直困扰着我们,几种说法都有自己的理由和传说。曾经有新闻媒体采访我,要我介绍中秋博饼的由来,我说这个问题专家学者更有发言权,中秋博饼民俗从清初就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至今(“文革”期间被停止),它是在八月中秋月圆期间特有的民俗,而中秋佳节是中国人重要的节庆之一。中秋的月亮寓有团圆美好之意,花好月圆之时、亲朋好友相聚,月饼奖品可取,这是美好的享受,所以中秋博饼自然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利用中秋佳节进行中秋博饼活动,让家人和亲朋好友团聚一起,增进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与感情,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博饼的乐趣在于参与者不分男女老少,身份高低,大家机会均等、公平公正。博饼的乐趣还在于它是亲朋好友的团聚,一会月饼将人情、友情、亲情等连接在一起,对长辈的敬重、对亲人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博饼中得以体现。中秋博饼还可以尝试自己的手气、运气,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敢搏会赢的精神,整个过程让人充满了欢乐和期待,参与的过程也是享受的过程。近年来,海峡两岸人民的交流越来越多,中秋节也成了一个两岸同胞文化交流的平台。伴随着叮当作响的骰子声的同时,惊叹声、感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大家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拘无束,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参与公平竞争的博饼,其乐融融,洋溢着一种轻松欢快的过节气氛。它带来的公平、和谐与欢乐,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也就是中秋博饼会深受人们欢迎的原因和魅力所在。

三、中秋博饼民俗文化要在传统健康的轨道上传承下去

早期,厦门中秋博状元饼多在家人亲友之间举行,博得“状元”者来年中秋节要赠送一会给大家博。博饼时一般由家庭长辈主持,每年买一、二会饼,全家围成一圈博之。此岁时习俗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为盛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秋博饼”习俗得以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如今,博饼不但家庭有,同学、朋友、同事之间也相聚博饼,单位团体也组织大家博饼,来厦的中外游客也参与其中,博饼成为中秋期间一个不可缺少的社会娱乐活动。由于游戏规则公平合理,自始至终都充满偶然与机会,所以它更加吸引参与者。现在,有的以实物用品代替月饼,但不论奖品大小,大家更看重的是围在一起游戏的乐趣,共享团聚欢乐的时光。但是近些年来,博饼活动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团体已经异化。原先岁时传统健康的娱乐活动,被一些人炒作成社会博弈行为,奖品也越变越大,甚至博车奖房,传统民俗逐渐变味走样。尽管这是少数,但也决不能支持提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我们要保护传承的是中秋博饼民俗的历史文化,是保护传承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公平、和谐与欢乐的民俗,而决不能让少数人借机败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声。健康文明的民俗需要大家一起呵护,我们要以富有特色的地方民俗活动来提高厦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中外游客来厦旅游,让市民和游客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受公平、和谐与快乐,就要在正面的文化传统宣传上加大力度。这方面,厦门博饼民俗园在弘扬中秋博饼历史文化传统上就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包括建立博饼文化馆,展示文人墨迹、自然景观,雕塑造型、组织配套活动等。我们认为,不论是政府或者企业,都应该积极引导社会群众,将中秋博饼民俗恢复到原生态的轨道。

对于中秋博饼民俗的历史文化,很多专家学者有自己的见解。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我在这里谈一点加强中秋博饼民俗文化的思考,是想与各位领导专家共同研讨如何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妥之处请多指正。

(作者简介:黄念旭,厦门市文化馆副馆长、市非遗中心负责人。)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厦门民俗
冬季民俗节
厦门正新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偶”遇厦门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