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现状及途径探讨
2013-04-29陈正娟
陈正娟
摘要:笔者认为,在进入国民经济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现状及途径的探讨,有利于农村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有利于文化产品、服务、活动的创新,有利于缩短城乡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等,使农村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建设
一、认清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文化不断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农村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的作用,是农村文化责无旁贷的一项任务。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指导下,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这种文化观念的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显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笔者十七个年头从事文化工作的经验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突破传统家族文化的局限,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的社会,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促进家族式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在当今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就成为农业生产大发展的阻碍。因为它过分注重自身经济利益,而对群体利益漠不关心,甚至会以牺牲社会群体利益的方式来实现家庭个体利益。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不合理现象在中国农村中依然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农民之间的交流,影响了农村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因此,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转变中国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用现代社会的理性文化思维来打破传统家族文化观念和因循守旧思想,才能让农民走出家庭空间,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与改革开放的现代农业生产接轨,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去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长期以来,农村由于受传统落后的封建文化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在生活富裕之后,小富及安的思想在农村普遍抬头,在经济上表现出不思进取,在日常生活中封建迷信赌博现象沉渣泛起。归根到底,这些满足现状、固步自封的思想,都是没有政治远见等问题作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先进文化作指导,充分发挥文化工作寓教于乐作用,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建立新的生活方式,除陈去旧,革除弊端,消除愚昧思想,增强农民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早日实现农业现化化的宏伟目标。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自身素质十分重要。当前我国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不仅教育水平比较低,而且对教育科学的地位缺乏认识,老、少、边、贫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象比较严重,错误地认为,只要风调雨顺就会有好收成,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运用,多受文化条件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不相适应。目前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的年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农业生产步入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的新阶段,若中国农民的知识水平、科技知识不及时改变现状与提高,势必会影响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所以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措施之一,也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培养现代化新型农民的客观要求。四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乡村社会文明进步,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通过改革开放,全国各地的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农业比重下降和农民数量减少,但城乡差别虽然缩小,依然存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不少地方在住房,交通等硬件设施上进行了小城镇化改造,但是由于文化的发展落后于城市,所以人的现代化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农民的本质内涵、文明程度、素质、修养和能力等方面急待需要先进文化去引导,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变传统思维为现代化的人文思维和文化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成一个名符其实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困难
农村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已被普遍认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我们国家幅源辽阔,长期受封建思想统治,经济底子薄,改革发展时间短,加之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农村文化的发展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是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几千年来,中国农村一直以种植业、手工业为主,农民中现存的文化样式是农业文明的成果,人们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都受农业文化的影响,虽经改革,但还留有很多保守实用、缺乏创新激情的痕迹,始终习惯于以家庭、宗族为社会活动的基本单元,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的开拓创新、共同致富的精神格格不入,盲目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盛行、赌博等低俗文化泛滥。第二,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推动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型,并与世界经济接轨,便产生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产生的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在接受外来文化、传承地方文化等方面逐渐拉开档次。由于经济发达程度的影响,在许多文化理解与交流上,城市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村人不明白城市人。一度时期,城市文化作为强势文化,以一种外源性的文化形态,进入农民生活,使农民既惊喜又彷徨,有的地方盲目地模仿城市文化,却丢弃了自身的文化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第三,农村文化知识水平低下,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目前,特别在偏僻地区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设施不健全,农民尤以成年人教育水平低,接受文化、科学教育的机会少,稍有点文化和专长的人纷纷外出打工,农村中的“知识分子”留不住,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多,但又不愿意下乡。据有关资料反映,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2%,小学及以下的占9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在中西部地区,教育的高消费使农民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望而却步,许多人家让孩子念完小学、初中就止步,能够上高中就不错了,知识的缺乏加深了思想的贫瘠、文化的落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农民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科盲、法盲、文盲鲜有改變,文化科学知识式依旧落后,许多农村孩子上了大学,以此为跳板为官为仕,毕业后大都去城市工作,很少有回到农村的,这成了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第四,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差异与滞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又快又好,农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状态得到相应提高。农村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无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农村文化的落后无形中又加剧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三、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工作,早在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经过几年的努力,农村文化工作有所改观。但是对照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笔者认为,今后农村文化建设,只有从法制、人才、资金、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加强,才能使农村文化跟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一)加强农村文化法制建设,确保文化位置、事业发展有法可依。勿庸讳言,对农村文化工作,在不少地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较严重,计划、规划变成“鬼话”等等,究其根源,是农村文化建设没有纳入法治化轨道,还是拍脑袋决策的多。只有不断改变这种状况,才能确保文化建设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当逐步把党的有关农村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制化、规范化,使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文化工作者为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有规范可言,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权益。
(二)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确保人员编制,人才培养有序实施。农村文化队伍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专业的文化干部和文化专业技术人员;二是业余的文化爱好者。据笔者2011年的一个调查,有个县级市的乡镇文化干部40%没有编制。还有一个县,一个乡镇有文化工作人员七八个,另一個乡镇却让一个已到龄退休的文化干部“顶着干”,人员余缺无法流动。这些情况,势必会影响农村文化工作的发展,这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极不相应。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空前高涨。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迫切要求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增强专职文化工作者力量,制定好专业与业余文化工作者培训计划,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农村文化投入机制,确保基本设施、活动经费有章可循。硬件设施和活动经费是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条件。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从指导思想上各级政府、财政和文化主管部门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建立明确的财政负担机制,要把文化基础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把公共财政资源向农村文化建设倾斜,在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的原则指导下,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与此同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工程,建成一批有时代特点、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等,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农村文化工作大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全体农村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振作精神,正视困难,迎接挑战,担当实干,一个新的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高潮,必将会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泾河镇文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