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差生”到“弱势群体”

2013-04-29唐善梅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全纳差生概念

唐善梅

一概念的历史演变

“差生”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高频词,在教育学研究的著作中,在教育学家们的论述中以及在教师和学生们的言语中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词语了。在词典的定义中,“差生”的定义为不能按规定完成学校作业或学习成绩低于一般水平的学生(《教育大辞典》)。还有的词典定义为后进生或者学业不良的学生。人们用这个词的时候基本上是贬义的,带着强烈的价值判断和评价色彩,指代那些前途无望的青少年。这种标签化的称谓带来了教育上的不良影响,促使学生把不良行为合理化,剥奪了这些学生一些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一般来说,人们会把差生归纳为由学生个人因素造成的,是教不好的,教师可以因此推卸责任。

国外学者对“差生”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英国心理学家施奈尔(F.J.Schonell)从智力角度探寻差生的概念,日本心理学家羽生义正把“差生”称作“学习不良者”,苏霍姆林斯基则把“差生”称作“后进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等等。国内教育界逐渐意识到“差生”的标签伤害到受教育者的尊严,于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又有了“后进生”、“困难生”这些概念。“后进生”指学习或品德、行为按正常要求暂时落后的学生,即“后来进步”之意。“学困生”狭义的概念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能力潜能的期望水平,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学生(卫娟娟,2007)。学习和品德都未达标的称为“双困生”。这样的称谓不仅仅是多了一些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分析,带了一些人性化的色彩,这种概念的变化体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把学生学习成绩落后、行为有问题直接定性为差生,只是说明这些学生在这些方面有困难。有困难的意思就是需要别人的帮助。教育理念已经从简单的对人进行优劣区分到对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帮助。

后来“弱势群体”这个概念又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这是来自社会学的概念,国外研究得比较早。在欧美国家有关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文献中,主要是从丧失劳动能力和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两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界定,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福利制度中他们属于“依赖人群”。弱势群体(vulnerablegroups)主要指那些在社会生活中比较脆弱和易受伤害的群体。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丧失或没有劳动能力,普遍缺乏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经济收入(王海东,2009)。因此,他们理应获得社会和国家的帮助、保护和服务。我国政府第一次正式使用“弱势群体”一词,是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当时考虑的主要是农民工、城市下岗职工等低收入群体,表现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中把弱势群体界定为: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这是从广义上来看的定义。从狭义上来看,学者们也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对弱势群体进行各自的界定。有的从个人贫困角度(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有的从资源分配角度(李学林,《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弱势群体》),有的从社会地位角度(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有的从能力角度(邓伟志、苏红,《关于弱势群体问题》),还有一些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弱势群体进行定义。总的来说涉及到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处于劣势等方面。

弱势群体这个概念从它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到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及学者们的研究,再到高校弱势群体这个概念产生,反应了高等教育理念的一种进步态势,更加关注教育的公平公正,更加以人为本。罗尔斯认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处于较不利地位的人们。有位专家说:你不一定在弱势群体之外。关心弱势群体就是对我们自身的关怀。

二概念背后的理念和意义

从“差生”到“弱势群体”,概念演变的背后伴随着教育的实践和教育理念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西方国家对残疾人教育的探索和“全纳教育理念”的形成。美国政府早在1965年就颁布“提前开端”计划。该计划就是以联邦政府及州政府为主投入资金,由受过培训的教师对家庭环境不佳的儿童提供负责的学前教育。开端计划10%的费用用于为残疾儿童提供特殊培养。根据李霞(《美国全纳教育之研究》)、佟月华(《美国全纳教育的发展进程》)等学者的研究,美国全纳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即回归主流运动时期、以普通教育为首时期、全纳教育时期。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世界特殊教育需要大会”,会上明确提出了全纳教育这一理念,该理念的核心是:教育是一项人权,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教育体制不应该排斥、歧视任何人。可以说,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是教育公平。全纳教育是基于这样一种价值观,即悦纳由于性别、民族、种族、语言、社会背景、教育成就水平以及残疾所产生的多样性。

据1996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调查,有78%的高校为1995年秋季入学的新生提供至少一门关于读、写、算方面的补习课程,几乎所有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高校和两年制公立高校都为在校学生提供相关的补习课程。有29%的大学新生需要补习至少一门有关读、写、算方面的课程,特别是数学方面的课程。

哈佛大学崔凤鸣博士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哈佛大学在为残疾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上有着更为人性化的理念。例如为聋人学生设计专门的宿舍设施,门铃和电话铃都是发光的,而不是发声的。盲人学生有专门的辅导人员协助其记课堂笔记,通过盲文设备交流。很多盲人学生从小就接受了定向训练,可以独立越过障碍物行走。这样的做法带给我们的是理念上的震撼,为人类文明进步程度感到震撼。这里适用的已经不再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而显示出了人类作为类群体存在精神上的高贵,那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帮助。

我们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在这方面离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国家放开了对入学学生生理条件的限制,残疾学生也有机会进入大学。虽然这个比例还不算高,在各个高校都没有成为显性问题,但全纳教育的这样一种理念高校不能缺失,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应将全纳教育的理念应用到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上。高等教育绝对不能过于世俗和功利,培养目标只锁定在那些能成为杰出校友或者对学校有实质回馈的学生身上。高等教育一定要有脱俗的一面,象牙塔不仅仅是追求学术和真理的地方,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家园。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

三努力和改进的方向

1理念上引领社会潮流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我国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整体国民素质不高,因此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较西方發达国家远远落后。作为高校,应该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灯塔,高校中绝不能出现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冷漠、打击等现象。不能以完全世俗功利的目的看待这些学生。认为这些学生不能成为佼佼者,不能为母校赢得荣誉,更不会带来什么物质回报就放弃对这些学生的关心和培养。高校承担着引领社会文明的使命,追求公平公正首先应从高校开始,对弱势群体关注首先从高校开始。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2学理上提出建设意见

高校的学者们有义务对弱势群体进行研究,了解其生存状况、实际需求、存在困难。因为对高校弱势群体的救助不是高校能独自完成的,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各方面力量的联合。很多学者对西方国家全纳教育的研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研究对我国开展相关工作就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学者们有义务呼吁,无论从立法角度还是从政策制定角度,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敦促政府及相关部门逐步地采纳这些建议,推动我国教育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3行动上践行公平教育

作为高校的教师,不仅仅要把大学生弱势群体当做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更应该把他们当做实实在在的教育帮扶对象。秉承公平教育的理念,不歧视任何存在弱势的学生,以教师的大爱温暖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在某些方面存在弱势的学生,更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弱势群体需要社会支持,不仅仅包括客观可见的支持,还包括主观体验的支持,这类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这种支持正是需要我们教师给予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加有义务在教育实践中践行公平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卫娟娟.“差生”称谓与教育公平[J].教育科学研究,2007(8).

[2]余晓玲.美国针对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保护措施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5(5).

[3]王海东.我国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9.

[4]邹茜.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学校个案工作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

[5]姜文静.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6]杜军.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分析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7.

[7]李铮.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

[8]张影.加拿大全纳教育探析———以新不伦瑞克省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全纳差生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特拉维夫首个全纳学校
幾樣概念店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基于全纳思想的高校女教师发展实践路径
差生妈妈的六年艰辛育儿经
让“差生”变好其实很简单
让“差生”在你眼里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