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作用

2013-04-29谢仁生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

谢仁生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性质与特点

在野蛮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个体与群体(氏族、部落)高度一致,人们彼此之间几乎很少有利益的冲突,这也决定了人们之间思想上的高度齐一。人们之间的关系极为简单,成形的规则几乎没有,人们都是遵照习俗和习惯来生产、生活和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但当生产力有了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氏族内部开始出现阶级分化的时候,人们之间的利益出现差别和矛盾时,以往那种思想高度一致的现象再也难以为继,社会意识也开始分化、对立。物质利益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必然要在思想上占据有利地位。“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1]统治阶级为了实现不仅在物质生产资料上占统治地位,而且精神领域占统治地位,那么它就必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阶级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可缺少的非暴力手段,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

现阶段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执行的是2005年调整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即“05方案”。此方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组成的课程体系。这次调整之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最大特点是“不仅继续关注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同时更加重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育,并促进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

在本质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由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党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同样也必然要成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凡所涉及和覆盖的思想和持有的立场是有严格规定,违反这些规定则不仅不能起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教育课程,政治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

在培养目标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政治思想上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远大理想、自立自强、勇于探索、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和观察世界、人生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品德摆在首要位置。

二考试的性质与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以开考的形式来选拔人才的国家,自从它诞生之后,考试就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延至今日,考试的影响力不但没有衰退,反而愈来愈大,它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今天中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已经难以离开考试,学校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等方面都离不开考试。考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督促学生学习,考试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但是压力亦可化为动力。如果缺少考试,也就缺少压力,学生的学习动力难以维持。学生通过考试去认识和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学习方法,找出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第二,检测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对于学校而言,考试是学校教学水平评估的主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量,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通过考试,检查和督促教、学、管,从而更好地推动教学的开展及教学改革的进行;第三,考试还可以作为反馈信息的手段,通过考试,学校的教学管理层可以发现教学管理上的不足,从而及时调整、修正、完善教学管理模式,方案和措施。通过考试,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对教育方法、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和完善。

但是,考试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其本身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尽管它的角色在当今的高等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其消极一面也是愈来愈严重。例如,饱受争议的高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考试的弊端日益在高考中体现出来,学校只注重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结果,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偏科现象非常普遍,身体健康也因此受到损害。许多考试本身对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和个性造成不良的影响。学校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其教学与学习都围绕考试的指挥棒展开,应试教育的顽疾也就因此形成。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高分低能,比如在我国英语每年的四六级考试,虽然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影响,检查学生对英语的掌握情况,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考试导致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现象。许多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掌握的只是“哑巴英语”。

尽管考试饱受批评,但是在缺少更好、更优的选拔手段的情况下,考试仍然是一种区分优劣最好的方式。尽管考试有很大消极作用,但是取消考试也是违反教育科学,当今考试所伴生出来的种种弊端,其根本原因不在于考试本身,而在于人们对考试的态度。消除考试的弊端,不是靠取消考试,而是要去除附加于考试上的各种功利,并且不断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评价体系的创新

总观我国国内的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考试仍然是一种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方式。之所以如此,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从目前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况来看,它们担负了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近现代史历史知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的任务。这些课程中的知识性部分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中国社会道路建设规律等,对这些知识性的考察显然难以离开考试,因此,考试仍然是检查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具有知识性,同时还具有价值性。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即不仅仅传播“真”,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善”和“美”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功能的表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真”,仅仅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近现代史其中一些知识,而没有将这些知识背后的价值理念进行内化;如果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规范来指导人生,不知道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来改造主观世界,如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近现代史知识或思想道德规范等熟记于心,却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深厚的人文关怀,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者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那种舍生取义、为绝大多数人某福利、为人类自由解放,追求美好社会的崇高精神,那么这些知识也只是冷冰冰,毫无人文气息和生命力知识,与其他知识如自然科学知识毫无二致,学生最终只得到了“真”,而不懂得“善”和“美”。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能只追求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要注重考查学生能否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及其方法论等自觉地付诸于自己人生实践之中,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知”与“行”相脱节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个法律知识丰富的人,未必不做出违背法律的行为,一个思想政治理论大道理讲得条条是道的人,却有可能是一个思想品德低劣的人。

在本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它不能只看学生的“知”,还要重在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行”,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行为结合起来,用知识指导人生行动。但是我国高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察通常是用考试这种手段来衡量,传统的笔试考试只能考察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真理性部分掌握的情况,而不能考察学生拥有“善”和“美”的情况,不能反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内在的思想品德素质。考试的分数实际上难以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状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能只注重传授“知识”,而要注重“知行合一”,不仅传授真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智于、勇于追求“善”和“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笔试,而应该考虑思想政治理论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学校对于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好坏优劣的评价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成绩,而应该是多方位的。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