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云影共徘徊
2013-04-29朱冲见阮小艳
朱冲见 阮小艳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课《船长》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在课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起着重要的衬托作用。
案例一:
师:诺曼底号遇上了一场可怕的灾难。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写了这场灾难呢?
生:(齐)第二自然段。
(薄雾笼罩着大海。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那是正在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它直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来。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师:请同学们迅速地读一读,你觉得从哪里可以感受到这场灾难的可怕?
生:(小声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谁来说一说?
生:我找到的是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那是正在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它直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来,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舱……
师:能停一下吗?那个字读“剖”(pōu),剖开了,再读一遍,剖开了。
生: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师:谢谢你,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剖”吗?(生小声地交流)其实啊,暑假里我们吃哪种水果的时候,用这个字?(停顿)一切下去,是啊,一刀下去,一分——
生:两半。
师:玛丽号的船头就像一把刀一样,一下子就把诺曼底号撞开了一个——
生:大口子。
师:很好,其他同学呢?
生:我是找到这句话: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师:你可以把最后的句子再读一读吗?
生:嗯,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师:(大声)海水猛烈地——
生:(齐)涌进船舱。
师:同学们,为什么不是流呀?
生:因为玛丽号巨轮是全速前进撞过来,肯定口子很大,如果是流的话,说明水流得不急,用“涌”这是说明水一下子全部都涌进了船里面。
师:真有体会,这个字让我们感受到水流的速度——
生:(齐)快。
师:水量非常的——
生:(齐)大。
师:谁来把“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这一句读出这种体会来。(巡视着举手的学生)请你来读,好吗?
生:顷刻间……
师:(纠正)就读“海水”这一句,好吗?
生:(真情地)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师:谁再读一读。
生:(声音响亮地)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读完,抬头看着老师。)
师:好,我们一起来,“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齐——
生:(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师:怪不得所有的人都奔到——
生:(齐)甲板上。
师:男人,女人,(生:孩子)半裸着身子,读——
生:(一部分人读)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全部人读)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师:(深情地)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人们都手足无措。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把这场灾难体会体会。“只听一声巨响”齐——
生: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子被剖开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师助读:奔跑着,呼喊着)
案例二:
师:好,我们就先走进灾难发生的时刻。读读第二段,你仿佛看到了那些场景。(生读书后汇报。)
生:我看到了“玛丽”号在夜雾中笔直地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了过来。十分吓人!
生:我看到了“诺曼底”号的侧舷破了一个大窟窿,海水哗哗地往里灌。
生:我听到了两船相撞的时候发出的那一声巨大的响声,还感受到了船身可怕的震荡。
师: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这样的体验。
生:我看到了海水中男人、女人、孩子奔跑、呼喊、哭泣,船上乱得不可开交。
师:是的,海难发生了,海水汹涌而入,惊恐万状的人们四散逃命。谁来读读这几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惊恐和慌乱。出示:
(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一生读,节奏比较慢。)
师:同学们有什么建议送给她?
生:语气要有所变化。比如“男人、女人、孩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这些词语要有变化,应该读得快一点。
生:还要把自己沉浸在那个场景里,好像看到了人们在奔跑呼号。
生:语气不能太柔软。
师:(对刚才读的同学)想不想再试试?(生点头再读,很有进步)
师:你真会学习,同学们的建议马上就能化为自己的本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如果能亲身感受当时的气氛,大家会读得更好。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场灾难吧!
(播放声音,学生听的时候表情各异,但表现出的都是紧张。)
师: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感到了紧张。
生:我感到毛骨悚然。
生:我感到脊椎骨冒冷汗。
生:我感到这场景真的是太可怕了。
师: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评析:
案例一中教师提纲挈领,用“可怕”深深地牵动了学生品读的欲望,开启了学生品味语言的慧眼,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第一次学生发言后,教师迅速抓住了“剖”字,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联系语境,质疑思考,融入生活,比喻描述,不仅“剖”开了灾难的恐怖面纱,更“剖”开了学生脆弱的心灵,一切的恐惧、危难无需任何解释说明却都已在学生心中产生了不可比拟的震撼。第二次学生发言后,教师又紧抓“涌”字不放,让其与“流”字作比较,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海水之急,之多,之猛,之快,之大,无需多言学生自然对灾难的可怕心领神会。“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学生内心满腔的情感最后回归于反复的诵读,在读中渲染了气氛,升华了感悟,使“灾难”入眼入心、入情入境,似乎置身其中,煎熬在身,实现了与文中人物唱和共鸣,与作者情感同磁共振,产生了“惊心动魄”的震撼效应。
案例二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体验文本中的场景,经历一个“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层层深入的过程,最终让学生的体验扣人心弦,入木三分。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画面,将语言文字通过内心的视像转化为鲜明可感、有声有色的画面,让文字在想象中变成立体的情景,在学生眼前动起来了,跑起来了,叫起来了,乱起来了。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把画面融入到文字中去,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该可怕处还它个可怕,该恐怖处还它个恐怖,该紧张处还它个紧张,通过声音还原那种场景,渲染那份危机,营造紧张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体验恐惧,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至此,灾难不仅在文中显现,更在学生心中颤动,学生全身心地走进了文本之中,而不是隔墙看花,隔鞋搔痒。
语文教育家方智范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纵观两个案例,案例一重在品味语言文字,或咀嚼揣摩,或诵读渲染,富有浓浓的语文味。案例二重在创设情景体验,或想象画面,或身临其境,促成了学生情意共生。尽管二者角度不一,手法各异,但都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实为曲径通幽,异曲同工,达到了最好的阅读境界。
责任编辑: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