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审美心理

2013-04-29陶丽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怀古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枝奇葩。自北宋以来,许多文人学者对它作了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的研究和探析,惟独没有人从心理学角度去挖掘和剖析它的内涵。千百年来,它为什么能持续不断地拨动无数人的心弦?它内部又包含着什么性质的心理内容?笔者不揣浅陋,愿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索。

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该词虽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但背后却暗寓着人类的情感。什么叫人类情感?朗格打了个比方予以说明,她认为一个嚎啕大哭的儿童所释放的强度,远远超过一位正在演奏的音乐家,然而人们宁愿花钱去听音乐家的演奏而讨厌那嚎啕的哭声,原因就在于音乐家及其演奏的乐曲包孕着人类情感的心理内容,而嚎啕大哭声只是个人情感竭斯底里的爆发。这首词虽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但在本质上它却是人类情感的一种体现。它所蕴涵的心理内容,远远地超越了时空的界限,而成为一种更为博大悠远的人生感叹,甚至成为整个人类的一种深远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这种叹息,源于人类的无意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无意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的欲望,一种是死的欲望。这两种欲望在人的实际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该词所表现的就是人类无意识中的死欲动机。这种死欲动机就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无意识地趋向死亡的努力,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弗洛伊德说,死欲是“无生命的物体开始有生命的那一刻产生的”(《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第47页),是有机体“回归到无机世界平静状态中”的一种手段。叔本华则说:“一切生命必然匆匆走向老迈和死亡,这是自然对于求生意志的努力终必归于乌有的宣告”(《爱与生的苦恼》第119页)。基督教也曾把人作为上帝从“无”中创造出来的“有”。奇怪的是,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和苏联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学者们的研究竟然证明了这些说法: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存在于泥土之中,生物有机体是从大自然的无机质中产生的。这说明,人作为生命的一种,它的最后资源在无机界。它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必死”的运动,但是这一运动是无意识地进行着。在意识中表现为求生意志的挣扎与努力,而在无意识的深层则是对死的追求与向往。人的心理就是如此的荒谬和怪诞!该词所蕴涵的最深广的寓意,就在于它在客观上大气磅礴地道出了人类对于这一必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深沉的叹息。正因如此,这一叹息才搅动了“千古读者”的无意识,并成为一种回音,激荡在心理的太空,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表面看来,《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篇开阔恢弘气势宏大的作品,但它背后还隐藏着死的恐惧和悲凉的调子。当心灵受到严重创伤之后,这种壮志难酬的悲哀,在作家的创作心理中时常处于一种交战状态。大江东去韶华易逝,早生华发,人生如梦。想归于乌有之乡内心却又怀有极大地遗憾。死的欲望与死的恐惧反复争斗此消彼长,创作动机就在这种情况下爆发。该词的意念被冥冥之中持续交战的无意识力量推动着,蓦然萌生于意识之中,冲口而出,发为歌咏。于是,这首词便染上了十分离奇的色彩,既有万念俱灰对死的渴望,又有惟恐匆匆逝去而来不及完成壮志对死的恐惧,成为死亡恐惧掩盖下的死亡欲望的混合体。之所以怀念周瑜,是想在期盼中被人们赏识和重用,而江水却淘尽了千古英雄,禁不住悲从中来,这就是这首词的内在真谛。

除此之外,该词能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量,还在于作品的境界能给社会中那些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们以心理上的启迪和共鸣。荣格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正是遭受或已经遭受心灵创伤的个体,会产生一种不可遏止的孤独感。由于某种不可启齿的原因和某些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遭受心灵创伤的人往往陷于可怕的孤独之中而不能自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证实了这种孤独寂寞的心理状况。四顾茫然,无可奈何,孤独到了极点,无意识深处的死欲被激活,在孤独中想到“人生如梦”,死亡之感油然而生。因此,这种寂寞的心理蕴涵着个体对于生的烦恼和死的永恒的深思。正是基于这一点,苏轼的心理和千古读者的心理沟通起来。从这一意义上他的叹息,也成为人生乃至人类命运的深沉叹息。

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浅显的审视和研究,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书目: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精神分析引论》

《爱与生的苦恼》

陶丽萍,教师,现居山东青岛。

猜你喜欢

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怀古
念奴娇·脱贫振兴庆盛会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念奴娇·脱贫振兴迎二十大
清晏园怀古
念奴娇 国庆(外三首)
上都怀古
念奴娇 ·白衣兴颂
翠云廊怀古
基于教师角色转换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启发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