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初探
2013-04-29宋安
作为古代文化的精华,文言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同时在考试中它也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学好文言文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学生往往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因为学生现在很难接触到文言文,并且文言的语言也很晦涩,让学生很难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文化传承和考试中都能够获益,我通过不断地思考、探究、尝试、总结摸索出以下方法,收到不错的成效。
一.关注诵读,重视语感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足以说明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现在很少接触到文言文,学生也只是在考试中才会考到,所以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不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进行诵读练习。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含义。其实文言文也是通过一篇文章来表达一个故事,让人深思或感慨,慢慢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就会产生语感,熟悉词汇和句式。刚开始学生可能会读得磕磕巴巴,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感受到其中的节奏,最后抑扬顿挫地表达感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给学生时间,指导学生正确的读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如《幼时记趣》的“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不读“qiáng”也不读“qiǎng”,而应读“jiàng”。学生对这些多音字会把握不准,教师要多帮助学生。而且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比如:音乐朗读、分角色朗读、集体诵读、个人读等,在阅读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达到领会其中的意义。
二.传授方法,让学生学会翻译
学习文言文就像是学习英语一样,尽管都是汉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翻译。当学生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时候,他们更容易理解。文言文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要忠于原文而又符合当代汉语的规范。教师不可能把每一篇文章都翻译给学生听,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翻译的方法,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自己的阅读中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更好地学好文言文,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教师要指导学生一些常用的实词、虚词、连词、助词的常见翻译和用法,词语的翻译顺序,一词多义该怎样翻译等等翻译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让学生能够“学会”同时还要“会学”。
三.让学生主动探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倡导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内化知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动起来,主动探究文言文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塞翁失马》这一课的时候,我就把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词汇写在了黑板上,之后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可以翻阅工具书,也可以查字典,或者和其他的同学交流、讨论。学生们也很感兴趣,他们纷纷开始学习了。很快就知道了翁:老头。亡:逃跑。髀:大腿。丁壮:壮年男子等词的用法。当学生把这些问题解决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增加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同时在他们的探究中,学生真正动起了脑,动起了手,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重视帮助学生积累、总结,让学生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在学生大脑中他们应该知道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句法、修辞有什么特征,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有什么技巧等等。例如“之、而、其、为、以”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他们的翻译在不同的句子中是不同的教师要对比着给学生指导,让学生明白。还有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学生看到后可能会给翻译出来,但是却不知道它还有什么其他的用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教师的指引犹如引路的明灯,让学生知道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总之,文言文语言优美,谋篇布局精巧,内涵深刻独到,学生们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和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掌握它的精华,感受文言文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较深层次的感悟能力和审美创新能力,陶冶其高雅的志趣和情操,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也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宋安,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