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敢于朗诵

2013-04-29柳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文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诵和默读。”朗诵是语文教学重要形式之一,它是学生与作品、与作者、与生活的交流对话。它对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不敢朗诵的场面。这样的局面是哪些原因造成呢?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解决呢?

一.学生不敢朗诵在课堂教学中造成的因素

首先,是教师缺乏对朗诵的足够认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对朗诵教学的认识不足,课堂上往往以讲代读,以析代读,以问代读,以练代读。这样,学生就没有时间去读,没有时间去品味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去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其次,是教师对学生朗诵缺乏应有的指导。教师在朗诵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二.提高课堂朗诵教学的对策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观念,提升教师素质。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合理的将其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关于朗诵方面的一些技巧、方法,如何吐字发音,如何处理停顿、重音、语调、语速、节奏等,语文教师首先要会。这不仅有利于指导学生的朗诵,同时自己又能做良好的示范,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第二,朗诵不可随意,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朗诵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未雨绸缪,全盘考虑:朗诵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子细细品味?课文适合集体朗诵还是适合个别朗诵?等等问题教师上课前就要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分几个层次朗诵,做到统筹兼顾。

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既要有教师范读,又要有学生配音朗诵;既要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诵,也要有诗歌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诵中,既激荡着学生的感情,又使朗诵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第三,优化朗读形式,激发朗读兴趣。朗诵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舞台,课堂上老师更要关注朗诵的参与面。在班级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表现;有的学生因其学习基础差缺乏朗诵信心,也不敢在众人面前朗诵,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就沉默下去了。因此老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给他们以鼓励、安慰和指导,引导其他同学用欣赏、鼓励的方式,增强他们的朗诵自信心,从而营造课堂上人人都能参与朗诵的和谐氛围。

第四,创设情境,营造朗诵氛围。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全部的想象和联想,当他们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就便容易的读出感情,达到朗诵的效果。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情感的流露需要一个触发点,而教师就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比如朱自清《春》,对于春天,每个学生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但我们生活在黄淮地区,短暂的,春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细腻的感触,这需要教师在朗诵前调动学生的回忆,渲染春天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和作者的文字有机交融到一起。

第五,朗诵兼顾不同文体、不同学生。由于文体的不同,朗诵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议论文以理性思维为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朗诵时可以选择带有作者针砭时弊,强烈爱憎的鲜明观点的语句。比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可以朗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通过朗诵能强烈感受到梁启超对待事业工作的态度。记叙文、散文、小说,或以叙事见长,或以抒情取胜,或以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见长。朗诵时候,可以选择能够表现这些主题、艺术特色的句子展开。

在关注文体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的语音条件、理解能力、朗诵水平、语文基础、课堂效率都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不宜一刀切。把课堂还给学生,耐心的听取并帮助不同学生的不同朗读,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宽松的氛围中尽情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想读、敢读、爱读,从而爱上读书,爱上语文。

柳红,教师,现居江苏东海。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文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背课文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