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诵读

2013-04-29王乐彬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将头感情古诗词

一提到诵读,我就想到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的形象: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由此可见,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

然而,在当前形势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少人走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感悟,以做题来代替思维,几乎把靠“读”来体会的一些东西全都给抹掉了。但我们都知道,语言类的科目,要想真正达到高的教学效率,关键还是要学生自己体会,而这个体会,那便是——读。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去读,课堂才能达到真正高效呢?

首先,读前要有目标。没有目标,这是我们许多老师不经意间常犯的一个错误。拿过一篇文章,老师便信口安排:“请同学们把本篇文章读一下。”于是,学生便唧哩哇啦地读起来,但是,读的目标是什么?不少同学只是随口把出现在字面上的文字读了一遍而已,他们读的是“字”,而不是“文章”。或许有的老师会安排:“注意里面的字词读音。”这看上去好像有目标,其实,这只是一个伪目标,学生还是在只注意字与词,而没有注意“文章”。因此,我们老师要提前备好课,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理解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这些都需要在交待学生“读文章”这个任务时就要提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课堂诵读的目标。

其次,读中要注意方法。读的方法有很多,如默读、出声读、分角色朗读等。但作为语文课堂上最常用的还是出声的诵读。所谓“诵”,最重要的是要注意高低抑扬的腔调。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是通过他诵读时的腔调体现出来的。这就要教会学生诵读,即先读准字音,然后去揣摩感情,最后才发于外。这样的过程需要老师分步来培养,先是养成学生对感情进行揣摩的习惯,再是平时要经过多次的感情表达训练,最后才能流畅的表达出来。

再次,读后要注意反思。会读,并不是一个一次就能学会的过程,它需要经过多次的揣摩。这就需要我们每次读后要进行反思,自己读过一遍后,哪些地方情感表达不是很到位,怎样表达才能体现出文章中人物的性格,或者表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自己录音然后放来自己听,也可以让他人帮忙来查找自己的不足。这样,读——反思——改进——再读,经过若干次这样的训练后,我们就能把读的功夫运用自如了。

经过以上若干次的师生磨合以后,语文课堂便会书声朗朗,便会活起来了。其实,诵读,除了老师要注意以上几点之外,更主要的是学生这个主体。学生的读,最主要的是要“用心”,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心”去读。如何用心?概括来说,有以下三个步骤。

一是通其义。读书,特别是诵读,在读前要先进行默读、预习。弄懂文章或诗词大意,读书时才能准确把握其感情。这就是所谓的预习环节,老师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对于作者介绍、课文背景等,先让学生了然于胸,这样便会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意思的把握。

二是正其声。诵读,最基本的是要读准字音。在读前把不认识的字查清楚,在读时才能流畅。特别是对古诗词的诵读,正音尤其重要。古诗词与现代文相比,字音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我们在读古文时一般要遵循原读音,因为古诗词特别讲究平仄押韵。音韵是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读准,才能体会出作品的音韵美。

三是入其情。通其义、正其声之后,在诵读时才能“入其情”。“入其情”的外在表现便是读时非常注意语音语调和抑扬顿挫。也就是说,读时要悲其悲,乐其乐,要用不同的语音语调甚至表情将所体会到的感情呈现出来。寿镜吾老先生读时“微笑起来,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说明已经“入其情”了。

总之,只有用心去读,才能表现出像寿镜吾老先生那样投入的样子——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鲁迅的书屋起名为“三味书屋”,他的童年便是在这个书屋中,在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这样音韵和谐的朗朗书声中度过的。其实,“三味书屋”的“三味”,是有讲究的,他也概括了今天我们学生学习语文时诵读的原则:即一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二是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三是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然而,面对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有的老师认为课堂上读书声越多、读书形式越多就效率越高。其实,这种理解太狭隘。判定好课的标准是效率,即学生对课文是否通过诵读体会到了应有的感情,而不是是否热闹。

王乐彬,教师,现居山东寿光。

猜你喜欢

将头感情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2亿年前的乌龟不会将头缩进龟壳
带着感情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女司机的绝招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古诗词中的新年
你知道吗